叶宏文
(泸县农机局,四川 泸县 646100)
泸县腾飞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云龙镇阳高村村民雷宇刚是一个干练、勤劳、能吃苦的年轻人。1999年当许多人热衷于南下打工时,他却留在家乡钻研农机,探索使用全程机械化从事农业生产的新思路。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和大胆尝试,雷宇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成为泸县乃至泸州响当当的农机标兵,获得了“泸州老窖、精品特曲”杯酒城百名青年创业榜样、四川省劳动模范、2009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专业大户、优秀人才示范岗、农业部全国农机大户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当雷宇刚还很小的时候,他所在的大队购买了一台水耕机,看着那个家伙突突突地冒着黑烟在水田里奔跑,他就觉得非常神奇,犁田原来这么好玩,跟着机器来回走一趟就能耕出一大片地来。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水耕机体积和自重大,运输不方便,加之受到田块大小和泥脚深浅的限制,没几天功夫,机器出现故障,维修不能及时到位,需要等厂方派人来修理,培训技术跟不上,人们的热情开始减小了,机器便搁置在一边了,轰轰烈烈的农业机械化试验就此夭折了,但水耕机耕田却成了雷宇刚挥之不去的记忆。
1999年,当同龄的人都进入南下打工的热潮时,雷宇毅然选择了留在家乡从事农机作业,他首先买来了柴油打米机和抽水机,从事打米加工和抽水作业。凭着对农机的热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加之娴熟的技术和合理的收费,很快便赢得了乡亲们的口碑。“要做就做到最好”!这是他的座右铭,他说服父母和妻子,东拼西凑购买了第一台川丰5-2水耕机,为了让乡亲们感受到机耕的好处,首先在自家的场地尝试耕作,原来用牛耕要三四天才能完成的水田,现在3个小时就连犁带耙搞利索了,不但省时省力,还大大降低了劳动成本。特别在当时的农村,大量的青少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给他的机械化耕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他收费低廉,勤劳守信,技术精湛给他赢得先机,请他犁田的人越来越多,他的机械化耕作很快辐射到了邻近的村社甚至乡镇,每到农忙季节,请他耕地的乡亲络绎不绝,为了不误农时,他起早摸黑,困了就在田坝上打个盹,无论多苦多累,从来没有耽误过乡亲们的农活。
到了农闲,他就在自家院子里把机器拆开,一个零件一个零件的拆卸来看,搞不清楚就到农机站咨询,加之人年轻接受能力又快,他的维修技术也长进了不少,点燃发动机,听听声音,扳扳档位,机器的故障就能辨出个八九不离十。
多少有点积蓄的雷宇刚并没有止步不前,他又看准了另一个投资项目,那就是机械化收获。2006年,雷宇刚购买了一台“航持”牌小型联合收割机,成为全镇购买收割机的第一人,除了给自家收割水稻外,还去附近的田块帮人收割挣钱。2007年雷宇刚又买了一台性能更好的“农夫”牌联合收割机,当年就挣了3.9万元。2008年在大岜、崇川等地参加小春收割后,踊跃参与了泸县农机局组织的支援汶川灾区的麦收活动。
外出收割稻麦给了雷宇刚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实行耕、种、收一条龙作业服务。看着撂荒的田块越来越多,他恨自己不多长几条腿,把荒地都利用起来。2008年雷宇刚在阳高村承包了4公顷多田块进行水稻种植。“我仔细算了一下,一亩地800斤稻谷就能保成本,多出来的就是利润”。仅一年,雷宇刚收获中稻和再生稻共3万多千克,毛收入6万多元。
2009年他又承包23.33公顷,平均亩产325千克,出售粮食220吨,种粮收入37.4万元,其它作物收入共计43万元,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现在的雷宇刚拥有2辆运输车,3台收割机,6台耕作机,3台插秧机等各类机具三十余台,总价值80余万元,农机服务人员12名。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松散型组织自身的缺陷,县农机局于2008年10月组建了泸县腾飞农机专业合作社,从而实现了农业资源和专业技术的集约经营。该合作社以科技为支撑,以发展规模产业为基础,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实行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在川南片区中,极具影响力和带动能力,成立至今,合作社已开展机耕作业面积约1.2万公顷,机收566.67公顷,收益157万元,而雷宇刚承包的20公顷田块实行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年作业收入达15万元,加上外出跨区作业,搞耕种收技术服务,年作业收入近40万元。
要想在家乡的土地上发展壮大,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这些年,雷宇刚深切地体会到:除了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外,制约机械化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他在往前走,也带领着热爱农机的人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