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荣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核心期刊”的产生及在中国的发展衍变*
李向荣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核心期刊”作为文献计量学上的一个概念,产生于英国文献学家布拉德福的文献离散定律,发展于美国文献学家加菲尔德的引文分析理论体系。20世纪60—70年代开始被我国科技界引进,随后推广到人文社会科学界。随着“核心期刊”在我国的发展,不同版本的“核心期刊”相继出炉,“核心期刊”被广泛运用到科技绩效评价领域,其原始功能逐步退化,评价功能渐趋突出,使用价值随之泛化。为此,需正本清源,还“核心期刊”真实、客观、公正的地位。
核心期刊;文献计量;评价功能
核心期刊作为文献计量学上的一个概念,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最初的目的是为图书情报机构馆藏期刊提供参考依据,为读者选择、阅读期刊文献提供方便。但随着核心期刊在我国的发展,其使用功能被过分夸大,成为普遍推行的学术评价标准,被广泛应用于期刊评价、职称评定、论文评奖等方面,使其原始功能退化,评价功能突出,使用价值泛化。为此,需正本清源,理清核心期刊概念的起源、在中国的移植、发展及功能的衍变。
核心期刊的相关理论源于英国文献学家布拉德福(S.C.Bradford)1934年提出的“文献离散定律”。20世纪30年代,面对不断增多的科技期刊,时任英国南肯辛顿科学图书馆馆长的布拉德福以“应用地球物理学”和“润滑”两个主题为统计源,每天对到馆的期刊进行逐册逐篇统计,按其发表论文数量的多少排出序列,发现了学科文献分布规律:“如果把科技期刊按登载某一领域论文的多少依次排列,这些期刊就可能被分成对该领域论文有显著贡献的核心区,以及与该区论文数量相等的几个区。此时核心区与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成1:n:n2……..的关系(n为常数,约等于5)”。这就是被誉为文献计量史上具有“经典意义”的布拉德福定律。1934年布拉德福在《工程》(EI)杂志上发表了《关于特定主题的情报源》,首次提出了文献集中与离散规律,认为某一学科的文献相对地集中在一定数量的杂志上,而剩余部分的文献依次分散在其他大量的相关杂志上,这就形成了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的思想。布氏定律由此成为遴选核心期刊最为原始的理论基础。196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篇文章指出“从物理学和化学领域的重要文摘杂志中发现了一条规律,它们所列出的或编成文摘的75%的论文,仅来自它们所收摘的全部期刊的10%。1969年,高夫曼等人通过统计分析,证实按期刊流通量数据的分布近似服从布拉德福文献分散规律,存在核心期刊效应。
1963年美国的科学引文索引(SCI)出版问世,其创始人美国著名的文献学家尤金·加菲尔德(Eugene.Garfield)在以引文作为新的文献检索途径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型文献数据库,并建立起引文索引系统和引文分析理论体系。1971年加菲尔德在对SCI收录的2000种期刊中的100万篇参考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24%的被引频高的文章出自25种期刊,50%的出自152种期刊,75%出自767种期刊,而其余的被引文章则散布在数量大得多的期刊中。证明了被引文章在期刊上的分布也有一个较为集中的核心区与广为分散的相关区。也可以说,布拉德福定律不仅适用于文献的期刊分布情况,而且也适用于引文在期刊上的分布情况。这是加菲尔德对布拉德福定律的重大突破,加菲尔德也由此奠定了在科学文献计量学上的突出地位。后来加菲尔德又证明,布拉德福定律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文献和引文的分布情况,还适用于社会科学和人类科学。1973年加菲尔德又创造性地建立起《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1978年出版 《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从而较为完整地建立了他的引文索引系统和引文分析理论体系。加菲尔德文献集中定律,进一步证明并发展了布拉德福定律分析遴选核心期刊的先河。后来,众多学者对以上经验定律提出各种修改方案,从多方面发展了相关的文献计量理论与模型,形成了诸多公认的定律和数学模型。
总之,“核心期刊”的概念,最初属于文献计量学范畴。布拉德福的文献离散定律首先揭示出文献在期刊中分布规律,为人们从文献数量的角度来寻求特定主题的“核心期刊”提供了理论支持。而加菲尔德所创造的引文索引系统和引文分析系统则为人们从文献质量的角度遴选“核心期刊”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量化测度指标。
20世纪60—70年代我国科技界开始引进核心期刊的理论与方法。1973年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 《国外书讯》创刊,该刊率先翻译和介绍了西方核心期刊理论及国外核心期刊表。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期刊业的迅速发展,期刊的品种数量大量增加,极大的文献量与读者精力、时间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再加上物价上涨导致的期刊连续涨价,图书情报部门的图书经费和收藏空间严重不足,迫切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有选择地订购、收藏相对重要的期刊,以期用有限的经费订阅最有用的期刊,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在这种背景下,图书馆人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纷纷投入到核心期刊的研究当中,核心期刊由一个“舶来品”顺利实现了“本土化”着陆,中国人自己来遴选“国外科技核心期刊”、“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等等,1988年,第一份 《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名单问世 (共104种)。随后中文核心期刊的遴选工作从科技界推广到人文社会科学界,核心期刊研究渐成热点问题。随着核心期刊影响力的逐步扩大,不同版本的核心期刊相继出炉。较有代表性的当属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等。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0年,原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之一的“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工作在北京启动,其子课题“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发起,北京40多所高校的两百多名期刊工作者参加了研究,聘请各学科400余名专家进行书面鉴定。1992年,研究成果《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简称《总览》)正式出版,评选出核心期刊2174种;1996年《总览》第二版出版,项目得到北京大学社科基金支持,由288名评审专家评选出核心期刊1578种;2000年《总览》第三版问世,项目得到原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的支持,评审专家215人评选出核心期刊1571种;第四版核心期刊的研究被列为“200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增加到1871名,2004年《总览》第四版出版,评选出核心期刊1798种;2008年《总览》第五版出版,评审专家猛增到5529人,评选出核心期刊1983种。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于1997年开始研制,1998年南京大学正式立项开发,1999年4月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签订协议,共同研制“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9年8月该项目被教育部列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04年被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列为国家重大研究课题。《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根据来源期刊的选用原则,对来源期刊进行动态调整。1998年496种,1999年506种,2000年419种,2001-2002年仍为419种(另加海外中文期刊16种),2003年418种,2004-2005年461种,2006-2007年493种,2008-2009年528种,2010-2011年527种。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迄今为止已正式出版两次(2004年版、2008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于1996年开始研究社会科学期刊论文的量化分析研究工作,1999年开始正式建设我国年度收文量最大的社科引文数据库,2000年曾根据工作需要编制过内部交流参考用的“核心期刊要览”,选出“核心期刊”506种。2004年出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按照25个学科类目,从约3000种人文社科期刊中,精选专业与综合性“核心期刊”共344种;2008年出版的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评选出核心期刊386种。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制出版。1989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开始创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1991年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的立项资助。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在基本结构和选刊原则等方面与美国的SCI接轨,是目前中国自建的功能相对完善、内容比较规范的本土化的引文检索工具。数据库的来源期刊每两年进行一次评选。1995年试刊号选定315种国内的中英文重要期刊作为来源期刊,1996年较大规模地调整和补充来源期刊,来源期刊的数量扩充为582种。2005-2006年收录到1047种期刊,2007-2008年版从4000多种科技期刊中遴选来源期刊1083种,2009-2010年共遴选了1123种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制。1987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受国家科技部(原国家科委)的委托,开始对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每年发布且对来源期刊种数有所调整。1997年编制者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为基础,对所收入的来源期刊进行引文分析,形成第一本《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随后每年发布,已连续出版了14版。2003年版引证报告收录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534种,2004年收录1576种。最近几年2008年版的来源期刊为1765种,2009年版的来源期刊为1868种,2010年版的来源期刊为1946种。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概览》:由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编制出版。2002年2月1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发出了《关于评选优秀社科学报、优秀社科学报主编、优秀学报编辑及优秀编辑学论著的通知》,2002年6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依据 《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质量标准及评估办法》,评出“第二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22家,“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112家等等奖项。学会根据预定方案,在本次评优活动的基础上遴选出154家高校社科学报作为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03年10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编辑出版了《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概览》。
纵观“核心期刊”在我国的研究发展,从最初的全盘引进西方的“核心期刊”理论、译介国外科技“核心期刊”,到自行研制国外科技“核心期刊”,研制国内科技“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继而形成了国内、国外、科技、人文同行并重的全方位遴选局面。
核心期刊作为文献计量学的一个概念,最初的目的并不是要对期刊质量作出评价,也不是要将学术刊物分出等级,而是对学术领域内现有的研究分布规律进行一个揭示和总结。当年布拉德福提出文献离散定律,其实际意义就在于此。我国早期对“核心期刊”相关理论的译介和研究,出于同样的目的。因此,国内初期的“核心期刊”遴选并没有对学术期刊产生多大影响,期刊界并不在意刊物是否“核心”。直至1999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为了增加教师收入,拉开收入距离激发竞争,相继实行岗位津贴制,这在全国高校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始重视科研绩效的考评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考评指标体系,核心期刊和来源期刊开始充任“评价标准”而引起关注。
核心期刊之所以能成功地从图书情报领域拓展到整个学术界,是自身特质与时代要求共同作用的结果。核心期刊的理论基础是经典文献计量学定律,主要根据载文指标和引文指标测量的数据而得到,这使核心期刊比传统的基于行政级别的期刊分层方式更具科学性。自1987年以来,中国科学界开始采用国际通用的科学计量指标来评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实绩,核心期刊作为科学计量的期刊分层方式,迎合了科研管理部门定量评价的管理需要。而在学术界,研究人员一直存在着弱化行政对学术进行干预的要求,对基于行政级别的期刊评价方式诟病已久,强烈要求建立基于学术水平的评价机制。核心期刊理论所使用的文献计量指标满足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弱化行政评价的要求,而且其中的引文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研究人员对学术水平进行评价的需要。
随着“核心期刊”被广泛运用到科技绩效评价领域,特别是成为论文学术水平评判的标尺之后,是否“核心”便成了人们心目中评判学术期刊优劣的主要尺度。国家有关部门也接受并日益强调核心期刊、SCI之类的评价作用,申报学位授予点、申报基金项目、评审奖项等等,都要看核心期刊、SCI之类的文章数量。此时恰又兴起全国高校“排名”的风潮,而排名也要看核心期刊、SCI之类的文章数量,于是各高校及研究单位纷纷公布“赏格”,以金钱奖赏来刺激这类文章的数量增长,这直接刺激了国内“核心期刊”遴选的节节升温,开始了有组织的集体遴选。1999年以后,国内大规模的“核心期刊”遴选多达10余次。“核心期刊”被赋予科研评价功能之后,便走上了异化的发展之路,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局面:那些非核心期刊、非CSSCI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在很多情况下已经不再被承认为学术成果了!很多高校统计教师学术成果时,只承认核心期刊或CSSCI期刊上的文章。这就是说,现在一篇论文中写了些什么已经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这篇文章发表在什么刊物上。
至此,从揭示科技文献的期刊分布规律、为馆藏期刊提供参考,到社会各界崇尚“核心期刊”,普遍运用“核心期刊”作为学术期刊质量评判和论文学术水平鉴定的主要依据。可以说,“核心期刊”的原始功能逐步退化,评价功能渐趋突出,使用价值随之泛化。
[1]刘宇,袁曦临,叶继元.中国期刊分层现状及局限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08-13.
[2]钱荣贵.“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周向华.核心期刊概念的演变及影响[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1).
[4]孙景峰.论核心期刊作用的异化[J].出版广角,2002,(12).
[5]夏阳.关于核心期刊的发展及其评价功能[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6).
[6]吴丽华.核心期刊的“功”与“过”[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4).
G239.29
A
1008—3340(2011)03—0060—03
2011-04-29
李向荣(1964-),女,山东广播电视大学编审,从事高校学报编辑理论研究与实践。
*本文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核心期刊”与学术评价标准研究》(编号:2010GZ03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