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艳艳
(石门县农业局,湖南 石门 415300)
茶叶是石门县的传统优势产业,2007年县政府在12号文件《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了由“茶叶大县”向“茶叶强县”转变,“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跨越,建设“全国有机茶生产大县、湖南茶叶第一县”目标,使茶叶产业进入了“第二次创业”的新时代。目前,石门县有茶园面积约7667 hm2,是湖南省的产茶大县和茶叶出口基地县、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中国禅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百姓信任的产茶地,2009年又被列为农业部长江上中游特色和优质绿茶出口基地县。“十二五”期间,石门茶叶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可促进石门茶叶产业从数量型、低效型向质量型、高效型转变。
近年来,在县委和县各级政府及全县茶农的共同努力下,石门县茶叶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茶叶品质明显提高,龙头企业初具规模,产业地位明显攀升。石门银峰等石门茶叶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全县茶园面积约7667 hm2,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600 hm2,年产干茶约8.75×106kg,茶叶产值2.05亿元,有机茶认证面积达到886.7 hm2。全县有四家企业获得了市级龙头企业称号,其中湖南壶瓶山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叶生产、初精制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茶叶企业,拥用精制加工厂房面积1.2 hm2,固定资产3200万元,年加工能力达10000吨。
1.2.1 规模优势有机茶园面积大,可生产绿茶、红茶和黑茶等多种茶产品。从1998年开始,石门县就率先开展有机茶的转换生产,到2010年,全县共有11家企业、866.7 hm2茶园通过了相关的国际、国内有机茶认证,特别是白云山林场的80 hm2茶园,已连续12年通过OFDC、NOP、JAS等有机茶认证,全县共有机茶转换茶园2000 hm2。
1.2.2 生态优势石门县茶园环境极佳,远离城市和工厂。茶园分布在海拔300~1200 m的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围,茶园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是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生长的理想环境。
1.2.3 品质优势石门特有的生态环境,造就了石门茶叶的特异品质。成品茶富含锌、硒、EGCG儿茶素等营养元素。宋朝时期,石门“牛抵茶”即为朝廷贡品,晚清时期,“石门宜红茶”出口欧盟各国,因其品质优良而风靡其上流社会。石门银峰茶因其头泡清香、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先后获得“亚太国际博览会金奖”、“国际文化名茶评比金奖”、“中茶杯特等奖”、“湖南十大名茶”、“国饮杯特等奖”,2010年成为上海第十七届茶文化节唯一指定用茶。
1.2.4 文化优势石门茶文化底蕴深厚,是茶禅文化的发源地。宋朝时期,石门夹山寺主持高僧园悟克勤,首先悟出“茶禅一味”真谛,并手书“茶禅一味”墨宝,后由其弟子带到日本,成为日本及东南亚茶道文化的精髓。
1.2.5 品牌优势自2000年起,石门县政府把“石门银峰”作为全县的公共名优茶品牌来打造,制定了《石门银峰茶综合标准》(2010年修订为《石门银峰茶系列标准》)。同时,整合了全县的茶叶品牌,将“白云银毫”、“东山秀峰”归属于石门银峰系列,取消了某些知名度小的茶叶品牌。并通过“夹山茶禅文化论坛”、“挑担茶叶上北京”、“请喝一碗石门茶”等连续九届茶文化活动,重点打造和宣传“石门银峰”品牌,其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2007年注册“石门银峰”地理证明商标;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著名商标;2011年“石门银峰”以5.32亿元的品牌价值,获“2011年中国区域公用品牌最具发展力品牌”奖牌和证书;2011年,“石门银峰”正在申报“中国驰名商标”。
1.2.6 市场优势 目前,“石门银峰”系列茶在全省有名,全市知名,常德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该系列茶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湖北、江西等省(市)都有销售门店或连锁店,并通过省内、省外的茶叶公司,已出口到美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客观地说,石门县与全国茶业强县比还存在一些差距,笔者认为制约石门县茶叶产业发展主要有4个方面:第一,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第二,茶叶产业链条不长,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第三,龙头企业还不能发挥龙头作用,企业规模偏小,带动示范作用较弱;第四,农产品加工质量和安全存在着一定隐患。
2.1.1 把握市场定位“十二五”期间,石门县茶叶产业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石门茶叶产业今后发展的思路和目标,要把石门县建设成为湖南茶叶第一县,全国有机茶生产大县,中国名茶之乡,重点发展有机茶和名优茶。
2.1.2 瞄准发展目标到2015年,石门县茶叶产业实现以下目标: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0000 hm2,年产干茶约1.25×107kg,茶叶产值3.5亿元,综合产值5亿元。全县有机茶认证面积达到2000 hm2,培育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石门银峰成为中国驰名商标。
2.1.3 实施五大战略一是科技兴茶战略。一方面与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业流通协会、中国茶科所、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保持密切联系,掌握最新科研成果和市场动态;另一方面,组织专家小分队深入茶区指导生产加工,同时从2011年开始与湖南农大合作开设茶叶专业班,选送30名技术员到湖南农大脱产学习两年,鼓励从业人员进行高级茶业师、高级评茶师、高级农艺师的岗位培训并给予一定奖励。二是文化兴茶战略。继续举办茶文化活动,依托夹山的茶禅文化,宣传、挖掘、收集石门的茶文化。例如修复碧岩泉,建设夹山茶叶公园,充分发挥石门人杰地灵优势。三是品牌兴茶战略。石门银峰是石门茶叶的主打品牌,也是湖南省四个重点扶持的地方品牌之一。要举全县之力宣传推介石门银峰;同时加强对石门银峰品牌的管理。四是质量兴茶战略。严格执行石门银峰地方标准,实施标准化生产,做到生产有记录、操作有规程、产品有标识、质量可追溯。同时,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继续开展有机茶的转换和认证,定期抽查茶叶质量。五是企业兴茶战略。积极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级龙头企业、骨干加工厂、茶业专业合作社,以形成一批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模范企业,以及内连基地和农户,外连市场的龙头企业。
2.2.1 加强领导力量一是加强领导,主产乡镇要把茶叶生产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领导要充分重视,乡村干部要深入一线,把茶叶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二是加强调度,县茶叶产业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全县茶叶生产经营的协调,定期调度生产加工情况。乡镇和部门要定期收集情况,及时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落实责任,进一步细化对有关部门、乡镇茶叶产业化建设目标管理的考核。主产乡镇也要建立健全茶叶发展考核机制,责任到人,严格考核,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2.2.2 加大引资力度一是要积极做好立项和申报工作,各部门要针对国家产业政策,在茶叶种苗、加工、品牌整合等方面积极向国家、省、市争取茶叶发展项目和资金。二要合理整合项目资源,把茶叶产业与新农村建设项目、退耕还林后扶项目、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等有机结合起来,加快茶园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配套,确保完成茶叶低产茶园改造、新造项目任务。三要加大产业招商力度,积极宣传石门县茶叶优势资源,继续争取战略投资商来石门县投资,力争从茶叶发展先进地区引进1~2家经济实力强、经营理念先进、市场营销好的龙头企业落户石门。
2.2.3 优化部门服务要严厉查处职能部门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行为。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消费者和茶企业的合法权益。要深化科技、金融服务,按照“请进来,走出去、送下去”的要求,继续聘请中国茶科所、湖南农业大学、省茶叶研究所的知名茶专家、教授担任石门县茶叶产业建设的科技顾问,并选派企业人员到大专院校、著名科研院所进行参观考察和学习充电,培育一批技术专家、业务精英、管理能人型的茶企老板。组织茶叶专家、科技特派员送技术下乡,进一步普及有机茶生产、名优茶加工、农机技能操作等实用技术,提升茶农综合素质。
2.2.4 扩大宣传造势要通过多种形式,创造浓厚的茶叶产业发展氛围。(1)加强会议宣传。要召开乡镇国家干部、村干部等多层次会议,大力宣传发展茶叶产业的生态、效益优势和扶持政策,激发茶农发展茶业的热情。(2)搞好外界宣传。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等新闻媒介对石门特色的茶文化、石门茶叶品牌进行宣传;收集整理具有石门地方特色的茶歌、茶舞、茶诗、茶联;编排具有石门特色的茶文化节目,组建茶艺表演队;拍摄与石门茶叶相关的影视作品,扩大石门茶叶影响力。(3)深化形象宣传。着力打造“石门银峰”主导品牌。引导“东山秀峰”、“白云银毫”等茶叶品牌向主导品牌靠拢。对授权经营“石门银峰”的企业逐步实行质量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统一,形成拓展市场的合力。
[1]李 捷,徐有明,高 飞.九江茶叶产业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692-15694.
[2]向有华.浅谈南涧县茶叶产业发展的新途径[J].云南农村经济,2011,(4):53-56.
[3]钟应富,吴修明,杨江陵,等.云阳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南方农业,2011,5(5):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