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中惩罚教育的实施研究

2011-08-15 00:48华东师范大学董生亮
河南科技 2011年18期
关键词:体罚惩罚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 董生亮

学校教育中惩罚教育的实施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董生亮

近年来,张扬人性管理、主张人文关怀的赏识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流,这种教育方式在实际教育过程当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唯赏识”教学观在学校教育中弊病频出,效果堪忧。而惩罚教育也一直没有完全走出体罚的“阴影”。于是就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不敢使用惩罚,让教育丧失功能;二是不会使用惩罚,让教育背离人心。有人把赏识比作母亲,把惩罚比作父亲,虽然比喻不甚恰当,但折射出惩罚的必要性。

一、惩罚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在心理学的学派中,对惩罚有较深入研究的是以斯金纳、格思里为代表的联结主义学派,他们是继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之后继续研究学习及其内部规律的心理学派。

在谈论惩罚时,桑代克早期的观点是:凡是一种刺激—反应的联结产生的是满意(奖)的反应,则学习者乐于重复这种反应;反之凡是这种联结引起的是烦恼(惩)的反应,则学习者力求避免这一反应。这就是对学习行为影响极其深远的效果律。

但是有人就提出疑问——外部强化是否能完全解释所有的学习行为呢?认知派认为,学习既然是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那么奖励和惩罚同样,也需要认知与加工后才能作用于学习行为。显然,强调内部动机是认知学派的重要理论基础。

虽然各个学派在惩罚教育上存在一定的分歧,无论是关心结果的联结派还是注重过程的认知派,有一点是达成了一致,那就是惩罚的作用,只是在方式方法上以及影响程度上需要做进一步的验证。

二、学校教育中对惩罚的误解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也可以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从而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1. 惩罚并非体罚,体罚之害使“惩罚”蒙上阴影。曾经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在“关于惩罚的认同度”的调查中,有7%的教师和35%的家长认为惩罚就是体罚,而那些持否认态度的教师和家长在遇到“麻烦”时,惩罚的手段也未脱离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的范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规中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但体罚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手段是有些老师的不二选择。笔者在百度上输入“体罚”二字,瞬间出现了5521个来自于全世界各个地区的视频,辱骂、罚站、罚跪为轻量级,甚至出现脱裤打屁股、在脸上刻字甚至棍棒相加的超级惩罚手段。

无疑,这种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泛滥是致命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这种惩罚方式摧毁了孩子的人格系统,这种带有报复性和故意性的惩罚对于学生的内心影响是终身性的。这种体罚不是惩罚,而是残害。

2. 惩罚不是学校教育的高压线。真正好的教育不是无视孩子的天性,而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孩子去体验、分辨人性的善恶、人格的积极与消极,从中学习如何面对人生的重重苦难,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心智,完善人格。教育的本质是引导,而不是过于靠外部的压力,剥夺孩子的犯错的权利。科学的教育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包括犯错的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不该为他们的自由“买单”,孩子有犯错的自由,那么教育也有责任让他们在自由中茁壮健康地成长,而这个责任可以由惩罚来体现。

三、学校教育中实施惩罚教育的真谛

1. 爱是惩罚教育的不二法则。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对爱的定义独树一帜: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换言之,付出爱的努力,不仅能让他人的心智成熟,自己也同样获益。

教师实施惩罚的前提是学会对学生“真爱”。爱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美好感情,爱的本质是平等的,是无条件的,是一种完整的接纳。同时,爱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必经之路。爱的需求有两种,一是施爱的需求,二是被爱的需求。爱是提升学生自我价值最快的途径,也是教育的起点。惩罚要从这个起点出发,再回到这个起点。爱的有无是由被爱者决定的,如果老师的惩罚从爱出发,没有让学生体验到是一种爱,那么学生对惩罚的理解就会偏颇,惩罚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惩罚的职责是保护爱的实施,是爱的真正体现。教育家巴特尔曾经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了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了的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2. 让惩罚成为教育的一部分。犯错是人们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有人甚至认为它才是学习的真谛,只有在犯错中学到的东西才是真正有用的东西。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降低对犯错的焦虑,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外,要给学生自我申述的机会,因为老师的判断不会总是正确的。

与此同时,犯错被允许,但犯错后的行为修正更加重要,惩罚的目的不是要伤害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成功,在爱的大背景下,惩罚就能够被大家接受和认可,惩罚就会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3. 爱的教育同样需要惩罚。学生都是一个需要被尊重价值并保护权利的主体的人,他期待在科学引导、正确影响下健康成长。面对学生错误,应该参考以下几个程序来进行。

首先,确定是否与该学生建立了相互信任的爱的关系。其次,依据对学生的了解与分析,对其错误进行归因。再次,运用心理学知识,判定学生是在什么层面对错误无法进行修正,如果是在习惯层面,那么就要从改变学生的行为感受开始进行心理干预。如果是观念层面,那么要实施思想教育或惩罚进行惩戒。惩罚是阻断力量不是动力,在这个惩罚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自尊上进的情感需求,刺激学生从内部进行自省,只有当惩罚与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结合时,才能变成动力,从而“知耻而后勇”。最后,惩罚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判定惩罚是否有意义,要看目的与行为是否一致,如果没有达到惩罚效果,那么,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并作出改善。

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教育艺术,能否游刃有余地掌握惩罚的艺术,不仅需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变化,更要能够灵活运用惩罚的方式、手段和时机,因为学生的人格、心灵是最纯洁的也是最敏感和脆弱的,稍有不慎,后果难以弥补。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把学会一门艺术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一些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只有把理论和实践完美地结合,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猜你喜欢
体罚惩罚学校
神的惩罚
Jokes笑话
惩罚
难忘的体罚
美国教育体罚的渊源,现状与前景
学校推介
真正的惩罚等
福建省教练员对未成年运动员体罚现象研究
全球第25个儿童权利日:何时告别暴力和体罚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