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和谐理念与社会转型期道德的建构

2011-08-15 00:53宋晓璐
关键词:道家老子庄子

宋 辉,方 雷,宋晓璐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安徽 亳州 236800)

道家的和谐理念与社会转型期道德的建构

宋 辉,方 雷,宋晓璐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安徽 亳州 236800)

道家的和谐理念内容丰富,涵盖了很多方面,如人的心境和谐,人际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社会政治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等等,同时,道家对实现各方面的和谐提出了全面具体的要求,这些思想对于建构社会转型期的道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认真研究。

道家;和谐;道

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转型期。与传统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已经被冲击得四分五裂,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道德失控问题比较突出,道德调节功能的紊乱对社会的消极影响日益凸显,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成为社会的价值导向。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方面形成合力,其中,逐步探索建构符合新的社会条件下的道德体系尤为重要。在这方面,道家关于和谐的理念能够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借鉴,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道家和谐理念可以从三个层面分析:一,道的本质;二,道的表现,即道的现实层面;三,道家和谐理念的价值。

一、道的本质

“道”本身就蕴涵了和谐的性质。道家和谐思想的核心是依道行事,基本要求是清净无为。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71独立的道生出混沌未分的“一”,“一”中包含着阴和阳,就是“二”,阴阳交感化合(“三”),三再演化出万物。万物都包含阴和阳两个方面,它们互相激荡以为调和。[2]30庄子也说:“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3]240由道而生出万物就是调合交融的过程。这就体现了和谐的本质。道的根本性质是自然,纯朴,无偏私,不仁恩,“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1]44,它以柔弱的形式表现出来,水最能表现道的特征:居下位,利万物而不争。由此可以看出,道天然无雕琢,它先天地而生,没有人的干预,更没有某种神秘力量的安排,它本身就是这样,它自然而然演化出天地万物。自然的最美,最和谐,没有任何人安排,但是都有“明法”和“成理”,一切都是那样协调有序。

根据“道”的要求,和谐道德的内涵应该具有以下方面的内容:(1)纯朴自然。其表现是像水一样自然天成,真诚无欺;(2)道对万物一视同仁,不偏私,不结党,像水一样宽容博大,包容万物;(3)像水那样甘居卑下之地,虽然滋润万物,成就万物,但不自恃,不居功;(4)柔慈不争。道生成万物是秉承柔顺之意,依其天性任其自长,不主宰、干涉万物,不争功炫耀;(5)中和而不极端。道的本质是自然柔慈,宽容谦下,它奉行中和之道,不偏颇,不极端;(6)与时偕行。道变化不居,周而复始。和谐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互相联系、协调、发展变化的。毫无疑问,僵化、停滞的事物谈不上美与和谐,过时的礼教、制度等等必须抛弃,因为它们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反而起到阻碍作用。老子也讲“动善时”[1]15,庄子更强调与时俱化,他批评孔子死抱着周礼不放,如陆地上行舟,不仅劳而无功,反而会遭祸殃。明智的做法是“与时偕行”[1]317。其实,老庄关于和谐的理念正是根据“道”的性质而开展论述的。

二、道家和谐道德的具体要求

(一)对心境和谐的要求是:(1)清净无为,安时处顺。世事纷繁复杂,人们对此只宜清净无为,安时处顺。老子主清净,庄子讲顺时,意思都一样。人生中的死生,穷达,贫富,毁誉等等,这些都像是四时昼夜更替一样,是自然规律的运行。不要让这些人为的东西扰乱本性的和谐,心境平和安适,通畅而不失怡悦,日夜不间断地随物所在地保持春天般的生机,这样便会和外物产生顺应和谐的感应。[4]245(2)重身心,淡名利。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1]73庄子以看淡财富和地位而名垂青史。他拒绝相位,耻与权贵交往。淡泊名利,珍重自身,方可心平如水,宠辱不惊。(3)致虚守静。老子讲:“致虚极,守静笃”[1]29,极力做到虚寂寡欲,彻底达到清净无为,才能静观世事之变,不为所乱。(4)悟道守道。老子的方法是形神抱一,专气致柔,以达到精之至、和之至的婴儿状态。庄子的方法是坐忘和心斋。“坐忘”和“心斋”都是虚己、忘我、契合大道之法,即悟道守道。通过悟道使人渐次达到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以至于不死不生的境界,完全与道为一。

(二)对人际和谐的要求是:(1)愚朴,摒弃机心。老庄都很崇尚古人的愚朴,认为那是至德之世才有的。随着奇物滋起,人的机心也越来越重,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欺诈争斗盛行。解决的办法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1]33。(2)适度戒盈。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1]16凡事要适度,知足,知足常乐。祸莫大于不知足,不知足,贪得无厌,必然会使自己内心过度思虑,心神不宁,陷于危险的境地。适度要知止。人们对于名利、权势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贪欲的无限膨胀会使人着魔,丧失理智,做一些有悖社会公理、有损他人、集体和社会的事。《周易·节》也告诫人们:不节制则穷困,安于节则通泰,乐于节则吉利。[5](3)柔弱不争。老子教导人们:“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1]49知道什么是刚强,却安守于柔弱,甘愿做天下的沟溪。做天下的沟溪,永恒的品德就不会离去,回复到婴儿那样纯真的状态。永恒的德就会永远充实,回复到质朴的道。他赞扬水的美德,水甘居下位,利万物而不争。贵柔不争是一种美德,人的内心要清虚,无为,顺其自然,在遇到阻碍时要有一种柔韧的精神,这体现的是一种不争的态度,是生存的智慧。不争能够使人在没有反作用力的环境里积蓄力量,充实、完善自己。庄子强调的也是柔和。守柔来自于道家对社会的深刻感悟,富含人生哲理。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追求阳刚,而鄙视阴柔,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阴盛阳衰都是多见的。有些事物看似柔弱,最后却能战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4)和光同尘。老子要求人们排除私欲,不露锋芒。他的“三宝”之一就是不敢为天下先,这与贵柔处弱的思想一脉相承。他提醒人们要“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1]92。磨掉私妄的锋芒,解脱私欲的纷争;调和其光耀,混同于尘世。庄子要人们牢记“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的道理,也是劝导人们为人处世要不张扬,不炫耀,有功劳而不自恃,不自伐,地位高而不自矜。唯有如此,才能减少阻力,成就事业。(5)慈爱包容。道无所不包,就像江海容纳百川一样才能成百川之王。天道无所偏私,对所有的人、物都一视同仁,它不会去干涉万物的生长、化育,而是让它们依其本性自然发展,正如阳光雨露普照、滋润万物一样。这是最大的慈爱。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1]47-48圣人一贯善于救人,所以没有被废弃的人;一贯善于救物,所有没有被废弃的物。这就叫因循常道,高层次的聪明。在这里老子明确提出了以道待人的泛爱观。

(三)实现社会政治和谐要无为而治。通过无为重建顺应自然的社会秩序,它本来就是这样,不需要人为的干预,是靠社会自身的力量来调节,人类质朴纯真天性便是这种机制永不枯竭的动力和源泉。[6]101具体为:(1)君主要保持本性,无所修饰的心境,交合行气于清静无为的方域,顺着自然的本性而不夹杂私念,天下就可以治理好了。(2)统治者先要端正自己,然后推行教化。百官尽责,百姓效力,同心同德,天下自然安定和谐。(3)以百姓为根本,以他们的欢乐、富足为施政的要义。道德高尚的人乐与四海之内的人共同受利,以天下百姓的富足为满足。庄子认为:“贱而不可不任者,物也;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7]127-128低贱然而不能不利用的是万物,卑微但不能不顺依的是民众。因此,统治者要顺应百姓施政,使民以时,不违其度。百姓安定了,统治之基巩固了,天下自然太平。(4)礼仪法度,应时而变。礼仪法度是治世之具,适合现实最重要。礼仪法度如果不能与时俱化,抱残守缺,必然违背民意,于国不利。(5)老庄都十分重视“均”(有平均、均衡的意思)的作用,认为这是天道使然,一旦不均就会出祸乱。《列子》也说:“均,天下之至理也”[8]113。

(四)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道家和谐思想的精华所在。天地是公正无私的,它对万物一视同仁,充满慈爱。天无偏私地覆盖着一切,地无偏私地负载着万物。无论人们如何对待它,它总是无怨无悔地为万物播撒阳光雨露,承载着万物周而复始地运转,为生物创造无限的生机,涤荡污泥浊水,消解种种灾难。万物为一,共荣共生,根源在于道。庄子说:“天地之养一也。”[1]455天地对万物的养育是平等的,在天地之间,物无高低贵贱之分。《列子》宣称:“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非相为而生之。”[8]211

世上万物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循环系统,休戚与共。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也是自然中的一分子,并不是宇宙的主宰、万物的神灵。她与万物互为手足,不能唯我独尊,视万物为己有,更不可以以摧残万物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贪欲。[9]凡世间人事的变化,是受天支配的,人不能支配天道,只能顺应,而不能违逆它,这是由其内在规律决定的。[10]213万物齐一,人与万物应和谐相处。天地乃是万物共同生息之所,“天与人不相胜”或者说“物不胜天”,都是说人与自然是同一的,而不是对立的。[11]147-148如果人为地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或者企图征服自然、战胜自然,那必然会违背天性,是愚蠢至极的,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受到惩罚。庄子警告人类:“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1]346不要人为破坏天性,不要用造作毁灭天命,谨守天性不使其失去,就是复归本真。

三、道家和谐理念对社会转型期道德建构的价值

道家和谐思想的社会功能主要是:一,净化功能。道家提倡的清净无为,无私无欲,心境平和,致虚守静等等观念有助于人们纯洁心灵,陶冶情操,有助于净化社会环境,能够使人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起到稳定作用;二,润滑与缓和功能。道家主张顺道而行,言善信,与善仁,居下位,利万物而不争等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三,聚合功能。道家赞扬慈爱包容万物的情怀,认为天地万物为一,人类与其他万物都是天地所养育,人要处物不伤物,这种理念有利于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实现人际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四,节约功能。老子和庄子都推崇节俭的生活方式。这种思想对于人们形成节约理念,养成节约习惯,对于建设“两型”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具体地说:

(一)道家关于持守本性,不为外物挫伤心志的思想,对于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淡定,不随波逐流,不通过损人利己的方式来谋取非法利益有积极作用。人要心境和谐,必须做到虚、静、朴、纯,即符合道的要求,内心要淳朴,守住本真。内心要淳朴这就要清除内心的污染,排除外界的诱惑,不能跟着感觉走。试想一个人如果不能神闲气定,对奢华的生活心驰神往,把名利看得比性命还重要,那结果会是什么样呢?这样的人必然会不择手段地趋炎附势,挖空心思投机钻营,以致于灵魂扭曲,真性荡然无存。进一步讲,如果一个国家、民族没有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那么这个国家、民族必定是人心躁乱,污秽盛行,充满乌烟瘴气,这样的国家和民族缺少理性和创造力,不可能潜下心来搞创新,没有生机和活力,必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被淘汰。但愿老庄的忠告能够使人警觉,冷却人们狂热的心理,从而选择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对道家关于心境和谐的思想也要具体分析。人是社会的人,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能不考虑名利。问题是怎样谋取名利,谋取什么样的名利。而是应该像有人所言,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

(二)老子提出的慈爱、贵柔、处弱、戒盈的观点对于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至关重要,这对于社会转型期的和谐稳定尤为关键。人们相互之间应该慈爱包容。每个社会成员都是社会机体中的一分子,互为手足,休戚与共,应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要多一份爱心,多施善举。遇到矛盾,应该多一份宽容,不要针锋相对,激化矛盾。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气和心平。宽容是美德。宽容能够泯灭怨恨,使人富于理性,不至于偏激,做出害人害己的事。宽容也能够感化他人。贵柔处弱应该成为人们处世的宝典。柔弱不是无能,而是一种大智慧。柔弱更多的是柔韧,是一种超人的力量,它能够使人不困顿、不屈服,永远向前直至目标,这种力量比所谓的刚强更强;柔弱能够减少阻力,成就辉煌人生。真正的强者并不处处张扬自己,反之,自恃,自伐,自矜的人得不到众人的拥戴,最终归于失败;柔弱并不是懦弱,它体现的是做人的品德,能够使人产生敬仰之情,使人乐于相处;柔弱是美,它能够使人的心灵产生感应,自己心底舒畅,他人受到感染;柔弱也是社会的灭火器。如果人人都能以不争(这是指在不正当、不合理的利益面前)、退让、柔顺的态度处世,这样的社会将会消解对立、争斗和暴力,充满祥和。人们安身处世要戒盈满。《周易》把每卦六爻中的最后一爻视为不祥,认为是尽头,绝境,这也反映了国人的一贯思维方式。道家都反对盈满,认为盈满不可常保。事实的确如此。一个自恃圆满的人,对于外界的人和物会采取排斥的态度,不可能进步,也不可能团结他人,这样的人往往表现为固执偏激,心胸狭窄,狂妄自大,很难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不可能有大作为。人们只有谦虚谨慎,虚怀若谷,方能与时偕行,与外界融为一体,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完善自己,创造价值。人的心地要像水一样真诚坦荡,不存害人之心,方能诚于中而形于外,与人和睦相处。至于和光同尘是道家的生存之道,它要求人们不怪异、不荒诞,要合群,这样可以融入社会,保护自己,避免打击和挫折,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三)老庄关于社会政治和谐的思想具有现实意义。实现社会政治和谐的根本是顺应社会政治规律,以人民的利益为准则,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领导者要充满慈爱之心,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以权压人,不以贵骄人,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要把自己看成社会中普通的一员,一切为人民群众着想,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权,这样的领导才能够为人民群众所爱戴,才能有辉煌的人生。老庄关于清静无为,依道理政的思想切中要害。各级领导者要无私欲,不妄为。无私才能公平公正,才能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政策、法令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不能繁琐,应该简明扼要,否则,不便操作,很难实行。更不能变来变去,让群众无所适从。要保持连续性,不是说不应该变化,恰恰相反,它们要与社会实际保持同步,要顺应时代的潮流,这是实现人民利益的需要。公平正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核心。老庄崇尚天道,反对当时黑暗“人道”的思想是应该认真思考的。以德治国是完美的政治。统治者要以仁德感化民众,不实行过多的言辞说教,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要以柔和、宽容之心对待群众,不能用极端,过激的行为来压制群众,要讲究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找出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因势利导,化解矛盾。最好是见微知著,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赢得百姓的衷心拥护,才算得上“圣治”。总之,依法治国要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子关于“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的论述也应深入分析。我们当然要鼓励竞争,鼓励人们脱颖而出,激励创新、创造,提倡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同时也要注意建构公平竞争,正当获得财富的社会机制。

(四)道家论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更应该为全人类所牢记。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思维,天人合一就是典型表现。这种思维方式要求人们看问题,处理问题要有整体性,要考虑事物之间的联系,要注意事物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不能孤立、片面理解问题,人类发展史也证明这是一种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正确方法。与此相反,西方近代以来强调分的作用。他们把世界肢解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甚至把人类分成不同等级,人为地制造出优等和劣等民族,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同时把人类与自然对立起来,认为人类可以征服自然,无限度地从自然界获取所需要的一切。工业革命以及后来的产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跃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对自然的破坏。现在,西方许多有识之士也把解决这些问题的希望投向古老东方的文化经典,特别是道家。[12]这也给我们认识道家思想的现代价值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庄子在他生活的时代就担忧人类可能会由于妄自尊大而采取不安分行为所带来的恶果,历史恰恰不幸验证了这一预言。庄子的告诫被人类遗忘了。由于人类的妄为破坏了与自然的和谐,也危及到了自身。由于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致使有些国家和民族永远消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这都验证了“天人不相胜”的真理。铭记老庄的教诲,把自然界当做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人类只是其中的一员,不能以牺牲其他生物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贪欲,要视其他物类为伙伴,人类与它们共荣共生。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视自然为衣食来源。我们对自然要怀有敬畏之心。人类要深刻反省自身的行为,矫正过失,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生态道德,统筹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把它们作为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实现良性互动,遵守自然与社会规律,恪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处物不伤物,物亦不能伤”[1]433,在更高的层次上,自觉回归到人与自然相融相和的境界中去。[13]426-427

综上所述,道家关于和谐的理念内容丰富,精辟深刻,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与我们建构新时期的和谐道德相契合,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予以继承和发展。应该在全社会大力进行和谐思维,和谐行为方式的教育,摒弃绝对、斗争、极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宣传和谐为美、分裂为耻的理念,弘扬和谐观念,建构和谐道德,使自觉讲和谐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导向。

[1]老子·庄子[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2]高明.帛书老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

[3]庄子[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4]老子·庄子[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

[5]徐子宏,译注.周易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6]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修订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8]王强模,译注.列子全译(修订版)[M].贵阳市: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9]叶舒宪.庄子的文化解析 [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10]十家论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1]傅佩荣.傅佩荣《庄子》心得[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12]葛荣晋,主编.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第十三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B958

A

2095-0683(2011)06-0085-04

2011-08-30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立项课题(BYK1119)

宋辉(1957-),男,安徽亳州人,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高级讲师;方雷(1986-),男,安徽临泉人,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教师。

责任编校 边之

猜你喜欢
道家老子庄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智者老子
《庄子说》(十五)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