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莲,黎东升
(长江大学,湖北 荆州 434023)
经济学实验课堂教学探讨
李炳莲,黎东升
(长江大学,湖北 荆州 434023)
实验教学是经济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阐述了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及经济学实验在经济学教学中的意义,分析了经济学实验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对策。
经济学实验;实验教学;实验设计
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学不同于物理学和化学,是无法进行实验的,它主要靠观察提炼、逻辑分析推理、统计和实证检验,比较接近于天文学或气象学。受上述观点的影响,实验对经济学教学而言几乎毫无用处或难以实现。多年来经济学的教学大多采用理论演绎推导的模式,这种理论的高度抽象和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使经济学几乎成为一门空洞的理论,而且这种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方式严重制约了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判断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相反,经济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方式把学生置于模拟的经济环境中并要求其作出决策,它是一种深化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高等学校经济学教学手段及方式改革的方向之一。
(一)实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传统经济学假设市场的参与者是理性人,在此假设前提下建立起宏伟的经济学帝国大厦,并发展了许多日趋精致的经济学理论与经济计量模型,其严谨的分析体系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学的发展,甚至出现了“经济学帝国主义”现象。然而,这种事先假定的方式回避了人类在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决策行为特征,导致经济理论预测结果往往不能与现实经济情况的吻合,由此引起了人们对经济学基本假设的质疑。这种质疑的直接后果是在20世纪后半叶引发了实验经济学的产生。实验经济学是从验证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出发,通过可控制和重复性的实验方法揭示人在行为决策中被传统经济学所忽略的其它特征,以促使经济学的理论假设更加贴近现实的一门科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实验经济学不仅从方法论上为经济学理论构建了科学和规范的研究手段,而且在多个经济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主导的现代经济学产生了强烈地冲击和挑战,其代表人物史密斯和卡奈曼荣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引起了经济学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1]。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方法论体系,这为经济学实验在课堂解教学中的引入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条件。
(二)经济学实验在经济学教学改革中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其每个理论都是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形成的,常常要用到大量的图表和数学论证,所涉及的众多概念、原理让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和难以掌握。俗话说:“告诉我,我忘了;演示给我看,我记住了;让我参与,我理解了。”将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或通过参与加以体验,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进而引起学生的深厚兴趣,吸引其主导思考、积极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有利于增强学生把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相对于经济学传统教学中利用经济数据建模方法或纯粹的理论演绎推导模式,经济学实验能够弥补学生对经济行为现象的感性认识不足的缺陷,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更好地把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灌输式”、“填鸭式”为主要教学方式,教师机械地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其结果就是学生死记硬背,考试结束后统统忘掉,无法形成系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而通过实验教学,将学生置于可控环境中,能锻炼其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通过小组讨论或对抗方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有助于解决所谓“黑板经济学”和高分低能的问题,有助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经济学实验教学给教师提供了全新的教学和研究模式,让教师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产生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采用现代研究模式得到的经济研究成果,也可应用于经济学实验教学中。这种教学科研相长,相互促进的过程,历练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第一,如何依教学内容编撰典型的经济学实验项目,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对实验经济学研究成果有较强的敏感度,并对理论成果的应用了然心中;第二,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导演”角色对其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挑战;第三,及时通过书面报告或其它形式对实验教学进行对照总结,有助于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一)实验教学内容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确定的教学内容也难以保障完整实施
并非所有的经济理论都能进行实验,经济理论的自身因素也影响其可实验性。有些经济理论具有高度抽象的假设前提,实验室环境无法全部满足这些条件,因而相关经济学命题也就无法实验。因此,在经济学实验教学的初期,可供实验的项目是比较有限的,且难以形成完整的内容体系。开设经济学实验课堂教学方式有两种:一是实验课程。这是独立设置的经济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贯穿于课程教学全程;二是课程实验。这是在课程教学全程中穿插若干实验项目。就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而言,采用第二种方式比较可行。这样就要对原有课程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由于这种调整具有一定的机动性,教学管理部门一般不作硬性规定。另外,考虑到实验教学工作量比理论教学工作量要大,一般情况下授课教师都倾向于尽量少做或不做实验,实验教学内容也难以保障完整的实施,结果导致经济学实验教学还是纸上谈兵。
(二)实验条件的不完备和实验设计的不完善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决策的社会科学,其实验对象是具有复杂思维和特征的人类本身,这导致经济学实验不同于化学实验或物理实验的显著特征。经济学实验有两种方式:一是人类行为决策实验,具体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类。二是计算机模拟实验。同所有实验教学一样,经济学的实验课堂教学也需要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两方面。硬件方面的实验场地、实验设备等比较容易实现,但实验教学软件相对缺乏短期内难以满足,主要原因是市面上的经济学实验教学软件量少价高而自主开发难以跟上;软件方面主要是实验的设计。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史密斯等人的观点并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经济学实验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实验目的、实验方法以及“游戏”规则的设计工作[2],课堂实验设计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的质量高低。目前,经济学的实验目的、实验方法以及“游戏”规则的设计还不太完善和规范,制约了经济学实验教学的实施。
(三)实验教学师资教学水平不高、能力不强
经济学实验教学对授课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经济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上科研水平不高及实践经历和实践能力的欠缺,导致当前从事经济学实验教学的师资,存在素质不高、知识更新慢、队伍欠稳定、积极性不够等问题,影响了经济学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和高水平经济学人才的培养。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许多高校都建立了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全方位地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所开设的实验多为管理类实验,经济学实验课堂教学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必须从以下几点进一步推进经济学实验课堂教学工作。
(一)合理选择经济学实验项目
由于多数高校经济学实验教学才刚刚起步,因此,在这方面要合理规划,逐步推进。可以从实验项目入手,通过实验项目构造实验单元,进而形成实验课程。实验项目的选择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通俗易懂的经济理论不一定安排实验,过于抽象的经济理论,开通过实验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二是要考虑实验环境及实验软硬件条件。优先开展那些对软硬件环境条件要求不太高、已具备相应条件的实验项目。
(二)重视经济学实验项目的引进和开发
经济学实验教学软件的使用主要有两类:一是社会流行使用的软件。其使用方向单一,价格昂贵,远超硬件建设成本,且来源单一,难以公开招标采购;二是专为经济学实验项目设计的软件。它对相当一部分经济学理论配套实验,要通过计算机模拟现实经济环境,以提高学生对复杂经济环境的应变能力。学校可以投入一定资金进行自主开发,不仅能满足自身教学需要,也能将之商品化,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不断规范和完善经济学实验的教学设计
1.提供清晰的实验讲解或实验手册。经济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验者必须尽可能地简化实验对象的决策环境和控制实验条件,以便在课堂上再现一个可操作的环境,以及较易在此环境中观察实验对象的反应,从而达到实验结果与预期效果的一致性。为此,实验之前,实验设计者(实验教师)要提供清晰的实验讲解手册,告知每个参与者(学生)游戏的规则及游戏的情景,确保每个参与者明白自身所扮演的角色。清晰的实验手册主要包括:实验的讲解,回答问题的准则,货币或其他报酬的性质,被试对象的选择、个数及经验水平、角色匹配,实验地点、日期及持续时间、环境要求,使用实验助手情况,是否需要对被试者有意隐瞒或欺骗,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2.尽可能避免非相关因素的影响。由于经济学实验的目的是以参与者的反应来检验某种经济理论,为此,须控制非相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如进行“市场拍卖机制”实验时,学生间的平常关系会影响到实验结果。因此,要考虑如何匹配参与者的角色,将人为误差的影响减到最低程度。此外,整个实验的设计和进行,应力图避免给学生任何暗示,即避免让学生感到某种行为模式是正确的或是被预期的。其原因在于经济学实验是以人为对象的,学生或许会揣摩实验者的意图,并按其想象中的实验者所希望的行为改变自身的选择。甚至必要时,在实验设计中还可以“欺骗”方式迷惑学生,避免其揣摩到设计者的意图,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合理性。
3.提供必要的“货币”激励。经济学实验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验对象具有各自的偏好。因此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实验中,要对所探讨的经济理论进行检验都不可避免地要求控制参与者的偏好。由于偏好影响着人的行为,如在市场交易模型中,人的不同偏好会导致实验结果的不一致,而这种心理行为又无法被实验设计者所观测到,因此控制偏好异常困难。据史密斯等人的研究,对实验的参与者提供必要的报酬有助于减少被试者行为的变异性,减低甚至排除随意性行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因而,为参与者提供一定的报酬激励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能更好地模拟真实经济环境下参与者的决策行为。
4.加强实验预演及实验结果分析。为保证经济学实验课堂教学效果,实验设计者可预先组织部分学生或其他教师组成小组来预演实验,从中发现和改善实验设计的不足,当然,参与预演的学生必须保密并不再参与正式实验。另外,实验设计者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实验误差来源及结果,并引导学生利用相关经济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加深对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四)加快经济学实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由于条件所限,目前各高校不可能全面配备专职实验师资经济学实验教学,只能依赖理论教学师资采用与理论教学配套的方法来安排经济学实验教学内容。这样,要提高经济学实验教学师资水平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有计划地选派相关教师到实际部门挂职锻炼,让教师深入了解经济的真实运行过程,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胜任实验教学的水平;二是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到财政、税务等经济管理部门调研,筛选、验证经济学实验项目;三是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经常组织对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技术、统计软件和实验经济学等的知识培训;提高实验教学工作量系数,在职称评聘、教研项目立项、教材立项等方面向实验教师倾斜,鼓励更多的教师开展实验教学。
[1] 高鸿桢. 实验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2] 宁向东. 经济学的实验方法及其应用[J]. 经济学动态,1997,12.
G42
A
1008-7427(2011)07-0115-02
2011-05-04
湖北省教育厅2010年度省级精品课程“统计学”建设项目,长江大学教学研究项目(JY2010001)。
作者李炳莲系长江大学管理学院实验师;黎东升系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