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弗雷格的“同一性”理论

2011-08-15 00:53:01沈旭明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同一性弗雷格涵义

沈旭明

(1.吉首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2.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广州 210275)

论弗雷格的“同一性”理论

沈旭明1,2

(1.吉首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2.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广州 210275)

同一性是产生哲学困惑的一个常见根源,研究者不乏其人,最初人们都认为同一性就是一个对象与其自身的同一。弗雷格开创了一种与意义理论联系起来的研究同一性问题的方法,即在进行同一性分析时将涵义和指称明确区分开来,这一方法为后来的同一性问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弗雷格;同一性;涵义;指称

一、关于“同一性”问题

同一性问题简言之就是试图正确地解释世界的某些特点,它们既说明了世界的同一又说明了它的差异变化。“同一性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其一解释成跨时间的单一性,其二解释成差异中的同样性”[1]466。这两个概念是相互联系着的,因为要认为某一事物是跨时间同一的就不得不将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作为跨时间的单一性的同一性就相当于事物变化中的同样性。通常认为一个事物可以不顾各种变化而保持自身不变,但很难对其作出说明。而作为差异中的同样性的同一性又引出了类型同一性和个体同一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一直是哲学家们所思考的。一方面,哲学家们似乎不得不主张世界无非就是过程和变化,世间万物都受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又常常不得不认为,必定有某种事物能够规避变化的影响。这些观点将哲学家分为两大派,一派主张万物皆流,万物皆变,而另一派主张万物不变,一切变化的事物皆是虚幻的。如赫拉克里特属于前者,而芝诺和巴门尼德就属于后者。当然也有许多学说是折中的,他们试图调和二者,为常识辩护,如德莫克里特、亚里士多德和依壁鸠鲁的学说就属于这一类。关于同一性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早期人们对同一性的争论都源于两个不同的同一性概念,即将同一性解释为表示永恒或者解释为统一。当同一性解释为永恒时,就产生了变化问题,当解释为统一时,则产生了共相问题。近代关于同一性的研究相当广泛,如同一性概念的起源、“同一性”术语的含义、个体同一性的内容和“同一命题”的意义等。洛克和休谟都探讨过同一性概念的起源问题并做出了相当一致的判断。洛克认为:“我们如果把一种事物在某个时间和地点存在的情形,同其在另一个时间或地点存在的情形加以比较,则我们便形成同一性和差异性的观念。同一性之所以成立,就是因为我们所认为有同一性的那些观念,在现在同在以前存在时的情况完全一样,没有变化。”[2]302休谟认为“对于经过一段假设的时间变化而仍然没有变化而不间断的对象,我们有一个明确的观念,这个观念我们称为同一性观念”[3]283。观察单独对象获得单一观念,不能获得同一性观念。观察多个对象获得多个观念,也不能获得同一性观念。所以观察任何一个对象并不足以获得同一性观念。那么同一性观念是怎样得来的呢,我们只能求助于时间或持续的观念。“而当我们把时间观念应用于任何不变的对象时,那只是凭着想像的一种虚构,凭着这种虚构,那个不变的对象才被假设为参与了和它共存着的各种对象的变化,特别是参与了我们知觉的各种变化。想像的这种虚构几乎是无时无地不发生的;正是由于这种虚构,所以当单独对象放在我们的面前,并被我们观察了一个时期,而没有发现其中有任何间断或变化,那个对象就能给予我们以一个同一性概念。”[3]227-228因此,在休谟这里,同一性来自一种称之为“虚构”的心理习惯。

而莱布尼茨对不可识别的同一性作了极详尽的探讨,对两个对象是否可能在所有方面都一样而仅仅在序号上不同的问题,他做出了否定的回答。他还探索出了一条后人称之为莱布尼茨规律的原理,即只有两个事物能够任意相互替换而不改变其真值时,它们才是同一的。这条原理适用于意义的同一。现代对同一性问题研究的特点是这些研究方法都与意义理论联系起来,如G·弗雷格的研究。

二、弗雷格关于同一性问题的研究

弗雷格关于同一性问题的研究,在他的《论意义和指称》一文中作了较详细的阐释,为现代研究同一性问题提供了基础。弗雷格认为“由于相等涉及许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并非十分容易回答,因此引起人们思考。它是一种关系吗?一种对象之间的关系?还是对象的名字或符号之间的关系?我在概念文字中认为是后一种关系”[4]95。情况真的是不是如上所述呢?弗雷格作了如下分析。

首先是不是一种对象之间的关系?他的分析如下,当我们把“a=a”和“a=b”看成是对象之间的等同时,等式“a=a”中左边被称为“a”的客体等同右边被称为“a”的客体,这个人们很好理解。而同样,在“a=b”中左边被称为“a”的客体等同右边被称为“b”的客体。在这两种情形中,等同关系所涉及的任一客体与其自身的等同,即它是自身而不是其他别的东西,“让我们可以把这种”等同关系“的解释称为客体自我等同解释”[5]126-127。弗雷格认为这种解释不能对等同陈述作一较满意的分析。毋庸置疑,人们可以同意在一种一般的本体论情境中每个客体自身是等同的。当我们说同一性句子“晨星是晨星”时,即“a=a”,这里“a=a”是先验的和分析的,但当我们说同一性句子“晨星是暮星”,即“a=b”时,具有“a=b”形式的句子扩展到了我们的认识,其中包含了一些重要的经验发现,这些内容不能总是先验地建立起来。因此“a=a”和“a=b”具有不同的认识意义。对等同陈述客体的自我同一的解释不能对等同陈述提供一种满意的分析,对命题的分析来说,有些东西似乎是一种纯粹客体的或本体论的分析所不能提供的。

那么等同是对象的名字或符号之间的关系吗?弗雷格在其早期的著作中,特别是在《概念符号系统》中曾捍卫这样的观点。这种观点不把等同关系看作客体与其自身的同一有关,而看成与表示客体的名称之间的关系有关。等同关系是一种符号之间的关系,而不纯粹是一个本题论的问题。如他所说:“a=b要表达的似乎是‘a’和‘b’这两个符号或名字意谓相同的事物,也陈述了这些符号之间的关系”[4]97。但弗雷格也认识到这种关系存在于名字或符号之间,仅仅是因为其所表示的东西,这种关系是由两个符号分别与被表达的对象相结合而形成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符号“a”和“b”作为对象而形成的,而是它们作为表示事物的一种方式而形成的关系。因此,如果说同一关系仅仅是对象的名字或符号之间的一种关系,也不能给人一种满意的解释。因为,如果符号“a”与“b”不是以它表示事物的方式相区别,而仅仅是符号本身,那么,如果“a=b”真,则“a=b”和“a=a”的认识价值基本相同。“a=b”就不会比“a=a”具有更多的认识价值。因此,弗雷格认为关于等同关系应有更令人满意的解释,也就是他提出的与涵义相关的解释。

弗雷格在关于同一性解释的这种理论中把涵义和指称严格地区分开来,我们在理解符号的同一性时,除了符号所指称的对象外,还应考虑符号的涵义。那么什么是指称呢,当符号“a”用来表示某一客体O时,我们就说它与O之间有一种指称关系。要理解一种指称关系就必须注意与符号相联系的涵义。那么什么是涵义呢?我们可以看看弗雷格所举的例子:如令线段a、b、c是△ABC各个角与对应边中点之连线,这里我们可以说a和b交于一点,b和c也交于一点,我们知道“a和b的交点”以及“b和c的交点”是同一点,即二者有相同的指称点O,二者只是表达不同。再者我们说“晨星”和“暮星”也具有相同的指称,它们所指的对象为同一个星体,但涵义不同,晨星有一个特定的涵义,它告诉我们在何时何地去寻找一个特定的天体,暮星也有其特定涵义。因此,每个表达式的涵义都提供了一种对它的指称的一种表达方式,一个表达式的涵义可作为把握所指对象的一个信息、一种描述或一种手段。

根据弗雷格的观点,在分析一个表达式的同一性时我们必须考虑符号的涵义和指称。涵义和指称之间有何关系呢?有如下关系:符号→涵义→指称。相应于符号有确定的涵义,相应于这种涵义又有某一指称,而对于一个指称不仅有一个符号。相同的涵义在不同的语言中,甚至在同一语言中都有不同的表达。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在日常语言中每一个表达不一定有一种确定的涵义。而相应的涵义也并不一定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指称。同时弗雷格对涵义、指称和表象做了区分,强调涵义并非表象,涵义可以为许多人所共有,是表达本身内在的东西,而表象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因此,同一涵义可有不同表象。

三、同一性问题研究的发展

由弗雷格开创的这种同意义联系起来研究同一性的方法,使哲学逻辑学家们取得了广泛一致的看法:“意义”概念是有歧义的,必须区分一个词的两种意义,即内涵的意义与外延的意义。对弗雷格悖论及相似问题进行研究时也会遇到同样的困难,即若干词在什么环境下或在什么角度上具有相同的意义。这种探究所得到的一个普遍结果就是人们普遍排斥下述原理:当且仅当两个词表示同一个对象时才是同义的,并且,同义词在任何角度可以互换而真值不变这条莱布尼茨律并不是普遍有效的,因为这条规律只从外延的角度上说才成立。罗素详细讨论了这些问题,并由此而发展了摹状词理论。稍后,卡尔纳普、W·V·O·蒯因、N·古德曼和B·林斯特等人都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P·F·斯特劳森提出了一种以解决同弗雷格悖论相似的困难问题的方法。他竭力主张,这个问题就在于要解释所谓的识别陈述(identificationstatements)普通使用上的不同。他区别了两种陈述:

(a)那就是在同一天两次游过这个海峡的人。

(b)那个人在一天当中两次游过这海峡。

斯特劳森认为我们指称了同一个人两次,并且,或是对同一个人什么也没说,从而没有做出任何陈述;或是认为他与自身等同,从而得出价值不大的恒等式。他认为解决这两个陈述之间的区别,最好的办法就是仔细研究说话者的环境差别。如果一个人知道或者相信:他的听话者知道或者相信某人曾在一天当中两次游过海峡,他就不会说(b)而会说(a)。反之,当某人知道或相信他的听者会这样提问“谁曾在一天当中两次游过海峡?”他就会说(b),因为这就是对诸如此类问题的回答[6]442-443。

关于弗雷格悖论的另一种形式称为分析悖论,这种悖论认为,一切分析不是错误的,就是无谓的。又说,如果被分析的词和分析的词是同义,那就不传达任何信息,它们是无谓的。如果被分析项和分析项不是同义的,那么这分析就是错误的,可是被分析项和分析项要么同义,要么不同义,因此,一切分析不是错误的,就是无谓的。许多哲学家都研究过这个问题,典型的解决办法都是遵循弗雷格提出的方法,即把涵义和指称区分开来。

正如W·V·O·蒯因所说:“同一性是产生哲学困惑的一个常见根源。”[7]68研究者不乏其人,但在弗雷格之前几乎所有研究者都认为“同一性”这个术语的意思是:一个对象与其自身的同一,如休谟。用一条逻辑原理可表述为[(x)x=x],它被看作基本的推理规律之一。在此期间,人们对这一原理的本体论地位提出质疑,它是指一种关系还是所有对象所具有的一种性质呢?人们开展了广泛的讨论,直到二十世纪初它成了弗雷格著作中思辩的课题,弗雷格提出了一种同意义理论联系起来的研究方法,一改过去那种只在本体层次上研究的方法。因此在“同一性”问题的研究上弗雷格所做的工作是开创性的,虽然在其分析中也面临诸多困难,他所做的处理在一些方面也不是十分令人满意,也遭到了一些质疑,如克里普克认为,弗雷格在对“a=b”的同一性研究时,如“晨星 =暮星”,认为其为一必然真理是不对的。克里普克认为其只能算一偶然真理。其后来的研究者对同一性问题研究中所产生的困难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解决方案,但基本的研究方法并没有改变,即遵循弗雷格开创的与意义相联系的研究方法。

[1][英]尼古拉斯·布宁.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词典[K].余纪元,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英]洛克.人类理解论:上[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3][英]休谟.人性论:上[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德]弗雷格.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美]M·K·穆尼茨.当代分析哲学[M].吴牟人,张汝伦,黄勇,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6][美]A·P·马蒂尼奇.语言哲学[M].牟博,杨音莱,韩林合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7][英]W·V·O·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M].陈启伟,江 天骥,张家龙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On Frege’sTheoryof“Identity”

SHEN Xu-ming1,2
(1.School ofPolitics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Jishou University,Jishou,Hunan 416000;
2.Department ofPhilosophy,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275)

The problem of identity is a common source of philosophical puzzle,which attracts many people to study on it.At first,people think that identity isan object identical with itself.Frege studied it associated with its sense firstly,i.e.distinguished the sense and referent clearly when analyzing the identity,which has become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identity lately.

Frege;identity;commotation;referent

B812

A

1674-831X(2011)02-0066-03

2010-12-10

沈旭明(1971-),男,湖南长沙人,吉首大学讲师,中山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科学哲学、科学史研究。

[责任编辑:葛春蕃]

猜你喜欢
同一性弗雷格涵义
我的仙人掌
探究《说文》省形的真实涵义
弗雷格的“概念文字”解释“因明”的可行性分析
麦金太尔对现代性自我的批判
浅探《安恩与奶牛》的孤独性与同一性
考试周刊(2016年74期)2016-10-08 13:47:42
论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同一性和非同一性思想
商(2016年15期)2016-06-17 08:31:07
不同监控视频角度同一姿态的同一性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12期)2016-05-25 11:09:19
我对国防教育的涵义的理解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32
财务失败涵义、原因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6:14
探析概念马悖论——兼评弗雷格与塞尔的谓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