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为科,刘国辉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230036)
对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王为科1,刘国辉2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230036)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本质要求。任何一种理论,不管它如何完美、如何先进,如何符合规律,如果只停留在理论界、宣传机构和少数人手中,远离了大众阶层,那么它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它的生机与活力就是有限的。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初就深深地融入到了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斗争中,深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品质。
大众化;内涵;新形势;途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人民大众的具体实践、思想特点相结合,从理论到通俗、从抽象到具体、从少数人到人民大众,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具备的普遍性、实践性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思想特点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机统一起来;另一方面指语言及表现形式的大众化,要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使马克思主义为群众所接受;最后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主体的大众化,实践主体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初就深入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中去,指导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丰富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统一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核心,是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前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关键,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先进性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的来源。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核心,牢牢抓住时代化这个关键,才能夯实大众化这个基础,实现三者的整体全面推进、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须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脱离了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土壤。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化作为工作的重心,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教育群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不断探索用大众化的语言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深入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使马克思主义由“星星之火”到“燎原”全国。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创造性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面临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我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普及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去,渗透到他们的习惯中去,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常规中去”,深化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推动了马克思大众化的深入发展。
然而,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曾经甚至仍然有一些人总是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书本上的东西,书本上有的都是对的,没有的都是错的,造成了僵化、教条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发展走了不少弯路,给革命和建设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党和国家及理论研究的事情,不关人民群众的事,忽视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马克思主义成为高高在上的理论,极大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非公有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等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日益体现,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新变化。
一是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随着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的发展,群众内部产生了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从业人员、个体户、私营业主、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一起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新形式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心。
二是负面思想的侵蚀。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国外的一些思想文化的糟粕,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可避免的进入我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干扰和破坏。
三是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网络化,精神生活也日益多元化、个性化,这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提供了新的内容和形式。
四是大量的人员流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企业改革的深入,大部分群众经历了从公家到社会、农村到城市、外地到本地的转变,城市和农村都出现了大范围的人员流动,给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压力。
五是理论研究的深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西方马克思主义等西方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也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首先,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主体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目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就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主体的大众化。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初就深深地融入到了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斗争中,指导了无产阶级的革命和斗争的胜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品质。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通过精炼、通俗的语言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当前这一事关人民群众发展的重要问题,真正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反映了人民群众包括新的社会阶层的需求和利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人为本”的思想精髓,体现了群众的主体地位,使马克思主义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成为人民大众的思想武器,并将其真正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成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其次,保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前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前提,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需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庸俗化和教条化。大众化必然通俗化、具体化,但通俗不是庸俗、具体不是教条,面对负面思想的入侵和群众思想的多元化,大众化必然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前提下,将其转化成为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避免在大众化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教条化。建国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结合起来,用“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三个代表”、“不折腾”、“包容性”、“给力”等通俗易懂的语言及灵活多变的形式使人民大众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深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发展。
再次,满足不同阶层的利益需求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和重要方法。
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既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又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出发点和归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同的利益阶层和群体的形成,各阶层和群体对利益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层次化,由利益造成的差距也日益扩大化、复杂化,使利益问题成为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重点,这在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新的活力和内容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压力和问题。协调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利益问题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关键。只有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对物质利益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才能真正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
一百六十多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今世界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时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个有机整体,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教育群众,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大众自觉的思想武器。
责任编辑:曹桂芝
A8
A
1009-3605(2011)01-0062-03
2010-11-12
1.王为科,男,河南信阳人,安徽农业大学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2.刘国辉,男,内蒙古赤峰人,安徽农业大学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