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张广平
《湖南农业科学》杂志社:粮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目前,中国把粮食安全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常德作为湖南省的第一大粮食生产大市和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请您谈谈常德在确保粮食生产方面的规划以及采取的措施?
黄云新:湖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保障的情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常德是湖南第一大粮食生产市,常德的粮食生产地位举足轻重。目前,全市的粮食生产目标是:2011年粮食播面达到1030万亩、单产412公斤的基础上,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以每年面积递增1.7%,单产递增4.0%的增长速度,到201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80万亩,单产超过463公斤,实现粮食产量达到100亿斤的目标。
一是突出水利工程建设。要抓住国家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契机,切实加大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抓好大中型水库和主干渠、水利枢纽工程、堰塘整治,配套和改造现有的排灌设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的产出能力,将我市农田建设成为高标准的旱涝保收农田,三年内全市计划水利投资100亿元,建设排灌自如、旱涝保收农田450万亩。
二是全力抓好粮食扩面。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是提升粮食产能的基础。各区县市切实抓好粮食恢复性扩面工作,重点抓好水稻的压单扩双,旱粮要抓好压缩红薯、豆类面积,扩大玉米、马铃薯种植面积,推广冬闲田马铃薯种植技术,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挖掘土地的增产潜力,千方百计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要通过三年的努力,确保我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80万亩。
三是突出农业科技支撑。要认真抓好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实施方案》(湘政办发[2010]71号)文件精神的落实,抓好农科网点的建设,要实施种子革命,进一步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大对科研院所的财政支持力度,提升科研院所的综合实力。重点支持市农科所育种创新能力,引种与示范功能建设,依托湖南金健种业,夯实良种繁育体系基础,明显提升我市良种产业化水平,保障良种长期稳定充足供应,充分发挥良种在粮食增产中的核心作用。科研院所要加快种子研发的速度,培育和筛选适合本地栽培的优质超级稻品种,并加大相关技术的集成示范与推广力度。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农技推广部门要加大新品种的引种示范和筛选力度,用高产优质的品种替换大面积生产上使用的种性严重退化、品质不优的落后品种。要全面启动“种三产四”工程,在早、中、晚稻生产上大力推广超级稻,到2014年超级稻种植面积达到400万亩,比2010年增加200万亩,通过推广超级稻,新增粮食产能5亿斤。要建立科学的轮作体系,推广高产栽培技术模式,走内涵挖潜提高单产的路子。要切实加强对耕地质量的保护,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抓好秸秆还田,恢复绿肥生产,全面推进沃土工程,不断提升土壤肥力,建立健全全市耕地土壤监测网络,确保耕地质量不断提高。
四是整体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认真抓好粮食高产创建,县、乡、村层层办点示范,增加示范点村,扩大示范规模,主攻粮食单产,要在示范区搞好高产栽培组装配套技术的推广,真正把示范片办成高产高效益的示范样板,要通过样板的辐射带动,全面提高我市粮食单产水平,使我市的粮食单产达到或接近湘中南现有的粮食单产水平。
五是着力推进粮食标准化生产。借助“厅市合作”的有利契机,着力推进我市粮食标准化生产,建设标准化园区,制订完善粮食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建立科学的“政府引导、项目带动、市场推动”机制,抓好标准化生产的载体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全市要抓好粮食标准化生产的合作经济组织20个以上,要打造一批以粮食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实施订单生产,走产-加-销一体化的路子,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减灾防灾能力,提高种粮的经济效益,提高粮农种粮的积极性。
六是扎实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引导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转,促进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培植种粮大户。通过合理的土地流转,力争到2014年新增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5000户以上,全市规模种粮大户突破2万户。
七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要抓住国家对农机实行购机补贴契机,鼓励种粮大户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添置农机具,加快耕整、插秧、收割全程机械化的进程。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市拥有机耕犁2万台套、100%的农田实行机耕,拥有插秧机500台以上、机插秧面积200万亩以上,拥有联合收割机8000台、机收面积达到90%以上,全市培植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200个以上。
八是大力推广集中育秧技术。为防患早稻育秧期间倒春寒、晚稻生长后期寒露风等不利天气的影响,降低直播风险,为大力推广机插秧提供高标准的水稻秧苗,从2012年开始,各区县市都要以乡镇农科站为支撑,以种植大户为依托开展水稻集中大棚育秧的试点工作。通过采用集中育秧方式来大力推广高产优质的水稻良种,扩大机插面积,控制水稻直播,提高粮食单产。
九是切实加强病虫害统防统治。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植保理念,坚持“政府支持、部门引导、市场运作、自愿互助”的原则,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循序渐进、保障丰收”的思路,以集约项目、整合资源、优化技术、创新服务、规范管理为手段,大力发展水稻生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全市到2014年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合作组织200个,改进和新购新型高效植保机具5000台套,统防统治面积达到200万亩,将病虫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内。
十是切实抓好“品种三调”。根据我市水稻早熟品种面积偏大、常规稻比例过高、优质稻比重较小的实际,大力推进品种调整。调整水稻熟期,压缩早熟品种种植,扩大迟熟品种种植,充分利用温光资源。调整水稻种性,大力推广杂交稻,特别是要扩大杂交早稻的种植面积,充分利用杂种优势,提高水稻单产。调优水稻品质,借助于湘米优化工程的东风,以品种选择、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和龙头企业打造为重点,做优做强我市的稻米产业,力争到2014年中迟熟品种由现在的50%扩大到70~80%,基本普及杂交水稻,发展优质稻600万亩,其中高档优质稻250万亩。
《湖南农业科学》杂志社: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湖南提出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发展战略。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既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又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有湖南特色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请您谈谈,常德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戴作凡:我市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站自2003年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农业产地安全管理、农业资源保护,扎实开展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产地安全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十二五”我市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全市建设了64个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建立产地环境定位监控点60个,对940万亩农产品产地进行了产地环境评价,对破坏性强、危害严重的主要外来入侵物种采取了灭除措施,开展循环农业建设示范,建设了一批循环农业示范企业、示范产业及示范村,农业环境保护投入不断增加,农村环保科技支撑能力逐步增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控制环境污染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并有了较成熟的环境保护经验。但是,我市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面源污染继续加重,生物灾害时有发生、生态破坏不断加剧,严重影响了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盲目开垦改造,破坏生态资源,农业生产者只用不养,重用轻养,几乎是掠夺性的经营;大量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污染农田,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垃圾、污水乱扔乱弃,造成农村环境脏乱差,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排入水域造成水环境污染等等。这都是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认识不高,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所致。二是政策法制不健全。对于农业环境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农业部门没有处罚权利,导致工作被动。对畜禽养殖场的建设,没有明确的环境保护规定,致使畜禽养殖地点离人居住地近,甚至在同一院落,臭氧熏天,蚊蝇乱飞;对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的行为没有制度约束,导致因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污染环境,阻塞交通,甚至引发交通事故。三是科技水平不高。当前,对于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领域面临严峻挑战。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污染环境、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大量不合理施用造成的面源污染以及农业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缺少系统的综合研究开发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明显滞后。四是农业环保投入不大。环境污染防治的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环境保护经费。
常德市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应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把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的资源和条件,综合利用和合理使用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环境资源,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广大农村,人们的生存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依赖更为直接,要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使环境保护理念渗透到农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二是建立健全政策法规。研究制定配套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对畜禽养殖粪尿进行强制性无害化处理,颁布农村垃圾处理实施办法、循环农业发展意见、农业投入品监管意见,建立健全村级保洁制度,出台秸秆综合利用补贴办法、有机肥使用补贴、畜禽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补贴等激励机制,全面禁止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禁止乱扔垃圾、未经处理随意排放污水等污染环境行为。三是强化技术支撑。加强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人才培养,成立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专家队伍,研发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新技术、新工艺,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农村散户型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工艺、户用沼气池、太阳能利用以及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等简便、适宜、有效的农村污染治理措施,逐步提高农业环境保护科技支撑能力。四是实施保护措施。开展产地环境调查评价,建立农业环境定位监控网点,定期进行采样检测,掌握农业环境变化趋势。开展农业环境污染事故的调查,加大农产品产地污染典型案件的查处力度,对重大案件进行曝光,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推广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稻鸭共生、农作物病虫鼠害综合防控、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建设农业投入品废弃物收集池、有机废弃物堆沤池、污水净化处理池等清洁生产生活设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发展循环农业,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广稻鸭共生、沼气利用、发酵床养猪、秸秆饲料、秸秆肥料、秸秆食用菌以及秸秆生物反应堆和太阳能利用等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科学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认真开展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积极申请国家级项目建设,保护珍稀野生植物资源。组织外来入侵物种摸底调查,采取人工防除、化学灭除等方式,定期开展集中灭除活动,维护农业生态平衡。五是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对使用农业环保新技术、新工艺的企业和农户给予财政补贴。整合发改、农业、畜牧、扶贫、林业、卫生等有关部门的项目资金,加大农村清洁工程、循环农业、测土配方施肥、沼气工程等项目建设力度,配套工作经费,通过各种途径鼓励社会各界投资或引进外资等方式争取更多的资金。
落实保障措施 全面促进桃源粮食生产
《湖南农业科学》杂志社:桃源县是全省重要的产粮大县,近几年来,桃源县的粮食生产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取得了丰硕成果。请您谈谈桃源在确保粮食生产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龚德汉:近年来,桃源县始终把加强粮食生产作为强化基础产业,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任务来抓,围绕压单扩双、控制直播、遏制抛荒三大重点,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连续7年实现增产增收,两次荣获“湖南省粮食生产标兵县”称号。2010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17万亩,总产量突破80万吨。具体来讲,主要采取了四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落实国家政策,巩固粮食生产基础地位。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不断强化行政推动作用,努力做到“三个落实到位”。一是领导责任落实到位。明确了粮食生产县长负责制,形成了“政府牵头、县乡联动、部门配合”的粮食生产领导体制。二是任务考核落实到位。将粮食生产纳入了乡镇岗位责任制考核内容,年度粮食播种计划层层分解到乡村,对完不成年度任务的乡镇实行“一票否决”。三是种粮补贴落实到位。认真落实惠农补贴“一卡通”制度,确保政策执行不打折、资金发放不拖欠。2006年以来,全县累计发放种粮补贴4.42亿元,有效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种粮积极性。
第二,健全服务体系,增强粮食生产综合能力。一是狠抓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水利、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国土等项目,大力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粮食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以百库整治、堤垸加固、渠道硬化为重点,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先后获得“国家先进县”、“全省十强县”和“芙芙蓉杯”三项殊荣。摸索创造了“国家投资型”、“民办公助型”、“一事一议型”、“利用外资型”、“大户独办型”、“多户联办型”、“村级集体经济型”、“转换经营机制型”、“丰产反馈型”、“城乡牵手联动型”等10种建设模式,得到国家、省、市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二是狠抓技术推广。统一制定县粮食生产技术方案和培训教材,列入科技干部培训的常规内容,组织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轻简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等先进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2010年,全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00万亩,软盘育秧抛秧面积达到86万亩,病虫专业化防治面积达到16万亩。大力推广机械化作业,全县共有各类农业机械11万台套,机耕、机收、机插面积分别达到110、85和3万亩。三是狠抓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的“五个不准”和“六个不批”,严查非法占用、破坏基本农田行为。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五年来新增耕地9200亩,有力确保了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四是狠抓特色产业。按照“发挥区域优势、优化种植结构、提升粮食品质、形成产业特色”的思路,结合良种补贴发放,确定主推品种,突出发展水稻深加工专用粮、优质稻和饲料粮等特色品种,形成平丘区的专用粮和优质稻产业群,山区的饲料粮产业带。2010年,全县高档优质稻面积达到39万多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自主培育的“钱缘”牌富硒香米还获得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金奖。
第三,强化政府引导,构建粮食生产新型模式。一是开展高产创建示范。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产优质”的思路,采取“领导办点、打捆投入、统一培管、结对竞赛”的办法,集中创办了超级杂交稻、双季稻、高档优质稻、油菜、中稻等7个省部级万亩高产示范片,重点抓了5个乡镇的双季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2010年,3个省部级万亩双季稻示范片平均亩产996.5公斤,高于非示范区产量172.9公斤,示范效果明显。二是推动土地流转。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搞好代耕代种,促进耕地向种田能手、产粮大户、合作组织流转集中。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6.6万亩,涌现出100亩以上种粮大户119个。三是大力开展“压单扩双”,严格控制耕地抛荒。双季稻主产区和适宜种植双季稻区域,基本实现了双季稻全覆盖,双季稻面积达到168万多亩,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0%。成立了县禁止耕地抛荒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抛荒台账,明确工作责任,出台鼓励政策,落实复耕措施,确保了外出务工人员以及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农村人口的承包土地不抛荒。四是实施集中育秧。采取政府集中投入、合作组织牵头、大户联合实施等方式,广泛开展水稻集中育秧工作,有效遏制了直播蔓延的趋势。今年,全县早稻集中育秧面积达到1.8万亩,占整个早稻种植面积的58.5%;晚稻集中育秧面积达到60%。
第四,搞好流通加工,提升粮食生产经济效益。一是大力扶持合作组织,提升集约水平,通过全面落实优惠政策、优先实施项目布点等办法,积极发展了一批农民专业化合作社,采取统一供种、统一供应农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加工销售、统一产品标准的运行模式来促进粮食生产。目前,全县有登记注册的粮食种植、加工专业化合作社5家,拥有会员279人,带动农户1.5万户,覆盖水稻种植面积20多万亩。二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增强增值能力。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精深加工,每年安排50万元贴息贷款支持龙头企业技改工程,不断提升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全县共发展粮食加工企业172家,年加工转化能力达到90万吨,培育了“陬福牌”大米、“世外桃花”香米等国家驰名商标、湖南名牌产品。三是大力发展订单生产,解决卖难问题。引导稻米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组织或基地农户合作,实行产品订单生产、定点收购、优价保收,解决农民销售难的后顾之忧。全县常年粮食订单生产面积达110多万亩,商品率达到47%,直接增加农民收入2100多万元。四是大力实施多元储备,构筑价格保障。采取直接储备、代收代储和存粮于企业三种办法,积极落实粮食收购储备计划,充分发挥政策托市、政府托市作用,使粮农利益得到有效保护,真正实现“优质优价、增产增收”的目标。
《湖南农业科学》杂志社:澧县是全国油菜优势区域重点县,也是湖南最重要的油料产业大县之一,油菜生产面积位居全省前列。近年来,澧县充分利用油菜生产的传统区域优势,把做大做强油菜产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突破口,成效显著。请您谈谈澧县在做大做强油菜产业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杨 易:油菜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是澧县主要的冬季农作物。目前,澧县的油菜生产常年面积稳定在64.5万亩左右,菜籽总产9.3万吨左右。为了充分发挥传统优势,巩固全国油菜生产大县的地位,做大做强油菜产业,澧县主要是从“四个着力”做起。
第一,着力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巩固种植面积。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油菜生产领导小组,农业局成立技术专家组,加强对全县油菜生产的组织领导。二是广泛宣传发动。全县每年在8月中旬召开秋冬季农业工作会议,认真部署,广泛宣传,营造以油菜生产为主的秋冬季农业开发氛围。各乡镇按照县政府下达的计划,采取干部分包、上下联动等方式,组织干部上门摸底,将面积等逐一落实到农户、到丘块,层层签订责任状,并制定专门台账,上报县农业局备案。三是层层办点示范。县、乡、村层层办好样板示范,全面开展“绿色双低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百千万样板示范工程”,村里建立百亩示范样板,乡镇建立千亩示范样板,县里建立万亩示范样板。四是严格督促检查。重点检查油菜种植补贴发放情况、冬季农作物覆盖率和办点示范情况、任务的落实与完成情况,号召农民种植油菜为主的秋冬作物,坚决杜绝耕地抛荒现象。
第二,着力创建绿色基地,提高油菜品质。 一是优化区域布局。由农业部门引进优良品种7个,对山丘区、平湖区分别进行区域布局,基本实现“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双低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二是倡导基地共建。按照“三方合作、两级联创”,即“政府组织、部门配合、企业运作、县乡村联创、以村为主”的基地创建模式。公司对油菜种子实行统购直销,对油菜籽按照市场价加价5%进行收购,调动了合作社、农技服务部门、村组和农户的积极性。2010年,县政府引导盈成油脂公司参与了绿色双低油菜基地建设,面积达到60万亩。三是统一生产标准。以良种、投入品安全使用,农产品生产操作规范,农药残留限量,产地环境质量,产品等级规格和包装储运等为重点,修订油菜标准化技术规程和产品相关标准,提高油菜产品的质量安全。
第三,着力扶持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澧县通过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聚集,带动优质种子供应、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进一步扩大盈成油脂工业有限公司、千诺拉油脂生产规模,加快产、加、销一体化进程。一是出台优惠政策。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比照享受西部大开发地区的执行,县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免,服务性收费按最低下限收取,纳入政府“多家费一家收”管理。二是加大科技投入。目前澧县油脂加工企业的加工层次还较低,基本局限于食用油,缺乏对浓缩蛋白、植酸、多酚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今后将继续鼓励扶持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研发新产品,丰富市场供应,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打造知名品牌。积极开展绿色食品基地认定,申报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盈成油脂工业有限公司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注册商标“盈成”被认定为“湖南省著名商标”。
第四,着力组建专业合作社,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组建澧县油菜中心专业化合作社。合作社和农业局每年组织技术专家定期培训村组干部、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经营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提高油菜产业相关人员标准化意识;合作社组织农户严格按照“六统一”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户油菜种植水平;保证了标准化规程的实施,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市场定价的话语权。
《湖南农业科学》杂志社: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常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意见》,成为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样本。请您谈谈常德在推进畜牧业标准化建设中的措施及成绩?
张安福:畜禽养殖标准化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是解决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和提高养殖效益的根本措施。近年来,常德加快推进畜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畜牧业产量产值稳步提高。在“十一五”期间,我市畜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2010年,全市出栏生猪613.9万头、出栏肉牛13.5万头、出栏肉羊178.6万只、出笼家禽1.14亿羽、肉类总产量达到62.2万吨,蛋品产量33.6万吨,牛奶产量1.4万吨,牧业产值达187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45.1%。牧业产值2010年比2005年提高14.5%。其中,禽蛋产量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出笼家禽数量占全省五分之一、出栏肉羊数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奶牛存栏6700头处全省第二位。
二是规模养殖比重显著加大。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养殖逐步萎缩,取而代之的是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到2010年底,全市已有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户1.3万户,出栏生猪350万头,占全市出栏总量的57%;有年存笼蛋鸡2千羽以上的养殖户1300户,存笼蛋鸡1290万羽,蛋品产量19.4万吨,占全市蛋品总量的57.7%;有年出笼肉鸡1万羽以上的养殖户830户,出笼肉鸡2500万羽,占全市出笼肉鸡总量的21.9%;有年出栏肉牛10头以上的养殖户1800户,出栏肉牛4.5万头,占全市出栏肉牛总量的33.3%;有年出栏肉羊100只以上的养殖户1950户,出栏肉羊58.7万只,占全市出栏肉羊总量的32.9%。
三是标准化养殖水平逐年上升。从2007年起,国家启动了扶持畜禽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项目,5年来,我市有300多个畜禽规模养殖场得到8千多万元的扶持,主要对规模场的栏舍、防疫、粪污处理设施按标准要求进行改造,取得了很好效果。共改建扩建标准化栏舍40万m2,修建沼气池近3万m3,购置防疫设备2千余台(套),以及其他配套设施。由于国家扶持资金的引导,也带动了社会资金成倍的投入到标准化养殖建设中。石门县双佳农牧公司,投入4千万元,建设一个占地200亩、标准场房32栋、栏舍面积3.5万m2、电脑监控、自动控温的原种猪扩繁场。在2010年我市取得第一批农业部挂牌的标准化养殖示范场有7个,省级挂牌的示范场有3个。
常德的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标准化程度还普遍偏低,畜牧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性问题仍未解决。部分养殖场设施陈旧,按标准化要求改造任务繁重,动物疫病威胁不减反增,生态环境仍在恶化,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不时显现,这些都严重影响着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的健康。因此,今后一段时期,我市畜牧业标准化建设,应要着力抓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高度重视标准化建设的工作。当前我市畜牧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一是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消费量逐年增长,为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供了发展空间;二是农村劳动力社会化分工继续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有序实施,传统分散养殖逐步消退,推动了规模养殖的发展;三是各级政府持续加大对畜牧产业的投入,社会资本也纷纷投入养殖业,为推进标准化养殖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今年湖南省农业厅与市政府合作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创建活动,我们要抓住机遇,趁势而上,扎实推进。首先,加强组织领导。市县两级畜牧部门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班子和技术指导小组,建立责任管理制度,把推进标准化养殖作为工作考核内容,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其次要加大畜牧业资金投入。除了国家扶持的标准化规模养殖改扩建项目外,其它项目也要向标准化规模示范场倾斜,市县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标准化建设。第三加强舆论宣传。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开展标准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营造标准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的力量支持畜牧业标准化建设。
第二,要科学制定畜牧业发展的区域规划。全市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发展基础,调整畜禽养殖的区域布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的规定,禁止在生活饮用水的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建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县级畜牧部门要会同国土、规划、环保、城建等部门,科学制定本地区畜禽养殖的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的规划,并由县级人民政府发布实施。以此推动规模养殖由城郊区向农区转移、由平原区向山丘区转移、由人口密集区向人口居住稀疏区转移,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畜健康。
第三,要完善畜牧业标准化建设体系。我市畜牧业标准化建设要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批)专业合作社、一套标准、一套检测体系、一个(批)品牌、一批标准化园区的创建模式”和“操作有规程、过程有记录、产品有标识、市场有监管、质量可追溯”的要求进行建设。制定符合我市特色的生猪、家禽、牛羊等产业的生产标准,要建设不同种类的养殖科技园,开展科学研究,创建常德的养殖特色。要加强桃源猪、桃源鸡、马头山羊、滨湖水牛等地方品种的开发利用研究,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畜禽产品品牌和国内驰名商标。要积极开展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每个产业要建设3-5个部级示范园,5-10个省级示范园,20-50个市级示范园。
第四,要大力扶持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去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推进农业标准化。按照“生产在家、服务在社”,“先有产业、后有合作”的原则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形成产业规模化,推进产业标准化。在合作社内部严格实行“六统一”,即统一提供种苗,统一供应饲料和药品,统一制订技术规程和技术培训、统一品牌包装和注册商标,统一检疫检测、统一组织销售,充分发挥合作社在推行养殖标准化建设上的主体作用。合作组织要实施能人战略,要选好牵头人,实践证明一个能人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如石门双佳禽业合作社在喻自文、邢卫民的带领下会员发展到1000多个,年出笼肉鸡达到2000多万羽。桃源三江蛋鸡养殖合作社在陈琼武、陈其军的带领下会员达到600多个,养殖蛋鸡达到800万羽。对合作社在政策扶持上要重点倾斜,每个县、每个产业要培养1-2个规模大、辐射广、品牌响的专业合作社。
第五,要严格执法,监督畜禽养殖行为。现在涉及到畜禽养殖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很多,也比较完备,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加强监督管理,从严规范养殖行为。凡是不符合条件的种畜禽场,一律不得发放《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生产场家也不得向外供种;凡是禁止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兽药,一律不得非法制售和使用;凡是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按规定进行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并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已经建成但不符合防疫条件要求的,要限期改造到位。要加大饲料、兽药、肉蛋奶产品的抽检力度,严防“瘦肉精”、激素和假劣饲料、兽药进入养殖环节。要指导规模养殖场建立完整的养殖档案,确保畜禽产品质量可追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