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美育的问题及对策

2011-08-15 00:53陈聪发
关键词:师范生美育素质

陈聪发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高师美育的问题及对策

陈聪发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长期以来,高师院校在师范生美育培养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未能真正重视美育对培养中学合格师资的重要作用;各类艺术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强的功利性,随意性大,对美育与艺术教育、艺术活动的关系不甚明确,忽视了美育的目的和要求;网络的美育指导处于缺失状态。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针对师范生的美育收效不大,直接影响了中学师资的培养质量。高师院校要大力推进美育工作,在实施美育过程中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有效的美育策略,并确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美育规划,使美育活动的目标、计划、组织活动及评价都能够有章可循,落到实处。

高师院校;美育;问题;对策;审美素质

美育已经成为我国的教育方针,它对21世纪以来师范教育事业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对美育重视不够,高师美育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尤其值得研究的是推进美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进而把美育方针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活动中,为培养师范生的审美素质作出应有的努力。由于高师院校的主要职责就是为中学培养合格的师资,师范生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中学的教育质量。大力开展对师范生的审美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一方面,可以使高师院校及其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化对美育的认识,把培养具有审美素质的中学教师、心灵和谐完整的人才作为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重要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师范生的全面发展,为各级各类中等学校(也可包括初等学校)培养身心健全的教师,为推进基础教育的美育事业提供重要的动力和人才保障。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其审美素质不仅对他(她)个人的形象,而且对其承担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师范生实施美育尤为紧迫、重要。

一、高师院校美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高师院校在师范生美育培养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在我们看来,当前高师院校美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第一,高师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未能真正重视美育对培养中学合格师资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现实情况看,各专业的师范生普遍未受到系统的审美教育(不仅仅是有关美育课程的设置问题),不懂得美育的规律和方法,这样就难以使他们在走向未来的教师岗位后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并自觉地把美育与中学的课程教学结合起来。

第二,各类艺术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强的功利性,随意性大,对美育与艺术教育、艺术活动的关系不甚明确,忽视了美育的目的和要求。在高师院校里,大多数艺术活动都是由学校及下属院系的团委或学生会负责组织、开展的,它们举办过一些艺术节之类的歌舞比赛活动,这些活动功利性强,多半是短期行为,随意性大,有着很强的功利色彩(宣传、教化的意图非常明显),忽略了美育的目的。面向非美术、音乐专业(特别是理科专业)的师范生美育也存在一定的空白。有充分的事实证明,不少院校缺少专门负责规划、实施艺术教育的机构,没有明确的美育活动计划,

第三,网络时代的来临对大学生的冲击很大,师范生也难以避免网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美育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被挤压,网络的美育指导处于缺失状态。网络传媒上的一些黄色或具有诱惑力的信息对一些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有的师范生本身意志薄弱,加之正处于性活跃的年龄,禁不起诱惑,随意登陆一些黄色网站,有的则喜欢在网上骂人,语言粗俗不堪,缺乏起码的教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上网的目的是为了娱乐,有些学生却陷入了道德失范的误区而未能自觉省思。其实,网上不断地传播着许多良好的美育资源,是进行审美活动、培养审美情趣和能力的重要素材和对象,问题在于他们缺少必要的指导。这就有赖于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和辅导员对他们给予正确的指导,让他们明白这么一个道理:网络包含着巨大的审美空间,审美化的生存才能使人获得心灵的自由,数字化的生存不应该是自由的丧失,它为审美化的生存提供了广阔的领域。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高师院校师范生的美育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努力探索有效的对策,并付诸实践,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使高师院校在师资培养上作出更大的贡献。从高师院校的教学大纲来看,各专业关于培养目标方面除了有“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的教师”的说明之外,几乎都提到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或审美修养)”,加强对师范生的审美素质的培养成了普遍的要求。人的审美素质首先取决于审美观念,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就要从各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多管齐下,务求实效。高师学生(师范类)毕业后大多数要从事中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对于他们的教育对象—中学生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影响深远。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1]199。因此,就有必要对所有的师范生实施美育,让未来的教师了解美育,懂得美育的手段和方法。高师院校要充分认识到美育的作用,真正把美育放在师范教育的整体规划中统筹考虑。

二、解决当前高师美育问题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长期以来,我们对美育功能的认识停留在道德层面,未能从人性和谐的高度审视美育与人格塑造的关系。令人欣慰的是,有少数学者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如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他对此就有过独特的阐发。他说:“美育主要是着眼于保持人(个体)本身的精神的平衡、和谐与健康。美育使人的情感得到解放和升华,使人的感性具有文明的内容,使人的理性与人生命沟通,从而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塑造一种健全的人格。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显得重要。美育也涉及人与人的关系,但美育是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的和谐,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进一步还要达到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2]337我们经常强调精神文明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除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之外,似乎别无他途。其实,美育就可以对人起到柔性的人文化成的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建设。如果说美育与德育都能够对一个人人格的健全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前者“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的和谐”,更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与社会的和谐,因为道德规范的内在强制压力有时会使人的精神失去平衡,除非他有着坚定的道德信念。

开展高师美育活动的困难不是因为缺乏人才、资金和场所,而是还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策略,即我们还缺乏比较科学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主要原因在于,我们过去对美育活动中的情感因素的作用认识不够,也不太重视。“尽管德育、智育都包含着情感,但是德育的本质毕竟在于它的社会功利性质,智育的本质毕竟在于认识和掌握客观的规律,在美育中情感的因素却是作为本质的东西而存在。美育能使人怡情养性,从艺术的审美作用上明显地表现了这个特点。”[3]406对于美育陶冶情性的功能,几乎无人可以否定。“情感是美育的核心,情感既受理性的调节,又可以转化为意志,在美育中知、意、情诸种心理因素处于和谐统一。这种情与理的结合体现了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4]407美育的和谐、自由取决于情感的纽带联系,后者使人的审美活动表现出既摆脱了认识理性(认识)的强制又解除了价值理性(道德)的压力的自由特点,让人进入超功利的境界,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5]147,这里的“解放”即意味着自由。可以说,正是审美的自由使人感到人生的乐趣与可爱,在生存的巨大压力和庸常的无聊生活里体验到生命的本真一面,释放自身的审美创造潜力,逐渐培育高尚的情操,提升精神境界。这无疑有助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就美育的途径而言,主要是通过教学给学生展示具体可感的美的形象使他们受到情感的感染,身心俱谐,以情感人,无言而化,令人体会到世界的美好、生活的可贵。承担艺术教师或美学课的老师,可以向学生播放、推荐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种类不限,风格多样。在网络时代,一些网友常常借助于微博或其它网络平台提供了许多美的艺术作品,当然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和问题,如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的所谓“选秀”等比赛,不同程度的存在故意宣扬丑陋、以丑为美的不良时尚,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讨论这一类现象,帮助他们提高辨别美丑的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审丑”,懂得丑特别是艺术的丑在其形态、风格方面的特点,增进对我们这个世界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网络还经常为网民提供一些绘画、音乐、书法、建筑、园林等作品,为美育提供了多样化的艺术资源。我们只要常加关注,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大美育的范围,提高美育的层次,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当然,寓教于乐是很有效的教学原则和方式,教师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对话互动,从形式、结构、风格等多方面引导学生欣赏一件作品的美或丑,逐渐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在具有艺术鉴赏性质的公选课(如生活与美育、电影美学等),教师可以探索一些新的方法或手段。例如,在讲解之前先让学生直接欣赏某一件作品,启发学生思考作品的意蕴和审美价值,结合具体的作品片段从美学的角度进行解读,这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好处。此外,还应该允许学生观摩教师或艺术专业学生的创作过程(如绘画专业学生的写生或创作过程)。由于美育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对学生除加强审美感知的能力训练外,还有必要强化艺术创作训练,布置一些艺术创作的任务(如作业、毕业艺术设计、艺术表演等),使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甘苦,品味其中的乐趣,让他们意识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也是审美体验的过程,更是增强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此外,高师院校应该对大学生的学习提出一些明确的要求,即加强教学过程中的美育因素,进而释放他们的艺术潜能,培养其审美的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中自由地发展个性。“学习必须以心灵不受约束为基础,否则学习就无法进行。学什么呢?学习应该是一种自我修正,或者说是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前进性的变化和自我扩展。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自我的丰富人性和缪斯本能的复杂性被忽视了,小瞧了,或者简直被遗忘了,那么孩子们学到的东西将会很少。所有的儿童,实际上是所有的人类为了能确实学到东西,都需要这种个性的持存,不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的学习。学习者的价值观和对其个人完整人格的尊重也是需要的:如果完整人格受到威胁,我们应付生活中各种挑战的能力也会受到威胁。”[6]124沉睡的缪斯本能一旦被激发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大增,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融洽课堂气氛,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对理科师范生而言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三、未来高师美育的总体规划

高师美育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需要确立一个整体规划,使美育教学的目标、计划、活动、评价及组织都有章可循,避免过去长期存在的盲目性、随意性,抛弃那种流于形式、不讲效果的方式。为此,笔者认为,在制定规划时应该考虑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

1.高师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中学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人们对于中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必然偏重专业素质而忽略其审美素质,重业务水平而轻审美能力,这一点在招聘教师的面试环节也有所体现。主要原因是审美素质不易考量,即使在选聘教师时有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考察要求,但也只能凭感觉作出判断。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中学教师,高师院校应该认识到,师范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专业并不是王道,培养他们的审美素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审美素养高的高师毕业生其心理是健全的,具有良好的审美趣味,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这对他们的人生成长和职业生涯都是非常有益的。

2.课程教学计划

教育部最近发布了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要求,包括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等心理健康课成为大学生的必修内容。现在,性心理已经列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可见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是比较重视的。然而,教育部从未针对美育方针提出有关加强美育以及课程设置的要求和措施,对此恐怕有不少人都会感到疑惑,按理说也应该有相应的课程设置。高师院校在这方面可以先行一步,尝试将美育方针落实到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里面,并组织力量研究美育对师范教育的影响及意义。当然,高师院校在培养师范生的审美素养方面还是做了一些工作的,开设过一些全校性的艺术类或美育公选课,但往往因缺乏整体的考量而显得很随意。此外,开设具有美育性质的公选课多半属于教师的个人行为,如果担任这些课程的老师调走或退休,这样的课程就会停开,并且在美育研究方面也多是力量分散,资源得不到整合,考虑到艺术鉴赏类课程多半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趣味,美育课程又似乎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因此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真正作为一个“素质工程”来抓,为此有必要设立一门面向所有师范生的公共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使所有的师范生都能懂得美育的理论,又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其审美的能力和趣味。

3.美育的组织机构

在中国的高校,都设有一个负责体育公共课的教学机构即体育教学部,不论情况如何,这可以理解为体育方针是受到高校及其教育主管部门重视的。奇怪的是,美育方针与体育方针并列,可那么多高师院校却很少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美育的教学研究及其考评,相对于体育而言,我们只能感叹美育被冷落的命运。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美育被轻视的状况,笔者建议,高师院校设立师范美育教研室 (该机构可挂靠于教务处,直接受教务处领导),专门负责对师范生的美育活动(包括教育教学活动),其教研活动计划纳入教务处的年度工作计划。由师范美育教研室专门负责高师的美育教学研究,这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高师学校要成立由文学、美学、艺术、教育等各学科的专家组成的美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制定科学合理的美育活动规划,其中应包括课程设置计划,这个“美育委员会”主要是从宏观上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以指导师范美育教研室的教研活动,但不干预后者实施的具体教研活动。顺便指出,这个委员会的专家应该对美育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审美素质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4.美育的日常活动规划

由于美和艺术品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美育活动就不能够局限于课堂,更何况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必须重视开展美育的日常活动。由于学生的个性、兴趣千差万别,因此美育的实施不可能强求一律,然而我们仍然有必要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让艺术和美能够直接与学生有更多的照面机会,为学生的审美选择提供较多的余地。那么,该如何开展日常美育活动?这确实是一个难题。笔者的初步设想是这样的:由师范美育教研室制定每学年的日常美育活动规划,具体包括艺术理论讲座、艺术展览(如美术、摄影等展览)、艺术竞赛、古典或现代诗文朗读等活动计划,另外还要制定博物馆、公园、名胜古迹等参观旅游活动计划 (不必细化),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审美活动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境界。合理、科学的日常美育活动计划和“艺术鉴赏与美育”课程计划两者相辅相成,只要开展得好,必定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

5.美育的考量手段

如何评估学生修读“艺术鉴赏与美育”这门课的课程学习成绩是个难题,我们要改变那种注重知识而忽视能力的评价方式,采取科学的评估方式。一般而言,这门课不适宜采用那种标准化的考试方式,即使评定时要量化,也只能粗略一些。曾繁仁认为,可以借鉴国外的“情景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艺术教育、情感教育情况进行评定[7],其实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面试 (可以是一对一)考察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趣味,评估他们的审美素质,检验美育教学及日常审美活动的效果。美国艺术教育家拉尔夫·史密斯认为,评估学生学习美育的效果主要是测试其审美的感知能力,以及用审美的目光与这个世界的人们进行交流的能力。他指出:“对学习成绩的评估应该看学生能否形成一种适合在艺术世界旅行、并以足够的感受力和触觉能力与这个世界的居民打交道的旅行图式。”[8]198

艺术不是尘封的古董,自从它被人们发现之后就进入了艺术交往的过程,观众(包括批评家)与作品之间的交流始于情感,终于理解。让学生在与艺术的交往中逐步感受到作品的审美价值,培育较强的审美判断力,养成相对高雅的审美趣味,这应该是进行美育考量时加以注意的。

[1]蔡元培.美育实施的方法 [M]∥蔡元培选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

[2]叶朗.德育不能包括美育[M]∥胸中之竹.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3]杨辛,甘霖,刘荣凯.美学原理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4]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挪威]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本能的缪斯—激活潜在的艺术灵性[M].王毅,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曾繁仁.关于美育问题的答问[J].文学前沿,2000(1).

[8][美]拉尔夫·史密斯.艺术感觉与美育[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G658.3

A

2095-0683(2011)06-0167-04

2011-10-12

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JY10202)

陈聪发(1965-),男,江西石城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校 文方

猜你喜欢
师范生美育素质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