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忠
(河北省邢台县建设局,河北 邢台054001)
引起砌体结构墙体裂缝的因素很多,既有地基、温度、干缩,也有设计上的疏忽、施工质量、材料不合格及缺乏经验等.根据工程实践和统计资料这类裂缝几乎占全部可遇裂缝的80%以上.而最为常见的裂缝有两大类,一是温度裂缝,二是干燥收缩裂缝,简称干缩裂缝,以及由温度和干缩共同产生的裂缝.
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材料的热胀、冷缩,当约束条件下温度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足够大时,墙体就会产生温度裂缝.温度裂缝是造成墙体早期裂缝的主要原因.这些裂缝一般经过一个冬夏之后才逐渐稳定,不再继续发展,裂缝的宽度随着温度变化而略有变化.
烧结粘土砖,包括其它材料的烧结制品,其干缩变形很小,且变形完成比较快.但是干缩后的材料受湿后仍会发生膨胀,脱水后材料会再次发生干缩变形,但其干缩率有所减小,约为第一次的80%左右.这类干缩变形引起的裂缝在建筑上分布广、数量多、裂缝的程度也比较严重.另外不同材料和构件的差异变形也会导致墙体开裂.
对于烧结类块材的砌体最常见的为温度裂缝,而对非烧结类块体,如砌块、灰砂砖、粉煤灰砖等砌体,也同时存在温度和干缩共同作用下的裂缝,其在建筑物墙体上的分布一般可为这两种裂缝的组合,或因具体条件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裂缝现象,而其裂缝的后果往往较单一因素更严重.
砌体属于脆性材料,裂缝的存在降低了墙体的质量,同时墙体的裂缝给居住者在感观上和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加强砌体结构,特别是新材料砌体结构的抗裂措施,已成为工程量、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房屋开发商共同关注的课题.
此处提到的墙体裂缝宽度的标准(限值),是一个宏观的标准,即肉眼明显可见的裂缝,砌体结构尚无这种标准.但根据德国资料,当裂缝宽度≤0.2mm时,对外部构件(墙体)的耐久性是不危险的.
对砌体结构来说,墙体的裂缝宽度还涉及到可接受的美学方面的问题.它直接取决于观察人的目的和观察的距离.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控制砌体结构裂缝的实用方法,并根据裂缝的性质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预防和控制裂缝的措施.
长期以来,人们对砌体结构的各种裂缝习以为常,设计者一般认为在强度方面作必要的计算后,绝大部分引用国家标准或标准图集,很少单独提出有关防裂要求和措施,更没有对这些措施的可行性进行调查或总结.
我认为这是最为重要的原因.《砌体规范》的抗裂措施,如温度区段限值,主要是针对干缩小、块体小的粘土砖砌体结构的,而对干缩大、块体尺寸比粘土砖大得多的砼砌块和硅酸盐砌体房屋,基本是不适用的.在这方面,国外已有比较成熟的预防和控制墙体开裂的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在较长的墙上设置控制缝(变形缝),这种控制缝和我国的双墙伸缩缝不同,而是在单墙上设置的缝.该缝的构造既能允许建筑物墙体的伸缩变形,又能隔声和防风雨,当需要承受平面外水平力时,可通过设置附加钢筋达到.这种控制缝的间距要比我国规范的伸缩缝区段小得多.二是在砌体中根据材料的干缩性能,配置一定数量的抗裂钢筋,其配筋率各国不尽相同,从0.03%~0.2%,或将砌体设计成配筋砌体.
本文在综合了国内外砌体结构抗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更具体的抗裂构造措施.
4.1 防止混凝土屋盖的温度变化与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宜采取下列措施
4.1.1 屋盖上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
4.1.2 在屋盖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大于30m;
4.1.3 当采用现浇混凝土挑檐的长度大于12m时,宜设置分隔缝,分隔缝的宽度不应小于20mm,缝内用弹性油膏嵌缝;
4.1.4 建筑物温度伸缩缝的间距除应满足《砌体结构设计规范》BGJ3-88第5.3.2条的规定外,宜在建筑物墙体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4.2 防止主要由墙体材料的干缩引起的裂缝可采用下列措施之一:
4.2.1 设置控制缝
4.2.1.1 控制缝的设置位置
(1)在墙的高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2)在墙的厚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
(3)在不大于离相交墙或转角墙允许接缝距离之半设置竖向控制缝;
(4)在门、窗洞口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竖向控制缝;
(5)竖向控制缝,对3层以下的房屋,应沿房屋墙体的全高设置;对大于3层的房屋,可仅在建筑物1-2层和顶层墙体的上述位置设置;
(6)控制缝在楼、屋盖处可不贯通,但在该部位宜作成假缝,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
(7)控制缝作成隐式,与墙体的灰缝相一致,控制缝的宽度不大于12mm,控制缝内应用弹性密封材料,如聚硫化物、聚氨脂或硅树脂等填缝.
4.2.1.2 控制缝的间距
(1)对有规则洞口外墙不大于6mm;
(2)对无洞墙体不大于8m及墙高的3倍;
(3)在转角部位,控制缝至墙转角的距离不大于4.5m;
4.2.2 设置灰缝钢筋
(1)在墙洞口上、下的第一道和第二道灰缝,钢筋伸入洞口每侧长度不应小于600mm;
(2)在楼盖标高以上,屋盖标高以下的第二或第三道灰缝,和靠近墙顶的部位;
(3)灰缝钢筋的间距不大于600mm;
(4)灰缝钢筋距楼、屋盖混凝土圈梁或配筋带的距离不小于600mm;
(5)灰缝钢筋宜采用小螺纹钢筋焊接网片,网片的纵向钢筋不小于25,横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6)对均匀配筋时含钢率不少于0.05%;局部截面配筋,如底、顶层窗洞上下不小于38;
(7)灰缝钢筋宜通长设置,当不便通长设置时,允许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0mm;
(8)灰缝钢筋两端应锚入相交墙或转角墙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00mm;
(9)灰缝钢筋应埋入砂浆中,灰缝钢筋砂浆保护层,上下不小于3mm,外侧小于15mm,灰缝钢筋宜进行防腐处理;
(10)当利用灰缝钢筋作砌体抗剪钢筋时,其配筋量应按计算确定,其搭接和锚固长度尚不应小于75d和300mm;
(11)不配筋的外叶墙应设控制缝,控制缝间距不宜大于6m;
(12)设置灰缝钢筋的房屋的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4.2.3 在建筑物墙体中设置配筋带
(1)在楼盖处和屋盖处;
(2)墙体的顶部;
(3)窗台的下部;
(4)配筋带的间距不应大于2400mm,也不宜小于800mm;
(5)配筋带的钢筋,对190mm厚墙,不应小于2ф12,对250~300mm厚墙不应小于2ф16,当配筋带作为过梁时,其配筋应按计算确定;
(6)配筋带钢筋宜通长设置,当不能通长设置时,允许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45d和600mm;
(7)配筋带钢筋应弯入转角墙处锚固,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5d和400mm;
(8)当配筋带仅用于控制墙体裂缝时,宜在控制缝处断开,当设计考虑需要通过控制缝时,宜在该处的配筋带表面作成虚缝,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位置;
(9)对地震设防裂度≥7度的地区,配筋带的截面不应小于190mm×200mm,配筋不应小于410;
(10)设置配筋带的房屋的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4.3 也可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如场地土及地震设防裂度、基础结构布置型式、建筑物平面、外形等,综合采用上述抗裂措施.
[1]肖亚明,砌体结构裂缝与控制问题研究综述,第三届全国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1994.
[2]苑振芳,砌体结构的局部配筋对裂缝控制和伸缩缝间距影响的讨论,《工程建议标准化》1996.2期
[3]配置灰缝钢筋砌体的裂缝控制,第10届国际砌体会议论文集,1994.P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