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江 林先松 邢国仁
(湖北省阳新县植保站 435200)
阳新县地处鄂东南,长江中游南岸,常年水稻种植面积4.3万hm2左右,属于传统的水稻种植大县。近几年,随着种植结构调整,早稻面积有所减少,中稻面积不断扩大,2010年水稻种植面积4.1万hm2,占粮食播种面积的62.3%,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73.6%。近15年来,稻纵卷叶螟在阳新县大发生的频率达80%。2010年累计发生面积1.93万hm2,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7.1%,阳新县防治面积1.8万hm2,占发生面积的93.3%,挽回粮食损失7500t,占水稻总产量的5.0%,确保了水稻的增产丰收。
2010年阳新县田间成虫始见期在5月13日,比2009年早5d,比常年早10d。5月22日田间蛾量平均 66 头/667m2,最高 112 头/667m2。第三(1)代低龄幼虫盛期在6月4日~6月10日,比2009年早3d,比常年早8d,6月15日早稻田间百蔸幼虫平均13头,最高29头。
第三(1)代稻纵卷叶螟在早稻田间普遍有成虫,由于农民对早稻病虫很少防治,积累了较多的虫量,为第四(2)代4级发生提供了虫源,2010年稻纵卷螟累计面积1.93万hm2,其中四(2)代发生面积0.27万hm2,五(3)代发生1.1 万hm2,六(4)代发生 0.67万 hm2。
阳新县早稻田间6月21日平均蛾量333.5头/667m2,比2009年多24.7%,2代幼虫盛期在6月30日至7月9日,根据调查,平均百蔸卷苞35个,最高达222.5个/百蔸。第四(3)代危害盛期7月26日~8月7日,属大发生,并有两次高峰,平均百蔸卷苞78个,最多319.3个/百蔸,比2009年略少。展示区防治田块平均卷叶率5.4%,未防治田块,白叶率达33.4%。第六(4)代3级发生,发生时间在8月25~31日,主要危害一季晚稻,9月7日平均百蔸卷苞26个,最高48个。
5月中旬有一迁入峰,5月23日田间调查每667m2蛾量增36头,6月8日有成虫迁入,6月17日田间平均蛾量213头/667m2,7月中旬有第三次迁入峰,7月19日在陶港、浮屠镇田间蛾量平均1490 头/667m2,最高达 3440 头/667m2,7 月 22 日平均蛾量达2466头/667m2,最高达3900头/667m2,多次迁入峰为主害代大发生,提供了充足虫源。
在稻纵卷叶螟迁入至繁殖期的5月中、下旬,旬均气温分别是22.7℃、22.6℃,雨日10d,降雨频率50%,雨量共236.2mm,有利于卵的安全孵化和低龄幼虫存活,6月8日有一暴雨过程,降水量达60.3mm,利于成虫再次迁入,6月下旬至7月上旬雨日为8d,降雨频率为40%,降雨量为66.5mm,比常年偏少,比2009年少50.7%,对四(2)代稻纵卷叶螟的孵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导致此代危害面积比2009年减0.2万hm2,7月中旬降雨日8d,降雨频率80%,降雨量145.2mm,比常年偏多30.6%,有外地成虫迁入,并且为五(3)代发生创造了良好的气候条件,7月中旬平均气温25.1℃,适宜稻纵卷叶螟发育繁殖,以致主害代在我县大发生。在8月中旬日最高气温超过35℃的天数达7天,抑制了六(4)代稻纵卷叶螟的繁殖。
一是施肥不科学。绝大部分农户都少施甚至不施有机肥,全靠化学肥料,化学肥料又偏重氮肥和磷肥,少施钾肥、锌肥。追肥经常偏迟10d左右,施肥量一般超30%~50%,前期施肥少,秧苗长势差,后期补施,导致分蘖多且贪青。二是农户深水灌溉的习惯难以改变。部分稻田长期保持深水,根本谈不上浅水勤灌,有的不晒田,无效分蘖多,田间湿度高。两方面都导致水稻叶片嫩绿,有利于成虫迁入,更有利于稻纵卷叶螟幼虫取食与繁殖。
随着市场对优质米的需求增加,阳新县优质稻品种比例已达 90%以上。优质稻叶片营养条件好,有的具有香型,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取食极具诱惑力,对其种群的发育有利。
一是降雨日数多,给药剂防治带来困难。部分田块不能及时施药,个别农户甚至不防治,有的错过1~2龄幼虫期防治,而见到“白叶”才施药,此时至少是3龄以上幼虫,虫苞长,耐药与抗药能力大增,出现打不死虫的现象。二是施药技术不到位,有农户舍得用药而舍不得用水,药液浓度超高,造成严重药害,有的种植大户请人员施药,容易出现少施药和漏施药的情况。
虫情监测与预报工作做不好极易造成稻纵卷叶螟危害成灾。一是要规范测报调查工作。设立诱虫灯,开展灯诱,及时掌握成虫迁入情况。同时坚持田间赶蛾、查卵,掌握蛾峰日、峰期蛾量、卵量等重要指标,结合天气形势,作出幼虫发生期与发生程度的预报,在幼虫高峰期开展田间幼虫调查和普查,以获得真实的虫情动态。在防治工作过后,必须进行田间残虫量调查,为下一代的预报提供有力依据。二是要及时发布预报,稻纵卷叶螟的最佳防治时期在1~3龄幼虫期,3龄以上幼虫耐药力增强,药剂杀虫效果降低。因此,防治适期一定要把握在卵孵化高峰期用药,病虫信息应通过互联网、电视预报、手机短信等高科技手段向全县发布,以便农民及时防治。
一是重视农业防治。提倡施足基肥,用腐熟有机肥或复合肥作底肥。早施追肥,特别是分蘖肥,避免偏施、重施氮肥。其次需合理灌溉,一般保水返青后,浅水分蘖,分蘖末期及时晒田,减少无效分蘖,穗期干干湿湿,保持叶片挺直而硬,以减少产卵量,提高植株抗虫害的能力。二是推广物理防治。在田间安装太阳能杀虫灯,采用灯光诱杀成虫,减少其繁殖数量,可明显减轻稻纵卷叶螟危害,同时保护了田间天敌,优化农田生态环境。
一是把握时机,及时用药。稻纵卷叶螟的防控时间稍纵即逝,从生产实践来看,以盛蛾后7~8d,卷苞刚出现,对准一类苗,均匀喷雾,此时正处于卵孵高峰,虽不易查虫,但是能争取主动,防效更高。并要以多肥、生长嫩绿的稻田及优质稻为重点开展防治。二是用好药剂,防而有效。可造用持效期长的药剂,如氯虫苯甲酰胺,因其持效性好,是立足早防的有效药剂,一次用药可控制较长时间。在使用持效期限相对较短的药剂时,如虫情严重,要用药2次以上,提倡使用毒死蜱、阿维菌素等。最后要禁止菊酯类及其复配制剂下水田,防止其伤害田间天敌和水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