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1-08-15 00:54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体育专业评价

施 俊

(咸宁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咸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施 俊

(咸宁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担任为基础教育培养体育师资的任务,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体育师资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如何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对咸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查研究基础上,探讨其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自己的思考。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1]。

结合湖北省高校本科专业教学合格评估,针对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咸宁学院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并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为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新要求,就必须对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审视与研究。同时新课改后中小学体育教学需要什么样的体育师资,确定怎样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搭建怎样的课程体系,实施什么样的管理与评估,都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现行模式与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根据国家对体育教育专业的要求和本院的实际,多年来我们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具有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中等学校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一专多能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确定的人才培养规格是:毕业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教育科学、心理科学、人体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掌握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的基本理论和方法;(4)具有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5)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6)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体育科学的发展动态;(7)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8)具有英语读、说、听、写、译等基本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英文书刊,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等级和计算机二级等级的要求。(9)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

2.课程设置

围绕以上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依据《教育部关于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主要开设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科研方法、田径、体操、球类、武术;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教育实习;主要专业基础实验是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等课程的试验。

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都是围绕着学校体育工作对人才需求展开的,涉及社会体育知识、能力和实践活动方面的很少,部分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范围涉及面狭隘,新型的体育项目开设较少,缺乏游泳、野外拓展、轮滑、棋牌等新型热门体育项目,已不能满足新课改后中小学的教学需求,术科课程的课时偏少,导致培养的学生运动技能不足,应用性不强。

3.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

现用于体育教育专业的运动场馆设施尚存许多不足:室内体育场地不足,许多术科课程受天气的影响较大,有一些课程无法保质保量地开设,如游泳课因无标准泳池而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目前基本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但师资队伍的水平层次不高,科研实力不强。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老化较严重,对中学体育教学也较陌生,拔尖人才和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带头人还比较缺乏。

4.管理和评估制度

现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管理机构是在二级院下设立了体育教育系,下设了5个教研室。相应制定了管理制度,明确了岗位工作职责。体育教育专业采用学分与证书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评估,也就是通过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课堂学习和毕业论文、教育实习完成规定的学分。学生在校学习和毕业时要取得一些必要的专业证书。

从调查中发现,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余参加体育技能训练的人不多,学生动手能力较差、运动技术水平不高,专项不强,没有形成体育专业的专业学风。

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主要注重学生知识及运动技术的评价,而忽视学生能力的评价,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评价;术科考试中组织教学能力、示范水平的评价缺少,运动技能的评价标准偏低,被动适应了学生的低水平。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训练能力等得不到有效的培养,造成学风不浓,自觉练习少的局面。往往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5.教学方式方法

现行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采用学科教学与术科教学相结合,通过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课堂教学,完成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通过教育类课程和见习实习完成对学生师范能力的培养;通过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按教材的编写顺序和大纲要求进行知识的传授;术科课程采用的是传统的技能传授方法。

(1)俄罗斯总统和国家杜马都相当重视人工智能的立法工作。建议国内加强顶层设计,成立专门机构,统筹决策,加快人工智能立法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关法规和伦理规范,引导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向,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健康发展。

部分教师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有满堂灌的现象,缺乏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忽视综合素质培养。有的老师还是靠一本书、一个多年不变的教案在从事教学工作,多媒体的使用变成了电子讲稿演示。术科课程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天气的影响仍很大,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理论考试重知识轻实践能力考核,术科考试重技术轻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教学方法较陈旧,缺乏时代性、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

6.实践平台

本专业主要实践平台就是教育教学实习,其他实践平台较少,学生在校内实践少,看课听课机会少,经验不足;在校外的集中教育实习时间短,实习回来学校没有给同学之间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经过访谈实习基地的学校领导,都认为学生实习时间太短,实习刚进入状态就结束了,不利于学生的锻炼与提高。

二、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1.拓宽培养目标和规格

应立足全省,着眼于省内及周边省份广大城镇和农村体育教育事业,满足地方社会进步及广大人民对体育健身的服务需求,满足基础教育对体育师资的新要求,努力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社会进步做贡献为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中等学校体育教师、社会体育管理人员,健身指导教师、满足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健身指导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建立多种培养模式

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的学生,建立多样化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一类为突出一专多能型中“专”的“3+1”模式,在体育学科大平台上前三年修完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课,后一年主攻专项,重视学生专业技术和专项技术的培养。第二类为重实践的“1+2+1”模式,大学的第一年完成公共基础课的学习,第二第三年完成专业课的学习,第三年完成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第三种按社会需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一是科研设计型,适用于基础好,外语水平高的学生,毕业后报考研究生或从事科研工作;二是实用型,这类学生要求实践能力强,专项基础比较全面,毕业后从事体育领域教学、训练、指导等方面工作;三是管理型,这类学生毕业后能利用在校所学的知识从事体育领域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或以自己的综合素质从事非专业方面的工作。

3.改造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围绕拓宽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贯彻“做事”教育与“做人”教育相结合的方针,增设教育类课程和社会人文课程,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重组和整合,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4]。首先,要体现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有机结合。进一步明确以“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为专业基础平台,“专业课+限选课”按专业方向设置个性化培养模块的总体课程框架。加强课程管理,规范课程名称,厘清课程归属。对现行教学计划中存在课程名称不规范,部分课程学时安排不合理,某些专业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要求不清晰,课程归属不确定等问题进行梳理,如提前开设专选课。其次调整教学内容,拓宽专业口径,增设一些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桥梁作用的接口课程,如体育教学设计、运动处方的理论与运用、社区体育指导、体育文献检索、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等;增设大众喜闻乐见的术科课程,如软式排球、野外生存、户外拓展、瑜伽、跆拳道、轮滑、山地自行车、健身气功、攀岩、太极柔力球等课程。利用多媒体教室,积极开发智力体育教学,增设棋牌类选修课。第三,要求教师在各门课程教学中,重视其时代性和实践性,既要体现科学素养和教学素养,又要降低重心,着重于基本技能的培养,针对学生今后可能接触的课型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微观的分解剖析、示范和训练。

从目前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现状来看,到教育系统、社会体育相关机构就业的人数各占一定的比例,但还有部分学生,跨专业就业。因此辅修第二专业,优化知识体系,拓宽就业市场是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新型的应用型人才的又一途径。我院要建立合理的辅修制度,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学科,优势专业,实行跨学科培养,修读第二学位。不断拓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提高就业竞争力。

4.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制度

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特点、需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素质养成为根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实施,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制作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多采用探究式、案例式、讨论式的授课形式。

在考核评价方面,应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不同的评价内容。理论考试增加体育教育和群众体育中遇到的现象、概念和问题,用现代科学的知识、思想、方法去剖析,揭示体育教学工作和群众体育活动中的本质和背景,这既体现了课程的时代性、时效性,又体现了课程的师范性;术课考试,降低达标成绩标准,改变单纯追求运动成绩,运动技术本身的指导思想;在考核评价方法上,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将定量和定性结合,既有分数概念,又有综合评价。如各门课程在最后学生成绩评价中,都有学生平时成绩(40%)和考试成绩(60%)组成。平时成绩一般包括积极参与、平时测试、社会适应(实践能力)和作业等[4]。

5.构建新的管理和评估制度

应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教学督导与课程评估小组等管理组织,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学科与专业建设中的评价和指导作用。强化教研室工作,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更多地依靠教研室开展活动。明确教研室的工作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在实施计划过程中周密安排,狠抓落实。

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建立健全有效的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教学督导与课程评估小组,负责整个专业的教学评估和教学检查,根据有关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开展学生评教活动,结合教师个人自评和同行评议,准确评价教师授课质量和教学水平。改革传统的考试和命题方法,坚持口试和笔试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自评、群体互评和老师的综合评价相结合[5]。采用奖惩的办法,严格督导学生出早操、参加课余体育训练、体育科研等,以带动专业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训练风气;严格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时取得相应的专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多证换一证(毕业证)。

6.提供实践平台

积极进行教育实习见习基地的建设,在市内重点中小学建立稳定的教学基地,并积极向外开拓。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探索在咸宁市各健身俱乐部和社区建立教学训练实习基地,以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在校内,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裁判员培训,学生承担各种项目竞赛的裁判工作,师生一起开办各种培训班等。在校外,一是在课余和节假日,联系健身房和体育俱乐部指导大众体育健身活动,承担一些俱乐部的教练工作与体育经营活动等;二是在附近联系见习学校,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这些学校看课、听评课、上课,帮助该校体育教师组织开展体育课外活动与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三是充分利用暑期的社会实践,延长教育实习时间。

7.加强场地设施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完善运动场馆的配套设施建设步伐,做好功能调整。适时推出游泳池、多功能体育馆的建设。并筹备新型体育项目设施的建设,包括野外生存、户外拓展、轮滑、山地自行车、攀岩等场地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的转岗培训,完善教师聘任制,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职级,教师应深入基层认真研究中小学课改,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走出去,即深入到中小学、各种社会体育场所,了解社会对新型体育工作者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并以此作为教学开发和设置课程的依据;请进来,即通过聘请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来学院交流。

三、结论与建议

目前我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后于新课改后对中小学体育师资的要求。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与中小学体育课新课标的结合力度不够,涉及社会体育知识、能力和社会体育实践活动方面的很少,新型的体育项目开设较少。部分教师在学科课程教学中缺乏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忽视综合素质培养。专业评价体系不够细,没有形成体育专业的专业学风。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实践平台就是教学实习,其他实训平台较少。场地设施建设滞后,师资队伍中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带头人还比较缺乏。

建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应面向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体育和全民健身指导领域,坚持“以培养体育教师为本,辐射社会体育领域的一专多能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指导思想,以社会的有效需求为导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自主性、针对性、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为控制和操作原则,理论教学和术科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在培养目标方面,应适应新课改后中小学体育教学和经济时代的要求。

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围绕新课改后中小学体育教学需要什么样的师资进行教学。应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减少理论课,增加技术课,增设新型体育项目。要加大管理力度积极构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重视学生技能、应用、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教师在教学时多采用讨论、自学、自练、自评、问答等新型的启发式教学;认真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及时总结好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组织学生看课、上课、说课,评课,组织学生担任学校体育竞赛裁判、俱乐部教练;延长教育实习时间。改革考核评价内容和方法,明确教学内容和课程,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强化管理和评估制度,形成新时期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3.800.

[2]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邱先瑞,黄河,聂小锋.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8,(3).

[4]苏家福,周红萍.襄樊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05,(9).

G420

A

1006-5342(2011)09-0131-03

2011-07-25

猜你喜欢
体育专业评价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