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鸿飞
(石家庄市社会主义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发挥党的利益整合功能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
成鸿飞
(石家庄市社会主义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社会正处在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阶层利益分化日益发展,由利益失衡导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原有的利益整合机制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我党作为执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通过利益整合,增强我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就成了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阶层分化;利益整合;和谐社会;执政基础
执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指的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执政党能够充分表达和实现社会中的各种不同的利益要求,并利用政治、经济、法律、宣传等资源和手段,有效地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矛盾与冲突,从而避免社会的无序和混乱状况,树立全社会对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认同,促使社会良性发展的作用和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由过去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向多元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使传统社会中简单的社会群体迅速出现分化,并由此产生了各种新的不同利益需求和利益矛盾。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作为执政党,我们党如何对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进行科学分析准确定位,并寻求比较现实的途径,充分发挥利益整合这一功能,不断增强自身的执政基础,加强自身的执政能力,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我国是工人阶级 (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们的国体。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他们的经济利益、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比较有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企改革和市场经济的深化,国有企业走向市场,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破产倒闭与重组,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一部分工人感到领导阶级地位丧失,产生主人翁失落感。同时,由于生产力的加速发展,高科技的突飞猛进,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工人中的脑力劳动者的比重越来越大,在生产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的政治社会经济地位呈下降趋势:从过去的国家和企业的主人,转变为企业的雇佣劳动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率先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此同时,农民阶级也迅速分化为农业劳动者、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产业工人 (农民工)、雇工等阶层。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是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承担者,也是党和政府最主要的社会依靠力量,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工人和农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十分重要,他们的利益应当得到保护和提升。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新兴社会阶层的大量涌现,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社会阶层,尤其是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里,私营企业主从无发展到有,经理人员从干部队伍和企业主中分离出来并形成相对独立的社会阶层。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在我国已经形成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他们在解决我国农村和城镇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以及发展社会经济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他们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所占份额逐步加大,增长很快。新兴社会阶层在经济上获得发展的同时,迫切希望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他们还迫切希望自己的经济利益能够得到政治上、法律上的确认和保证,以切实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一些新兴阶层希望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其合法地位,并要求进一步拓宽政治参与的渠道等;尤其是部分私营企业主还提出了加入党组织的要求,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党有很强的吸引力、凝聚力,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新兴社会阶层寻求通畅的利益表达渠道和政治参与机制,以获得政治保护的呼声正逐渐提高。随着各阶层主体意识的增强,不同阶层出于相同的利益关系,将自主地结合在一起参与政治过程,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和利益要求,关注自己的利益命运,并寻求法律保护,这必将改变当代中国的政治结构,并对执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提出新的要求。
二
在社会利益整合过程中,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否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我党执政的合法性建设和执政基础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利益整合的核心内容。毫无疑问,现代产业工人阶层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截止 2009年年底,全国就业人数超过 77995万人,比 2008年年底增加 51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大约有 29708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 38.1%;第二产业 21684万人,占 27.8%;第三产业 26603万人,占 34.1%。工人阶级队伍已有 4.8亿人,占城乡从业人员 61.5%。这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政治生活,都有着重大意义。在社会阶层急剧分化并向现代阶层结构转变的过程中,产业工人阶层的状况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一些下岗待就业工人,在事实上已经成为社会的弱势阶层,发挥我党执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就应该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基础,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在维护职工群众利益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保护产业工人的合法利益,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以增强我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农民阶级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是我党的最基本的依靠力量,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农民阶级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而且是我国改革开放向前发展的重要的推动力量,为改革开放提供了雄厚的社会资源。单从生产力角度来讲,据调查推算,截止 2009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大约有 29708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 38.1%。全国外出农民工总量 22978万人,两者相加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 40%。因此,农民阶级是党的执政的重要群众基础和依靠力量。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的知识分子,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工人阶级中的先导力量,都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依靠力量。在阶层分化过程中出现的新兴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于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我们决不能把他们看作是异己的力量,而应该把他们看成是党的基本的依靠力量。“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只要我们党能够代表和实现包括这些新兴社会阶层在内的各阶层人民的利益要求,切实承认和维护他们各种合法利益,就一定能够使他们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不断巩固和扩大我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三
发挥我党执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不仅要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利益,巩固和发展我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依靠力量,同时有效地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而且要能够在协调矛盾的过程中,形成为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同的新的阶层流动和利益整合机制,实现各阶层和谐共处,共享发展成果的目标。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角度来看,我党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关键之一是“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实现,其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实现社会公正”。
首先,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完善党和国家的政治结构和权力结构,形成公平的竞争机制、开放的流动机制、稳定的制衡机制和有效的法律机制,从而激发人们通过市场化的经济领域和其他领域不断获得自身的合法利益。当前迫切需要党对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政策加以创新,使之更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干部人事制度、身份制度等,打破任何阻碍社会流动的制度和政策;肯定和强化各种合理合法的社会阶层形成机制,消除各种不合理不合法的机制;制定公平的竞争规则,保证任何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对每一个社会成员开放,从而为人们合理追求自身利益提供均等的机会。与此同时,在完善选举民主的同时,加强协商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伴随阶层分化和社会结构的调整,各种利益要求不断产生,党和政府作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有义务和责任去倾听各阶层的利益要求,要在调节社会不同阶层利益矛盾的过程中维护公正的社会秩序,避免某些阶层特别是弱势阶层的利益受到损害。这里,一个基本前提是社会各阶层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愿望,并促使政府倾听自己的呼声,这就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社情民意反馈制度和机制来加以保证。为此,党和政府要支持和帮助社会各阶层建立自己正常规范的利益表达机制,防止一些阶层利用非法手段和途径,参与政治和公共资源的分配,谋求非法利益,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阶层的利益造成侵害;建立规范的社会协商对话机制,增加各阶层与党和政府的合作渠道,使各阶层的愿望能够及时表达出来;支持和扩大不同阶层的利益代表,通过党“这一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而参与政治的工具”,参政议政,协商国事,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其次,从立法上保证不同阶层的权利和利益,引导社会各阶层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根据我国阶层利益分化的现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建设,切实承认利益分化过程中各阶层和群体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保障社会各阶层的合法地位,尤其对新兴社会阶层如私营企业主阶层等,通过立法确保“私有财产和公有财产的一体化保护”方针,明确他们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合理的权利和义务。支持和鼓励不同阶层独立自主地活动,公平有序地参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促使社会各阶层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第三,重构文化价值观念体系,发挥价值认同的整合功能。重构社会价值观导向体系,就是要将传统的偏重于群体、他人、理性、精神、理想的价值观的合理成分与市场经济重个人、重物质利益、重竞争、重效益的合理成分整合起来,作为全社会普遍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认同性整合的核心是价值认同。与社会转型相一致,现阶段正是我国价值观念体系、伦理规范体系发生大变革的时期,原有的许多价值规范已经失效,而新的价值规范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些建立起来的价值规范也还未为人们所认同。这表明整个社会的认同性整合程度比较低。价值观对主体的行为有着深层的导向作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生活,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和行为取向。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该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它能对个体的价值取向进行深层次的整合。
切实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主导价值观建设是强化价值认同的根本途径。这种主导价值观的确立,不仅需要党发挥强有力的宣传教育和正确的舆论导向的作用,而且更主要的是使之体现在社会制度和法律规范上。社会制度和法律规范所遵循的原则,是以无声的语言在示范着社会的价值导向,这种示范力量是巨大的,它提供给人们一种趋向于它的行为模式和价值模式。所以,党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在制定政策、法律时的价值导向,对于社会个体的价值取向整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制度化建设包括:把过去以观念、习俗、社会心理等形式存在的能体现平等、自由、民主、公正等主导价值观的价值规范转化为具有社会法定权威的法律、政策、规章等形式,使社会价值规范明晰化、权威化。通过法律、政策、规章等形式把反映社会主导价值观的价值规范分解到社会事务规范中去。确立各类活动中什么是禁止的,什么是许可的,什么是倡导的,并通过各类具体事务表现出来。只有这样,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才能成为社会成员价值取向的理想模式,并内化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原则,从而使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成为社会整合的文化基础。
[责任编辑李江辉 ]
D61
A
1009-6981(2011)01-0025-03
2010-11-25
成鸿飞 (1968-),男,石家庄市社会主义学院办公室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