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娃, 韩增华
(1.黑龙江省科学院高技术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90;2.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10)
黑龙江省是黑木耳的传统产区,几十年来随着黑木耳生产的发展,滑子菇、猴头等特色食用菌也异军突起,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近年来随着黑龙江省食用菌生产迅猛发展,食用菌产业已成为部分农业县、林区的支柱产业,在部分地区(如东宁县)该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黑龙江省是特色黑木耳、猴头、滑子蘑的主产区,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特色菇种在全国列于榜首而闻名。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08年,黑龙江省食用菌产值达39.7亿元,居全国第七位,其中黑木耳、猴头在全国排名第一位,滑子蘑排名第二位[1]。
黑龙江省森林覆盖率为35.5%,林业用地占49.3%,林木资源丰富,林区的树木枝桠、加工业边角废料、木屑等均可利用生产食用菌。同时农区现有耕地866万公顷,作物秸秆丰富,均可作为食用菌生产原料资源。黑龙江省具有适合食用菌生产的优越的气候条件,光照充足、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适合生产高品质食用菌,生产的黑木耳、猴头、滑菇等品质均优于南方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另外黑龙江省拥有种类繁多的野生食用菌,可为进一步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老的林区,拥有大批的林业下岗职工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成为该省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丰富人力资源。
20 世纪90年代前,黑龙江省食用菌一直是以黑木耳为主导的传统格局,近年来滑子菇、猴头、白灵菇、杏鲍菇、鸡腿菇的生产逐步增加,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与专业产地。黑龙江省特色食用菌(黑木耳、猴头、滑菇)生产已由一家一户零星分散种植,逐步向一个村、一个乡、一个县、一个农场林场为单位的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发展,效益不断提高。
2008年,黑龙江省食用菌栽培规模达已达到23.8亿袋,比上年增加15.5%。总产量104.7万吨,比上年增加8.0%。总产值39.7亿元,比上年增加6.0%。主栽品种仍为黑木耳,产量占食用菌总产60%以上[2]。目前已有东宁县、尚志市、林口县、海林市和伊春市五营区食用菌产值超亿元。黑木耳、滑子蘑、猴头菇、香菇等主要品种,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很多地区食用菌已成为主导产业,如哈尔滨市郊区、伊春朗乡的香菇,东宁、尚志、伊春、鹤岗、大兴安岭的黑木耳,林口、延寿的滑子蘑,海林的猴头菇,肇东、哈尔滨郊区的平菇等。
黑龙江省属寒温带-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无霜期多在90~120天,夏季凉爽宜人,昼夜温差大,日照充分,无霜期3~5个月,年平均降水量250~700mm之间,全年降水的60%集中在6~8月份,这样的气候非常适合食用菌的生长。生产的特色食用菌品质优,价格较高,市场供不应求。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特别是适合食用菌生产的柞木、桦木等硬杂木贮积量丰富,仅枝芽材及清林木就可以发展相当数量的食用菌。另外,黑龙江省还是全国的大豆、玉米的主要生产省,每年都有大量的豆秸、玉米芯及玉米秸杆产生。这些原料,富含食用菌生长所需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其它营养成分,是生产食用菌的好原料。黑龙江省拥有500多种野生大型真菌,林区的树木枝桠、加工业边角废料、木屑年产量巨大,农区农作物秸秆丰富,均可作为食用菌生产原料,这为黑龙江省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了原料保障。黑龙江省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特别是一些木腐性菇种,如黑木耳、猴头、榆黄蘑、元蘑等。这些资源都是东北地区特有的,也是黑龙江省食用菌的优势菌种。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是东北亚区域经济中一个重要的人员流动、物资集散和信息传递中心。黑龙江省发展同俄罗斯、东欧、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食用菌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有着极其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前景[3]。黑龙江省地域辽阔,与俄罗斯水陆相连的边境线上分布着数十个口岸,是中、俄间开展各种交流的通道。俄罗斯食用菌生产技术水平低,80%的食用菌产品需求依靠进口,其主要进口国之一为中国,黑龙江省是我国食用菌对俄出口的重点地区。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老的林区。大、小兴安岭及伊春等地的大批林业职工在林业实施“天保工程”以后,从林业砍伐的主线上退下来,面临着二次创业。发展林下经济,特别是食用菌产业,成为各个乡、镇及林场、农场的特色项目,在全省各地受到高度重视。大批的林业下岗职工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成为黑龙江省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人力资源优势。
黑龙江省人工栽培食用菌已有几十年历史,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食用菌生产在全省遍地开花,蓬勃发展,为我国优质黑木耳和特色猴头、滑子蘑生产的主产区,有多年的栽培历史,形成了多个特色食用菌栽培专业村,群众基础较好,栽培技术成熟,拥有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栽培技术人员和广泛的栽培骨干。
食用菌生产属于生态环保产业,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食用菌是利用农林废弃物做原料进行生产,为国家节省大量的林木资源。食用菌产业是“低耗、高效、生态”的循环经济,是应该大力发展的新型循环经济模式。
在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体制、机制、措施等方面,政府没有统一的规划与调控;在政策引导与经费支持方面政府主导地位不突出;食用菌产业的“引领”作用、“渗透和融合”的力度、“覆盖”的范围没有使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形成合力,以有效的合作模式形成创新联盟,各自发挥的作用相对薄弱;文化宣传、市场导向不明晰;没有明确或成立行政主管单位及监管责任;再加之相关的管理办法及标准出台滞后,法律约束力苍白,这与食用菌产业在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位居第4位的地位极不相称,不利于食用菌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目前,食用菌生产大多数以个体生产经营为主,缺乏统一协调和宏观调控手段,在流通领域内没有稳定畅通的渠道,缺乏有序的经营管理和有效的信息服务体系,使产供销无法很好的衔接,盲目无序的状态更为突出。无计划生产,使食用菌生产大起大落,时常出现菇多价低,影响食用菌生产的发展。
黑龙江省的黑木耳、猴头、滑子菇、香菇等食用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在人们注重食品安全的同时对食用菌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生产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面对市场的新变化,菇农生产观念转变不及时,还有相当一部分栽培者注重产量忽视质量。如黑木耳生产上,使用灭草剂导致多批产品出口不合格。
目前,传统的家庭分散型、小规模粗放型生产方式在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虽然这种生产方式具有投资成本低、有利于快速推广等优点,但生产中却存在着设备条件简陋、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产品质量差异较大、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效益低的缺点。同时菇农小农经济意识还比较浓厚、生产经营适应市场流通和外贸出口需要的能力较差。这种传统生产方式承受自然风险的能力很弱,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弱。广大菇农作为生产的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如若市场形势差时,易形成千家万户的无序竞争,导致食用菌产业发展受挫。2007年的气候异常,导致很多菇农减产。2008年的经济危机,导致卖菇难、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发生。如果不能有效遏制食用菌产业整体效益下滑的趋势,会严重挫伤广大菇农的生产积极性,将严重阻碍黑龙江省特色食用菌产业的发展[4]。
牡丹江市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食用菌生产达15.3亿袋(块)。其中黑木耳13.2亿袋,滑菇1.44亿块,猴头0.38万袋,其他食用菌0.34亿袋,产量达76.7万吨(鲜品),总产值达26.7亿元,拉动全市农民人均增收1298元,食用菌产业以无可争辩的事实成为拉动农业经济的第二大主导产业[5]。目前,该产业已覆盖10个县(市)区,乡(镇)级生产基地达41个,专业村267个,年生产能力超过200万袋的大型菌包厂10余个,带动农民3.2万户以上,并形成“一县一品、各具特色”的格局。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牡丹江市“中国食用菌之城”、东宁县“中国黑木耳第一县”、海林市“中国猴头菇之乡”、林口县“全国食(药)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的荣誉称号。
尚志市是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后起之秀,2008年生产规模已经发展到7.6亿袋(块)。其中黑木耳5.8亿袋,滑菇9000万块,其他食用菌9000万袋。苇河和亚布力林业局年产量都超过1亿袋,建成了年生产能力超过2000万袋的全国最大的黑木耳示范基地—“亚布力宝山食用菌示范基地”。尚志市17个乡镇中生产量在3000万袋以上的有珍珠山、苇河、亚布力等7个乡镇,专业村屯达23个,专业户达1.2万户。食用菌加工企业达15个,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年产值3.2亿元。新建的中国海林山产品交易市场占地面积3.6万m2,集销售、加工、仓储、综合服务为一体,销售产品达5大系列30余个品种。
东宁县是全国闻名的黑木耳生产县,坚持把食用菌产业发展作为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2010年,全县共发展食用菌8.81亿袋,其中黑木耳8.8亿袋,滑子菇、元蘑等其它菇类100万袋(块),总产量3.6万吨,总产值16.5亿元,拉动农民增收8600元。目前全县食用菌生产规模、产量、产值和拉动农民人均增收分别达到2005年的230%、290%、630%、800%。全县黑木耳专业村达到85个,带动1.8万户、4万多人从业,全县黑木耳生产规模超亿袋的镇5个,超3000万袋村1个,超2000万袋的村4个,超1000万袋的村14个,形成了村村生产的良好格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凭借全国绝无仅有的技术优势、质量优势、规模和产量等优势,赢得了业界瞩目和上级嘉奖,先后被授予“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十强县”、“全国食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全国食用菌餐饮文化示范县”、“中国黑木耳第一县”等荣誉称号。2007年,成功当选为中国食用菌协会黑木耳分会首任会长单位;2009年,被农业部纳入到中国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中,并成为该体系中最亮丽的示范基地和富民增收的样板。在食用菌产业的强力支撑下,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率先突破万元。
林口县山清水秀,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境内山多林密,江河纵横,风光秀丽。林口县县委、县政府1999年就把食用菌产业化建设作为培植农村财源建设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把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2006年,林口县食用菌栽培量达到3.0亿袋,总产量达到4.5万吨,实现产值6.5亿元,为农民增收3.5亿元,促进农民人均增收1200元。2010年,食用菌生产规模4.9亿袋(块)。其中黑木耳2.7亿袋,滑子蘑1.8亿块,其它食用菌4000万袋,产量24.5万吨,产值8.5亿元,带动农户8500户,人均增收1800元。2010年以“科技推广年”活动为载体,以促农增收为核心,菌业兴县为目标,重点规划全县食用菌产业布局,打造滑子蘑基地标准化生产示范县。通过实施国家富民强县工程项目,扩大奎山乡吉庆村、莲花镇江西村等示范基地规模、标准化程度,其中的黑木耳、滑子蘑为两大传统菌类。2010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奎山乡吉庆村建设标准化滑子蘑种植园区,建设标准化滑子蘑种植大棚20栋7000平方米。在中国牡丹江第六届“金鼎杯”国际食用菌烹饪大赛上签约突破了2000万元,提升了林口滑子蘑生产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海林市食用菌生产已有多年基础,遍布全市各乡镇。2005年初,该市将食用菌产业列为全市农业重点产业之一。栽培菌类已发展到猴头、黑木耳、滑子蘑、平菇、香菇等十多个菌类,全市食用菌发展到1.44亿袋(块)。2006年栽培总量达1.6亿袋。2007年达2.5亿袋。2008年栽培总量达3.28亿袋,平均每年以31.2%递增。2010年海林市食用菌规模已达6.7亿袋,较上年同比增长23%,农民人均增收6820元。其中黑木耳5.53亿袋、滑子蘑0.52亿块、猴头蘑0.5亿袋、其它菌类0.15亿袋。可实现产值13.5亿元,纯收入6.7亿元。目前,海林市8个乡镇123个行政村实现了无食用菌产业空白村,33个示范园区中有28个园区生产规模在50万袋以上。2005年海林市被国家标准委员会审定为国家级猴头菇标准化示范区,2007年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定为“中国猴头菇之乡”,境内海林镇被评为“猴头菇特产镇”。
伊春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边境线长2495公里。伊春市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生产食用菌,由最初的木段栽培发展到现在的袋栽黑木耳。食用菌产业作为短平快项目,投资小,见效快,逐渐得到了林区职工的认可。2005年伊春市食用菌生产规模3.8亿袋,2006年生产规模4.4亿袋,产量1.5万吨(干品)。其中黑木耳年生产达4亿多袋,产量达1.2万吨,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生产基地之一。2008年,全市食用菌总生产量在6亿多袋(块),其中黑木耳就有5.6亿袋,滑子蘑277万块,猴头186万袋,元蘑170万袋,产值达8亿多元。食用菌产业为林区下岗职工提供了再就业的机会,也带动了食用菌加工企业的建立与发展。超千万袋林业局(县、区)12个,超100万袋林场所(村)89个,超10万袋的专业大户有311个。伊春成为全省黑木耳主产区之一,产量约占全省产量的19.2%、全国产量的9%。“十一五”期间伊春市发展国有、民营科研所4家,技术推广站21个,食用菌加工企业29家,消化本地食用菌原料的31.6%。2009年,食用菌加工业实现产值14417万元。同时,相关加工业也得到一定发展,为伊春市发展“十二五”食用菌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伊春市汤旺河区(汤旺河林业局)位于伊春市东北部,小兴安岭顶峰。市委、市政府把推进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2004年,黑木耳生产量只有1860万袋,平均单产25~30g。到2006年,黑木耳产量已达到3260万袋,单产增加到35~40g。2007年,仅黑木耳年生产突破4000万袋大关,为社会主义新林区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汤旺河区把完善食用菌生产联合体建设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全区供重组生产联合体39个,培育优质中心户39个,生产黑木耳3150万袋,各种菇类食用菌生产940万袋,实现了食用菌生产总量不滑坡、技术有创新、工艺有改善、管理又提高的工作目标。
嘉荫县黑木耳产业发展迅猛,生产规模日益壮大,产业的兴起推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大幅攀升。2006年,嘉荫县黑木耳收入84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0.07%。此项农民人均收入200元,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5%。2007年,嘉荫县袋栽木耳达1776万袋,耳农实现销售总收入2797万元,纯收入1251万元左右,人均黑木耳纯收入达300元,同比增长了50%。全县73个行政村共有50个村发展黑木耳,其中超100万袋的5个,超50万袋的1个,超30万袋的6个,形成良好发展局面。发展规模由1997年的2万袋达到2008年的4073万袋,累计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青山乡建华村是典型的农林交错地区,长期以来农民人均耕地少,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为了摆脱贫困,在县农委的指导下,村干部率先带头试种,到2009年全村袋栽黑木耳达到500万袋,实现利润584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5万余元。如今依靠黑木耳产业,使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加大特色品种栽培规模,并在特定区域形成“一县一品,各具特色的栽培品种”。
开展代用料研究,增加农作物秸秆的使用率,应对资源危机。建立和发展寒地特色食用菌循环模式,避免生态危机。
打造二条特色食用菌产业带:尚志—牡丹江—东宁、伊春—汤旺河—乌伊岭。
利用冷凉气候优势推行新技术,提高管理和生产水平,标准化组织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大精深加工的研发力度,加大食用菌龙头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增加产品附加值。
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和选育特色优质品种,开展新技术研究,尽快完成生产管理的标准化。
构建食用菌产业“产学研”创新联盟,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资源共享、栽培新技术新方法的普及推广,带动特色食用菌产业带整体水平提高。提升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及时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突破共性技术瓶颈、研发重要产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7]。
[1]张春凤,郑焕春,张季中,等.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潜力分析[J].食用菌,2009,28(4):13.
[2]于滨.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现状探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15~17.
[3]王凯,夏秀芳,贾舰.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2,14(3):85~89.
[4]郑焕春,张春风,郭文学,等.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J].中国林副特产,2009,1:98~100.
[5]郑焕春,张文艳,张春风,等.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SWOT分祈[J].北方园艺,2009,11:233~236.
[6]郑焕春,郭文学,孙绍年,等.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带及其发展建议[J].中国园艺文摘,2009,25(11):4~6.
[7]刘新颖.黑龙江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策略[J].2005,5: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