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态伦理学的独特视域与时代价值

2011-08-15 00:42姜赛飞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道德观伦理学视域

姜赛飞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湖南衡阳421005)

卓越的工业文明,给人类生态环境带来深重灾难.在此背景下,一些学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谋求摆脱危机的出路,生态伦理应运而生.生态伦理把生态思维与伦理道德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从新的视角来审视道德关系.那么,现代生态伦理的独特视域在哪里?这些独特的视域与传统道德相比有哪些不同呢?与这些独特的视域相对应,生态伦理的时代价值何在?这就是笔者需要探讨和回答的主要问题.

1 生态危机及其伦理诉求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澳大利亚哲学家帕斯莫尔认为自然本身并无内在价值可言,人类关注和尊重自然并对自然负责完全是出于人类对自身利益的维护[1]“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主导下的现代化实践酿成了极为严重的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1)水土流失的情况极为严重.中国目前出现水土流失的土地面积已达356万km2,每年流失土壤达50亿 t,加剧了洪水灾害[2].水土流失致使土地中的各种营养元素流失量很大.(2)土地荒漠化的面积大副度增加.目前,全国已有“退化、沙化和碱化”草地面积1.35亿 hm2[3].北方地区的沙尘暴袭击,加大了土地荒漠化的可能性.(3)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披露,我国七大水系中水质不达标的占64%,28个国控重点湖库中水质不达标的占43%,耕地中近十分之一的土壤都受到污染,造成每年200亿元的经济损失[4].(4)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动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栖息地发生改变,是造成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是植物物种减少的主要原因.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占了189种.(5)气候变暖.科学家预言,21世纪末气温将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2℃ ~5℃.地球变暖将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灾难,将给人类的生命健康蒙上恐怖的阴影.

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一场伦理危机.这种严峻的危机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如不及时采取对策,将会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我们不得不反思自身,去探寻导致生态危机的原因,探寻遏制生态危机的途径.事实证明,单纯的技术手段不能解决生态问题,只有改变工业文明的基本价值理念,建构一种与环保理念相协调的新价值理念,才能走出工业文明的价值困境,找到应对生态危机的真正出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

2 现代生态伦理学的独特视域

传统生态伦理学认为人只对人而且是同时代的人自身负有道德义务,现代生态伦理学顺应了伦理学本身发展方向、适应了新时代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找到自身的独特视域.

2.1 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种际义物纳入人类关注的视野

义务的对象问题是伦理学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人应该对哪些存在物担负道德义务?人对人之外的其他存在物是不是应该担负直接道德义务?如果没有,理由是什么呢?如果要负道德义务,根据是什么呢?一个存在物获得道德关怀的根据是什么?所有这些,是生态伦理学应该阐明的.

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只对同时代的人自身进行道德关怀,而对人类以外的万物甚至是不同代际的人从不予以道德范畴的思考.欧洲思想家苏格拉底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以人类为本位.亚里士多德认为大自然创造的任何事物都是为人类准备的,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一脉相承.二元论者笛卡尔从"我思故我在"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应该把动物完全当作机器.到了近代,康德认为只有人才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他告诉他的学生:仅就动物而言,我们不负有任何直接义务,动物不具有自我意识,仅仅是实现一个目的的工具,这个目的就是人.[5]

现代生态伦理学认为这种单纯以人类自身为中心和终极价值的思想无视人以外其他动物和非生物的内在价值,人类在这种价值主导下当然无法拯救悄然而至全球性生态伦理危机.只有将伦理视域进行新的拓展,价值取向进行科学的调整,才能走出生态伦理危机的泥淖.于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心,研究人与非人类存在物之间的道德义务、当代人与下代人之间的道德义务以及道德的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将生态伦理学研究的范围从人际义务拓展到代际义务.

2.2 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伦理关系,把人际义务从共时人际义务扩展到代际义物

传统生态伦理学探讨的主要是人际义务,而且主要是生存于同一个时代中的人与之间的义务.然而,人所属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属于全人类共有的,不只是局限于同一个时代的人之间.人类中心主义只看到同代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只关注共时代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不考虑后代人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完全将自然界视作自己任意宰割的对象,忽视了人的长远利益或子孙后代的利益及其他方面的需求.

现代生态伦理学除了横向拓宽视野,把对非人类存在物的义务即际义务纳入伦理学关注的视野以外,还在纵向拓宽了伦理学的关注的视野,把伦理学关注的领域从共时性的人际义务扩展到历史性的代与代之间的人际义务,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方面或在社会领域,是以整个人类的利益为中心,一方面是代内间人类的整体利益,一方面是代际间人类的整体利益.

2.3 扩展公共伦理的空间,把工业文明的民族主义推向生态文明的世界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从来都没有而且也不是以“全人类利益为尺度”,而是以“个人(或少数人)利益为尺度”.在现实中,人是具体的个人,或某种利益群体.现代生态伦理的共同论域有了新的内涵,它转变了个人主义价值观,树立了有机整体主义价值观.

工业文明的基本价值理念关注的是个体或者人类的小范围,把幸福理解为个人的感性欲望的满足,导致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盛行.在这种价值观的引领下,人类根本走不出越陷越深的生态危机.只有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把人类的伦理视域从个人、民族的范围扩大到全世界全人类,才能走出危机.现代生态伦理学把人类经济系统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强调人类整体利益的优先性,倡导全球治理和世界公民理念,突显了全人类整体利益的优先性.这种从个体到人类、从民族到世界的独特伦理视域强调对全人类的关怀与责任,倡导和谐与理性.

生态伦理学视野的拓展与延伸,有力地维护了世代公平,包括世际公平和代际公平.世际公平主张人们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与稳定,保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要求人类自觉承担起对自然环境健康发展的责任;代际公平主张当代人承担起维护后代人生存发展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主要是要给后代人留下足够的生存资源.

3 现代生态伦理的时代价值

3.1 现代生态伦理学视域的扩展引领了世界观的转变、价值观的转及道德观的转变

世界观的转变.主-客二分的理论模式强调人与自然分离和对立、与社会的分离和对立,主张人类自然的统治者,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现代生态伦理学转变了这种模式,认为世界是是一个活的有机整体,是“人-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人与其他生命及非生物同为世界的主体(存在主体、认识主体和价值主体).主张放弃主次之分,避开以什么为中心,追求整个世界的和谐发展.

价值观的转变.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抽象的人的利益出发.现代生态伦理学确立有机整体主义价值观,认为要承认当代全人类的价值,还要承认子孙后代的价值;不仅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非生命也有价值.现代生态伦理学以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解以及人与人的社会和解,建设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为目标,其本质是和谐,实现了价值观的转变.

道德观的转变.传统的道德观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之上,从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良好的道德原则出发,与社会和人性相关.现代生态道德观将视域拓展到种际领域和人际领域的代际方面,体现人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道德要求,是对全人类的行为普遍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规范.现代生态道德与以人和社会为本位的传统道德存在很大区别,它对自然进行保护和发展负有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

3.2 现代生态伦理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危机光靠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的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环境问题.没有生态道德的内在信念和舆论支持解决环境问题显得力不从心.在“解决办法中,伦理原则比技术手段更重要”.只有在人们心中形成道德信念,在社会上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使人们更加自觉地发挥聪明才智去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

生态道德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要求.可持续的发展就是从生态危机引发的忧患意识出发对人类未来发展的理性思考和理想架构,是对人类自然观和价值观的深刻反思和变革.可持续发展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们的共同未来》).生态道观要求人类善待自然,确立人与自然之间理性健康的文明的关系,明确地球生物圈对人类的生存意义.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以自然的可再生能力的维持为原则,形成人与自然相互平衡、和谐共存的新型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道德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未来、对人类整体、对自己及子孙后代切身利益、根本利益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只有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才能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对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道德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宗旨,如果缺乏生态道德精神的支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只有增强生态道德观,才能唤起人们的道德良知与生态良知,树立起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激励人们在进行社会生产时首先想到维护生态平衡,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能动地利用和改造自然,把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规范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内.

生态道德观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价值取向.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崇高理想,和谐社会不是局部的和谐,而是一种整体上的和谐,是人、社会、自然三者统一的整体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生态道德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干部素质提出的一个新要求.增强生态道德观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

[1]约翰·亚瑟·帕斯莫尔(法),间濑启允(日)译.人类对自然的责任[M].岩波书店,1998.

[2]邵璀菊.生态危机的技术根源与应对[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4):87-90.

[3]王礼先.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水土保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4]吕文林.关注生态安全——生态安全及其特征[J].领导文萃,2007,(5):12 -17.

[5]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2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道德观伦理学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
从传统学术道德观反思当今学术道德问题
卑以自牧,柔以时升——论易经初六爻的爻德内涵及其儒家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