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农机局 马云波 胡建朝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为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组织化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新时期加快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几年来,我市把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作为新时期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课题,常抓不懈,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了农机利用率,提升了农机服务社会化水平,促进了农民增收,为土地流转提供了服务保障,加快打工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到2010年8月底,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57个,固定资产总额17847万元,拥有各类农业机械3852台套,共有社员1482人,从业人员2240人,服务农户95118户,年作业量15.24万hm2,服务收入10147万元。在这些合作社中,200~500万元的有10个,500~1000万元的有3个,资产1000万元以上的有4个。
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呈现多种类型。从服务功能划分,可分2种类型:一是单项服务(插秧、植保)型;二是多项服务型。从组建模式划分,可分3种类型:一是在原农机协会、服务队的基础上转型而成;二是由农机大户联合而成;三是由企业或回乡创业者投资组建而成。
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日常管理和服务运行上又有3种模式。在日常管理上,分松散层、紧密层、核心层3个门类进行管理。
对松散型会员每年根据机械价值、成色、机型大小提取200~300元不等的管理费。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主要用于合作社会员的机械维修、保养和职业技能培训等。
这部分会员由合作社信息部提供信息,并由其按区域进行调度,统一作业质量标准。按照作业收入的5%提取信息费和公益金。提取的资金主要用于信息部的运转和工作人员的工资。由信息部进行统一调配车辆,避免了机手间的恶意竞争,在农忙季节也保证了农民不误农时和机械合理调度,避免了有机无活干和有活无机干的现象,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快捷的服务,同时也节约了成本。
对核心层的会员完全按照股份合作的模式进行核算。入会时按照机械的价值入股,合作社统一核算,年底,在总利润中提取公积金,再进行分红。
在作业服务上分菜单型、保姆型和流转型3种服务模式。①菜单型模式。将服务项目、作业收费标准以及服务质量向农民公布,在耕整、收割、插秧、机防几个项目中,农民有什么需求,就提供什么服务,根据服务项目收费。
②保姆型模式。就是对农田作业实行全程服务,包括耕整、机插、机防、机收。实行全程机械化服务,按照“四统一分”的方式,即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作业、统一管理和分别收获。按每667m2服务费260~290元收费,农民足不出户,坐享其成。2010年安陆市棠棣田园一体化农机合作社、晨风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涢兴合作社分别在巡店镇李河村、李店镇杨棚村、洑水镇吴棚村实行保姆式服务150.67 hm2。这种服务模式,深受农民好评。
③流转型模式。安陆市晨风农机合作社针对李店镇外出打工人员多,农民又不愿意失去土地所有权的实际,直接将农民土地承租下来,除国家政策性补贴直接给农户外,合作社根据水源、土质、地理位置等情况按250~350元/667m2直接承租下来,由合作社利用机械进行耕整、插秧、收割,并聘请人员进行田间管理。2009年这个合作社承租了 26.67 hm2,获纯收入10万元。这种流转型服务模式,既解决了农户责任田规模狭小,比较效益差,牵制农民外出务工的问题,又避免了农民失地所带来的不利因素。作为合作社,既能开展规模经营,发挥机械作用,又利于新式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晨风合作社2010年流转土地发展到200 hm2。孝昌县邹岗镇保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流转邻近村组土地153.33hm2,种植什么作物、如何种植,合作社有充分的自主权。
一是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学习座谈会,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二是争取领导重视。云梦县请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就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县电视台发表电视讲话。安陆市于2009年5月,在晨风合作社,召开了由市委副书记主持,各乡镇党委书记、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农机水利服务中心主任参加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现场会,会上各乡镇党委书记就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了表态性发言,市委书记周先来亲自到会讲话,对专业合作社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三是发放合作社建设相关政策法规宣传资料8500余份。使广大农机手、特别是乡镇农机协会会长和农机大户充分认识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必要性。
原则是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思路是先试点,后推开。一是在原有农机协会的基础上改造转型成的农机专业合作社。选择“群众有呼声、机手有意愿、会长有积极性”的乡镇农机协会作为改造转型试点。成熟一个,改造一个,转型一个;二是引导有威望的农机大户联合机手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孝昌、大悟、应城、汉川4县市充分尊重机手的意愿,不搞“拉郎配”和“垒大户”,做到推动不强迫、扶持不干预、参与不包办;三是积极探索,寻求与农业相关企业投资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2010年4月,孝南区成立的春晖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一个好的典范。
一是人力支持。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中,各县市区局抽调骨干人员协助制订合作社章程、规章制度,帮助办理工商登记手续;二是资金支持。在合作社组建初期,全市农机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共补贴合作社开办经费15万元。安陆市2009年争取市政府对晨风合作社投入资金5万元,李店镇政府无偿提供办公场地,投入资金8万元进行维修车间建设;三是政策支持。合作社社员优先享受购机补贴。孝南区支持春晖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2010年仅第一期购机补贴资金就投入124万元。据统计,几年来全市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共投入补贴资金1000多万元,支持了合作社的发展;四是技术支持。机手购机后,根据机型分布、数量等因素,采取不同形式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机手技术素质。近年来,由流通企业出面,聘请洛阳拖拉机厂、久保田公司等知名企业到合作社开办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班;送机手到生产厂家参观、学习;农机学校、推广站还采取集中培训和送教下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技术培训,确保培训工作不留死角;五是信息支持。及时优先向合作社提供土地整理、跨区作业等农机作业信息,帮助合作社寻找活路,提高农机利用率,服务机手增收;六是项目支持。云梦县积极争取省农经办扶持资金15万元,用于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安陆市还将晨风农机专业合作社、泰源作业队纳入国家千亿斤粮食增产项目建设之中,从而促进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合作社将农机手与作业市场连结起来,提高了机具利用率,增加了农机手收入。通过合作社,把本地区、乡镇、村拥有的农机组织起来,开展各类农机作业服务,发展壮大了农机作业市场,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同时通过合作社协调关系、调解矛盾,促进了农业机械有序流动,为机手作业创造了良好环境。
合作社作为一个组织,部分弥补了当前基层农机管理“缺脚”的问题。一方面,合作社部分担当了新机具新技术推广职能;另一方面,通过合作社协助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增强了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同时,合作社作为联系政府部门和农民的桥梁,向农机主管部门传递农机手的真实想法和意图,使农机手能及时获得真实的市场信息及政策精神。
合作社为农机手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使他们在技术上互帮互学,利益上互助互惠,信息上互相传播,增强了他们的协作意识。与此同时,农机合作社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有利于维护机手的合法权益,能尽量避免其自身的利益受到侵害。
一是农机作业量增加,社员收入提高。由于信息、技术、市场、资源共享,机手有组织地参加跨区作业,农机作业量一般增加30%左右。合作社成员是在有组织的前提下开展跨区作业的,避免了盲目性,减少了额外开支。作业量的增加,也带来了社员收入的提高。据调查,合作社成员平均年增收10000元左右;二是合作社的成立,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能力增强,切实解决了“有机无活做,有活无机做”的问题,促进了农机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三是为土地流转提供了服务保障,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打工经济的发展。2010年,仅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就达2852.07hm2。
现有农机合作社紧密度不够,多为松散型,离规范的合作社差距较大,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经济实体,多以独立核算为主,各项管理制度并不规范,企业化管理程度较低,合作社自身发展无资本积累。与此同时,现有合作社规模不大,服务功能也不强。在全市所有合作社中,固定资产在200万元以下的达40个。
合作社理事、监事等负责人大部分是农机大户,对于管理合作社缺乏经验,尤其是执行国家政策能力和服务水平比较欠缺,开拓市场、驾驭市场、管理合作社的能力较差。部分社员政策法规意识淡薄,缺乏应用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相关技能。
一是合作社因规模不大、规范化程度不高,目前自身积累少或者根本没有,造血功能尚未形成;二是合作社属新生事物,正处于发展时期,前期建设工程量大,但国家基本没有相关投入;三是贷款融资困难。农机专业合作社扩大规模购买农机具占用资金较多,政府资金扶持较少,需要农民自筹资金量大,资金瓶颈制约着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急需信贷支持。
到“十二五”中期全市115个乡镇实现“一个乡镇至少有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目标,合作社总数达到 120个,其中总资产过1000万元的15个,总资产过600万元的24个,其它总资产均要达到300万元。服务领域覆盖农业生产各主要环节,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程机械作业服务。
(1)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合作社的认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壮大,有利于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加强农机拥有者和使用者的紧密联结,提高机械利用率和农机经营者效益。要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加强培训,提高合作社社员整体素质。要实现农机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合作社社员必须做到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不断提高合作社社员的素质,以适应经营发展的需要,培训至关重要。通过培训提高社员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从而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农田改造、农产品储运和加工等环节延伸,从传统的种植业向畜牧、渔业、林果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扩展。把培育服务品牌作为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持续发展的基础,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农机合作社的组织经营能力,推动农机服务组织又好又快发展,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增添活力。
(3)加快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坚持“稳定、规范、维权、发展”的方针,按照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采取季节性托管和转租、股份合作、长期租赁经营等多种流转形式,让农机合作社承租大块土地,实行规模经营,从根本上解决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和机械化大规模作业之间的矛盾。实现土地流转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良好对接。
(4)加大对农机合作社建设的扶持力度。当前,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最大困难,就是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各方支持的合力尚未形成。为此,一是购机补贴资金继续向农机合作社倾斜,合作社社员优先享受补贴,支持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二是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争取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专项扶持资金,重点对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予以奖补;三是建立示范基地。重点抓好示范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并给予示范合作社一些优惠政策,让示范点尽快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试点示范,辐射带动农机合作社发展;四是激活投资机制。鼓励有经济实力的工商业者、企业家投资,创办农机合作社,并对投资者给予优惠和扶助政策,以加快农机合作社建设的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