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语言观

2011-08-15 00:49:13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父权福柯女性主义

王 华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5)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语言观

王 华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5)

随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入,语言问题逐渐引起女性主义的重视并得到系统的研究,女性主义译者意识到只有破除父权语言才能消除女性和翻译的弱势地位,因而在翻译中实施“语言操控”策略以建立自己的话语权。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语言;性别歧视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伴随着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而兴起,从性别视度去理解翻译活动的复杂性,揭示了翻译的性别问题。女性主义对性别,权力,等级和差异的解释使人们注意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文化层面,从而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这也是由于女性主义运动声势浩大和女性主义思潮日趋成熟,进而影响到翻译领域的表现。女性主义不仅在改善女性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方面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也注重语言的本质与翻译的作用等问题,力求从思维模式上消除性别歧视。

1.引言

女性主义认为,男女性别差异不仅有生理因素,更有社会因素。过去父权社会把性别差异全部归结为生理差异,,把社会差异抹杀掉,是有其政治基础的,即证明男性特权是合理的,宣扬男女在能力和需要上的差异,来限制和控制女性的发展。可以说,性别差异是社会文化建构起来的,因而男女间的不平等决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人为的。 除了“男女等同”的政治要求,女性主义者更注重探讨性别歧视在思想,文化上的根源与运作模式,从而改变社会深层的心理结构和象征秩序。随着对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研究日渐深入,女性主义者认识到语言是束缚其精神生活与社会活动的枷锁,要实现女性彻底解放就必须从语言着手,女性主义的口号之一就是“妇女通过语言获得解放”

同样,翻译也长期处于弱势和被边缘化的地位,译者和女性在各自的社会等级结构中都处于底层位置。传统译论中,翻译被轻视,认为是原文的附属和派生,因而地位低下,不能取得与原作同等的位置,正如加拿大女性主义理论家谢莉•西蒙所言,“所有的翻译,因为必然都有‘缺陷’,所以‘一般被认为是女性’……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人则低于男人”。翻译被视为仆人,要求忠实于原文这位主人。英国古典主义创始人德莱顿曾将译者比作奴隶,只能在别人的庄里追肥整枝,酿出的酒却是主人的,可见崇创作轻翻译的思想古已有之。在我国郭沫若亦曾有“翻译是媒婆,创作是处子”之类的论断,认为翻译远不如创作重要;法国的修辞学家梅纳日(Gilles Ménage)则把翻译谓为“不忠的美人”,翻译的女性化趋势由此可见一斑。女性主义译者意识到女性与翻译的双重边缘化是由社会不平等所造成的,体现在语言歧视之中。

2.语言中的性别问题

长期以来,语言被看作是客观的符号系统,是价值中立的,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工具。但是,语言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所起的作用也是复杂的,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权力操纵的手段,它反映并且创造和维持这种社会性别分工。语言学家艾里佳莉(Irigaray)认为,语言在构建男权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语言不仅是意义生产的工具,还协调着各种社会关系,包括最简单的人际关系和最复杂的政治关系。父权社会中男性掌握着社会权力机构的运作,也操纵着语言的生成和发布。这样,语言一直以来述说着男人的生活,描述着男人的世界并宣扬父权意识,由此形成了“父权语言”。

父权语言处处体现男性的价值观念,并且按照男性的标准将女性塑造成他们要求的社会角色,否则不被社会所接受。女性作为人类主体另一半的存在和其特有的意识,由于没有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要么被忽视,要么被压制和贬低,造成女性在父权社会湮没无闻,长期失声。

性别歧视体现在语言符号中一般有三种表现,一是称谓形式的不对等,比如,在传统上有两个对女性的尊称“小姐”(Miss)“夫人”(Mrs.),人们仅用先生(Mr.)来尊称男性,却用“小姐”“夫人”两个说法称呼女性,这就反映出社会重视的只是女性的婚姻地位,女性往往被视为其父亲或丈夫的财产,丧失自己的独立存在意识,沦为次于男性的“第二性”。二是词义褒贬上的差异,如bachelor 与spinster这对对应词都指未婚人士,分别指未婚男子和未婚女子,但bachelor一词并无任何贬义,而相应的spinster却有贬低的意味,意为冷,怪,不近人情。三是形式标记的不对等,语言中表女性的词大都具有特有的形式标记,而阳性大部分男性词语则是当了对立组合中的无标记项。英语中表示女性名词的形式标记是词缀“-ess” “-ine” “-woman”之类,构成一些男/女性别特征对立的词语对,如host-hostess,policeman-policewoman,god-goddess,hero-heroine,steward-stewardess等。而汉语中则用以“女”旁构成的表女性的字或词与无性别标记的字或词构成对立,如男-女,夫-妻,爸-妈,兄-嫂,子-女,爷爷-奶奶,打工仔-打工妹等等。

3.理论来源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解构主义,后现代理论关联密切,法国后结构主义思想家巴尔特,解构主义思想家德里达,福柯的相关思想都曾极大地启发了女性主义理论家,尤其以福柯的话语理论引起了不少女性主义学者的关注,成为其直接的理论来源之一。福柯的理论采用谱系学方法分析了话语的内部结构,外部控制因素以及主体层面,展示出知识和身份是社会建构之物,而不是本质的,不变的事实或者实体,语言则是社会现实的构成之物,因此也建构了人们对自己是女性或男性,即我们的社会性别身份的自我感觉。

话语是具体的历史的,影响,控制话语运动最根本的因素就是权力,话语是权力的一种形式,权力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父权社会中,“父权语言”就是男性施展权力的工具,而且也是其掌握权力的关键。按照福柯的理论,有真理的话语就有挑战真理的话语;有主流话语也就有边缘话语。因而在主流的父权话语之外仍有边缘的话语处在对抗挑战状态。话语权的这种不稳定性,给了女性话语对主流话语抵抗,改变的空间。对于话语与权力的之间这种相辅相成,此消彼长的关系,福柯指出,话语本身既是权力的产物,也是权力的组成部分。权力的施展,一方面不断创造新的话语,另一方面这些话语也会导致加固某种权力或者削弱对抗这种权力。这样,话语不是消极,被动的,既体现权力,也构筑权力。权力和话语都是社会文化构架中必要的积极的因素。

受福柯的影响,女性主义者们意识到争取话语权力的重要性,因为这意味着能否获得平等的文化地位和发展权力,而想争取平等的话语权,首先需要对抗,解构主流话语。一些后现代女性主义学者运用福柯的话语理论,将它与女性主义的政治目标进行了结合,开始重视话语中蕴涵的抵抗力量并试图建立新的女性话语以重塑妇女主体。因此,一些女性主义者呼吁建构一种新的女性主义话语来提升女性的地位和影响力。

4.语言策略

女性主义对语言中性别问题的深刻揭示是女性主义实施语言改革的理论前提,而翻译也成为女性主义实施语言变革的重要手段。在女性主义看来,翻译是跨文化,跨语际的交流活动,是译者传达,重写并操纵文本使它适用于第二语言的公众的过程,即译者可以利用翻译即翻译时使用的语言作为文化干预的手段,来抵制并改变父权话语的支配性结构,女权主义把对男性话语的拆解和对传统译论的解构结合起来,翻译因此为一种创造性的写作实践。

女性主义翻译在实践上极力提倡一种译者干预性的实践,要求对翻译文本进行女性主义创造,尝试新的词汇,新的语法结构和新的意象。比如加拿大女性主义译者哈伍德(Harwood)在翻译丽兹•高文(Lise Gauvin)的《她人的信》(Letters d’ une autre)对其语言进行了“重新性化”,把原文中大量的男性概括词和术语更改为阴性词,如“Quebecois” 这个阳性复数词代之以“Quebecoises”相应的阴性复数。在男权语言的长期影响下,读者的阅读和思维过程习惯以男性为中心,要使女性的身影被看到,女性的声音被听到,只有把语言女性化,突出女性的形象,才能破除男权语言对女性的限制。

弗洛图(Luise von Flotow)列举了女性主义翻译的几种实践方式:补偿(compensation),前言(preface)或脚注(footnote)以及挪用(hijacking)。此外,署名也是女性主义译者凸显主体的策略之一。哈伍德在把盖尔•司各特作品《女主角》(Heroine)译为法语时对法语词“con”进行了改造。原文英语问句为“I wonder about the smell of cunt”(我真奇怪那呆子,那讨厌鬼身上的气味?),译出的法语为“je me demande ce que sent le con d’ une femme”(我真奇怪那个像妇女似的家伙身上的气味?)“cunt”被具体化为“le con d’ une femme”(像妇女似的那个家伙)。女性主义创造性的翻译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突显了女性形象,揭示了父权语言中存在的对女性的歧视和排斥现象,为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因此,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语言不再是一个静止的符号系统,它已成为女性争夺政治话语权的斗争之场。女性主义翻译观的实质是一种文化干预,旨在通过强调语言的政治性,达到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的目的。

5.小结

语言对于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翻译都有着重要作用,是权力争夺之场,是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翻译实现政治目的的必要工具,也是构建新文化模式的基础。权力话语理论表明,语言的社会性使得翻译不可能仅仅是语言内部的字面翻译,相反,翻译的重点要转向语言外部的社会文化层面。

女性主义认为将语言作为文化身份的表现形式,妇女解放必先语言解放,翻译研究也认为,语言能积极干预意义的创造,译者是沟通两种语言的读者,同时又重写并改写着文本利用语言来干预文化。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语言的操控,消除语言中大量存在的性别歧视成分,尽量在翻译中体现女性的特点,使女性在言语中凸显。但是由于女性主义流派众多,有些观点过于偏激招至非议,在解构原作和男权的霸权地位过程中,有建立自己的话语中心,形成新的“二元对立”之趋势。总的来说,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积极意义远远超过其负面影响。从长远来看,女性主义翻译观应追求多元共存的话语,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和谐发展,这一切都有待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

[1] 黄华. 权力,身体与自我——福柯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赵蓉晖. 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 玛丽•塔尔博特. 等,译. 语言与社会性别导论[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张景华. 女性主义对传统的颠覆及局限性[J]. 中国翻译,2004,4.

[5] 孟翔珍. 女性主义在翻译文学中的创造性叛逆[J]. 郑州大学学报,2002,5.

[6] 葛校琴. 女性主义翻译之本质[J]. 外语研究,2003,6.

Language Concept in Feminism Translation Theory

WANG Hua

When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finds the great importance of language in feminism, feminist translators realize the weak status of both female and translation can only be eliminated through destroying patriarchal language, therefore, the strategy of language manipulation has been employed in translation for their political discourse.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language; sex discrimination

H059

A

1008-7427(2011)05-0106-02

2011-03-24

猜你喜欢
父权福柯女性主义
马奈与福柯:“物-画”与再现危机——跨媒介视域中的图像叙事解读
主体的黄昏:福柯视觉理论中的镜子与画
论利维坦的父权路径
哲学评论(2017年1期)2017-07-31 18:04:03
李安家庭三部曲下的现代父亲形象
戏剧之家(2016年14期)2016-08-02 13:33:20
“福柯与法律”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09
浅析女性主义翻译
人间(2015年18期)2015-12-30 03:42:11
胡适的父权缺失与母权凸显——兼论中国传统女性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语文知识(2014年7期)2014-02-28 22:00:18
《华盛顿广场》中话语权背后的父权统治与女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