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珍珍,林庭芳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基层党建在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基层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程度与基层党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新形式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努力开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局面。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就是在农村中宣传党的主张,把党和人民群众密切的联系起来,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前进。新形式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新中国之所以能够成立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出的一条正确道路有很大关系,那就是团结和依靠广大的农民群众,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与基层政权。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如果没有广大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带领广大的农民群众拥护党的领导,实施党的方针政策,也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政之所兴在于民,一个政党要想巩固国家权力,关键在于能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我国有13亿多人口,其中8亿多就在农村,因此要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需更加注意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胡锦涛曾指出:“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的,密切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和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保垒,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更加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1]这不仅是新一代领导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说明农村基层党组织具有执政能力作用。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的和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积极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建设作用,密切与广大农民群众的联系,解决农民群众的问题。只有这样,广大的农民群众才会更加信服党的领导,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实施。有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信服和支持,党的执政基础才能更加巩固。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新要求。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靠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党员来体现。中国共产党要想生命力旺盛,必须要不断地保持其先进性。判断共产党员是否具有先进性的一个标准就是是否与广大人民群众相联系,想人民所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为广大人民服务。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其先进与否,关系着整个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和党执政地位的巩固。[2]她们最直接的与广大农民群众相联系,可以直接反映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了解广大农民群众想要什么。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有利于保持基层党员先进性,更好地服务广大农民群众。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员数量在基层党组织中占据着极大的比重,增加农村先进党员的数量,也就是间接壮大基层党员的数量。基层党员又在我国整体党员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保持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也就间接壮大了全国先进共产党员的队伍。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科学发展观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农村的和谐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大农民日子过好了、素质提高了,广大农村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就会更加牢固。”[3]要更好地实现农村的和谐,需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工作在农村的第一线,最直接地与广大人民群众相联系,是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可以充分地了解广大农民群众需要什么,怎样可以更好地做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从而带领他们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并很好地构建农村的和谐社会。在我国,广大的农村不仅占有广博的土地面积,在总人口中也占有极大的比重。加强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有利于维护党在农村基层组织中的稳定性,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新形式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4]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广大农村人民艰苦奋斗,在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的同时也要加强和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并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要完成这些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做后盾。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向广大的农民群众传达,让广大农民群众深入了解和信服,才能更加拥护和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更好地在广大农村中推行。要取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组织实施中的主动权,就一定要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这样才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才能使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实现。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的建设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新形势新任务之间存在着不少不相适应的地方。
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和国家历史政策实施的影响,我国广大农村经济不发达,有些地方的村级经济更是举步维艰,财政收入十分薄弱。这些经济落后的农村中,党组织建设的资金自然投入不够,有关党组织正常活动的经费得不到保证,党组织不能很好的发挥其在农村中应有的领导带头作用。在贫困山区不少村级组织中,没有党组织活动的办公和活动场所,没有足够的资金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活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形同虚设。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里的企业对劳工人员的需要大量增加,这也刺激了不少农村中大量青壮年党员外出务工经商,在家务农的只有一些老年党员。据统计,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明显加快,每年有近60%的农村青壮年劳力的外出,使农村社会成了 “老、弱、妇、幼”的社会。[5]农村中留下这些弱势群体,农村党组织活动的开展只能依靠那些老党员。老年党员受旧传统、旧观念的束缚再加上自身文化程度偏低,年龄老化,更不注重对党员活动经费的筹集和使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动经费十分薄弱,难以支撑正常党组织活动的开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广大的农村经济不发达,由此而带来广大农村中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在农村中,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文化水平偏低是目前中国农村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据统计,苏北某县520名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37人,初中和初中以下学历占50%,读白字的村干部司空见惯,95%的村干部不会使用电脑。[6]农村中广大村民由于受到传统风俗的影响,往往是推荐那些年纪比较大,在村级中辈份比较高的人担任农村中的领导干部。正是由于年纪较大,辈份较高以及文化程度较低,许多干部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较低,大多墨守于传统观念,不能很好的带领人民群众顺应市场经济,创新思想而发家致富。除此之外,一些农村的少数党员干部自认为当地偏离党中央的领导,有着 “天高皇帝远”的传统观念,不注重个人作风,不积极学习中央的新政策,由此而造成个人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是一个全面、复杂、特殊的社会系统工程,具有全面性、动态性、层次性。[7]为了顺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我国农村的许多村级行政区划必须改变传统的按乡村组条状和党员聚集地块状设置的做法,重新进行调整,村域面积要扩大,由此而来的村级党组织数量必然要减少但村级党组织所属党员数量必然增多。新经济形式下,随着国家政策的影响,一些农村中,已经开始有计划的引进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受过高等教育,见多识广,思想积极向上,这就急需广大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转换思维方式,改变传统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更好的管理,使之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最后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农村中市场化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不少农村中出现了跨乡、跨村的经济联合体,原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和工作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式下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必须要有一种新的关于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和工作方法取而代之才能更好地带领广大村民发家致富。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担负着组织和谋划农村全局建设的重要作用。但是在一些农村中,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片面地误读和误解党的政策的要义,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中追求 “快”和 “经济致富”,片面地重当地经济建设而轻视党的建设,当地党的建设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农村基层党组织中,领导者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个人素质整体偏低,加之 “权力欲”的诱惑,使其对党建的运行机制认识不清,存在着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不力的现象。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为了实现个人的升迁,满足自己追逐权力的欲望,拼命地带领党组织成员进行政绩工程建设,忽视或错误理解党建运行机制中的目标责任考核。在他们的理解中,目标责任考核是为政绩服务的,政绩工程最有力的表现就是当地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发家致富。因此他们把一切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追求经济建设的高指标,忽略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甚至不管不问,把经济建设当成硬指标,把党建工作当成软任务,从而造成 “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如何加强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使其充分发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是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要想把精神文明建设搞好,就必须有支撑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的主体,要想更好地在农村中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需要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增加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的资金投入,保障其有充分的经费开展与党组织有关的活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注重解决基层党组织经费保障和活动场所等问题。当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建设普遍落后,农村拿不出足够的钱来保证基层党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需要国家在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上给予政策上和财力上的支持。另外,农村也要积极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夯实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了,实力增强了,才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方面,置办基层党组织的办公和活动场所,并有足够的经费开展党员的保持先进性教育。
江泽民同志指出: “搞好农村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加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基础一环。”[8]因此基层党员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同时每位党员必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要在思想、作风、工作等方面处处作表率。近年来由于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个人主义、本位主义、拜金主义思想也慢慢腐蚀着农村中的少部分党员干部,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做好共产党员的保持先进性教育,以抵制西方思潮的影响,以便更好地进行新农村建设和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农村的基层党组织要让基层党员认真学习和遵守党章,并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成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和工作方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以及农村的经济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了 “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和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9]当前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时,应本着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原则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本着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及时科学、合理地调整党组织设置,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另外对于那些外出打工的党员干部要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保持他们的先进性。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努力做到有当地农村党员的地方就有健全的党组织和配套设施,并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另外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外出、外来农民工党员,在三人以上的,应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由流出地党组织主管,委托务工所在地党组织协管,实行由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负责的双向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作用,要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首先农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引起上级政府的充分重视。以往的工作中,由于经济挂帅,压力型的领导体制,各种硬性的经济发展指标数字考核,“一票否决制”的庸俗滥用,[10]使农村基层党组织过多地注重经济效益,一切围绕经济转,忽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政府要首先改变观念,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作用,对农村中先进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加大其宣传和奖励的力度,引起其他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成员的学习和效仿。其次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要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仅思想上、作风上要严格要求自己,还要积极运用各种手段帮助农民发家致富。只有让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到基层党组织干部人员可以以身作则,履行职责,并积极以自身实践行动造福一方百姓,农民生活水平可以提高时,他们才会更加拥护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投身到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之中。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和壮大,有利于在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党组织建设之中实现良性循环和二者的双赢。
[1]胡锦涛.全面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J].求是,2002(15):4-12.
[2]林文平,朱光.集聚 “向心力”保持先进性——农村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之我见 [J].井冈山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24.
[3]胡锦涛.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发表 [N].人民日报,2005-06-27(1).
[4]李冰克.新形势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53.
[5]余红辉.试论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11):39.
[6]何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694-4695.
[7]魏福旗,吴文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J].求实,2007(4):85.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164-1165.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N].人民日报,2007-10-25(1).
[10]李聚山,肖凌,赵现峰.困境与超越: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制约与创新 [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