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
(中国矿业大学 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从生命意识缺失现象谈大学生“三生教育”
李智
(中国矿业大学 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随着知识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人们的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日益严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自杀伤人、自暴自弃、漠视生命、各种心理疾病凸显等现象时有发生。分析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及原因,提出高校通过开展“三生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
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三生教育
生命意识是生命个体对生命的理解与态度,是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对生存价值的感悟。生命意识主要包括生存意识、安全意识和死亡意识等。在当今社会,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精神家园的失落,特别是受各种不良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冲击,人们开始怀疑生命,漠视生命,甚至否定生命。这种生命缺失现象在大学生中表现为屡屡发生的自杀事件、伤害他人的暴力事件、消极颓废、浪费生命的现象等等,而且这些现象还有上升的趋势。这种现象与我国教育过程中缺乏“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及成长中社会大环境价值取向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我们必须从改善社会教育环境出发,加强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三生教育”,积极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
目前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可归纳一下几种类型:
(一)怀疑生命
生命是由出生、成长、老化、死亡等构成的连续过程[1],生命的生长过程是艰难的,漫长的,充满着危险,生命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生命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导致生命的终止。21世纪,人类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自然灾害、疾病让人类感到自身的渺小和生命的无奈;道德价值观的巨变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观;精神家园的失落,导致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不解。种种生存危机的存在,让人对现实生活感到无奈,对未来感到迷茫,甚至开始怀疑生命。 “我是谁?”,“人到底应该为什么活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成为困扰了无数人的人生命题。对于处在人生特殊时期的大学生而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家庭贫困、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客观存在,社会经验不足,缺乏一定的耐挫力,当个人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很容易怀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甚至轻视生命。
(二)漠视生命
大学生中漠视生命、不尊重生命的现象比较常见,如同学之间不能很好地相处,经常发生口角、彼此谩骂、讽刺挖苦或冷落,甚至打架斗殴,遇到挫折时会选择攻击他人或伤害自己的方式去解决,而不考虑自己的言行会对他人和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另外,大学生无视交通规则乱穿马路、对残疾人、心理疾病患者的歧视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一切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对生命的轻视和践踏,不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理解生命的意义。漠视生命必然会带来个人情感经验的缺失,造成人格的扭曲和人性的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发展到采取极端的方式去否定生命。[2]
(三)残虐生命
大学生残虐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诸如刘海洋“伤熊事件”、张亮“虐猫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河北大学“校园车祸”案,还有发生在2010年10月20日晚上的大学生药家鑫“撞人刺八刀案”,当时,药家鑫开车撞上骑电动车的张妙后,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他不但没有及时将伤者送往医院,反而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利用随身携带的尖刀对倒地的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后又撞伤两人。这些无端剥夺他人生命的暴力事件,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冷漠,生命意识的缺乏。
(四)浪费生命
大学生中还普遍存在着一些消极颓废、空虚无聊、精神荒芜等浪费生命的现象。现在的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是通过学习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创造生命的奇迹,而是不思进取、浪费生命、游戏人生。“郁闷”、“无聊”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口头禅,他们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网吧,沉迷于网络,整天上网聊天、看电影、玩网络游戏等等;把大好的青春年华浪费在花前月下;还有一些大学生整天无所事事、东游西荡、浪费时间、消磨时光,他们经常会埋怨大学生活痛苦无聊。浪费生命,游戏人生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表现了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失落。
(五)否定生命
近几年,时常发生的大学生自杀和杀人事件,反映了大学生由于生命意识的缺失而导致对生命的否定,目前,自杀已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大学阶段是矛盾冲突比较集中的一段时期,比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交往需要与自卑闭锁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家庭贫困、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客观存在,一些有害信息也影响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个人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他们不是积极寻找和谐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选择了自杀或杀人的方式,他们宁可选择毁灭生命来表达一种最强烈的抗争[3]。于是,有些大学生因为感觉活着没意思而自杀,有些因为成绩不好而自杀,有些因为失恋而自杀,还有因为不愿意当公务员与家长争吵而自杀等。2010年对广州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10.71%的大学生表示当遭遇挫折时想到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解决,28.6%的大学生“偶尔有”或“经常有”自杀念头(比例高于国内其它报告),5.79%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解决一切痛苦的办法。中国成高自杀率国家,25%的大学生有自杀念头[4]。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是自杀的高危人群,从本质上说,大学生选择自杀或杀人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根本否定,更突显出大学生生命意识的严重缺失。
一般来讲,导致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受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二是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暴力文化的日益泛滥;三是高校“三生教育”意识的缺乏;四是自我价值认知的偏差。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是他们成长和接受教育的第一空间,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良的家庭氛围或不当的家庭教育会导致大学生形成不健全的心态和畸形的人格品质,他们漠视生命、无视生命的价值,甚至采用极端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目前我国很多家庭夫妻关系紧张,离婚率较高,在这种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缺少父亲或母亲的关心、体贴和爱护,或者从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转变为遭受一方粗暴的打骂虐待,被无意识地灌输了父母之间的仇恨,从而给他们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导致感情交流失衡、人际关系冷漠,形成不良性格和叛逆心理,使他们感到情无所系,心无所依,感受不到生命的重要和美丽。
(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暴力文化的日益泛滥
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不断加剧、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社会观念多元化,社会上存在不公、腐败和其它一些丑恶的现象,还有各种利益的角逐,使得大学生在面对社会现实时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对社会产生严重的不满以及对自己前途感到失望和迷茫,对生命价值的感知日益麻木。
另外,随着互联网和大众媒体的飞速发展,网络和媒体对色情、暴力和自杀等信息大肆渲染和不恰当报道,特别是在大学生沉迷的虚拟网络游戏中,暴力信息、漠视生命、肆意践踏生命的行为变得微乎其微,这些不良的文化容易对大学生产生心理暗示,如果长期处在虚拟的暴力氛围中,会使大学生分不清虚拟与现实,无视现实中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从而导致大学生生命意识严重缺失。
(三)高校“三生教育”意识的缺乏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深刻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挥,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行为。”[5]然而,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职业技能和就业技能的传授,对大学生实行标准化、统一化模式的培养,使得高校成为“批量生产”大学的工厂,对于生命教育、生存训练、生活能力培养等与“三生教育”相关的知识则涉及不多,甚至一点没有,这种教育的目中无人和生命意义的淡漠,不仅使学生体验不到生活中的乐趣,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还导致学生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6]当他们在遇到困难时会不知所措,出现情绪波动、逃避和退缩等不良心理和行为,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因此,我们不得不反思当前的高等教育,在传道授业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从而唤醒大学生生命意识的责任和使命[7]。
(四)自我价值认知的偏差
云南省早在2008年2月就正式提出在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中实施“三生教育”的理念,并于8月开始实施。所谓“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8]
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就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的教育。
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在高校开展“三生教育”的本质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构建完整的“三生教育”体系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育人的核心力量,开展“三生教育”,必须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包括专业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同时,要求所有任课教师自身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自己的生命情怀,在教学活动中将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感悟通过自己的言行传递给学生,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开设相关课程,构建“三生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将“三生教育”课程安排到教学计划中,有计划地、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生命知识、生存技能和生活方式等知识,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生活、掌握生存技能,进而关注、珍爱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另一方面,在其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渗透“三生教育”的理念,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挫折教育和死亡教育等内容,让“三生教育”的内容广泛地存在学生的周围。
重视第二课堂,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在加强“三生教育”教学的同时,还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提高他们对生命、生活的热爱程度。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邀请成功校友与学生面对面畅谈人生。充分利用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组织“三生教育”主题的系列活动,包括演讲、朗诵、文艺活动、游戏、征文等等,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设计走向体系化、市场化,释放自身能量的过程。然而,回忆过往,中国能够建立全面、完整的工程设计体系,那些工程设计院(所)功不可没。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生命意识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大学生接触社会、锻炼自我的有效途径。在开展“三生教育”的过程中,应突出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依托学生社团开展与“三生教育”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通过环保协会,开展绿色环保宣传、节能节水宣传;通过红十字协会开展义务献血、禁毒宣传等相关活动;通过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开展公民道德宣讲、走访敬老院、孤儿院等活动。另一方面发挥“三生教育”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围绕“三生教育”的目标,结合学生专业,确定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感悟生命,学会生存,开心生活。
(三)开展生命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命审美观的能力
所谓“生命美育”,就是使受教育者认识并实现其生命的美感形态和审美价值的教育。[9]生命美育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心理结构,培养学生仁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认识。开展生命美育教育就是要用美的思想去陶冶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用美的环境熏陶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提供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让学生在校园里生活的开心;还要用美的事物激励学生,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10]通过生命美育教育,能够使学生用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学会如何更好的生存,懂得生命的真正意义。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三生教育”体系,全方位服务学生健康成长
实施“三生教育”要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以学校教育为引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保障,构建育人合力。学校教育是开展“三生教育”的关键场所,学校应该积极探索“三生教育”的载体和实现途径,通过开设“三生教育”相关课程,举办相关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家庭是“三生教育”的基础,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父母要学会珍爱和尊重生命,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不怕挫折的精神,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质,正确对待生活。最后,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全社会都形成一种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快乐生活的氛围。
开展“三生教育”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通过开展“三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从而使得大学生能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
[1]杨月.我国生命教育面面观[J].中国教师,2005,(2).
[2]姚月红.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08,(12).
[3]周德新.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及其培养途径[J].当代教育论坛,2006,(8).
[4]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0/10/27/011359256.shtml.
[5]邓涛.教育视野里的生命教育[J].教育育人,2002,(8).
[6]兰小云.生命教育:从青少年自杀现象谈起[J].江西教育科研,2003,(8).
[7]冯建军.生命教育在于唤醒人的生命意识[J].河南教育,2006,(12).
[8]罗崇敏.全面实施“三生教育”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J].昆明学院学报,2009,31(1).
[9]王立科.生命美育: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J].中国青年研究,2003,9(1).
[10]高留才.生命教育:高校人文教育第一课[J].中国成人教育,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