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意义及措施*

2011-08-15 00:54靳淑梅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种族族群研究者

靳淑梅

(延边大学 师范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意义及措施*

靳淑梅

(延边大学 师范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正确的态度和信念,可以促进不同文化、族群与语言学生的学业成就,而且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利用多元文化课程、开展合作学习、利用影片、录像带等替代性方式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措施.使学生互相之间达成一种心理上的承认与接纳.

多元文化;学校文化建设;措施

多元文化教育主张所有来自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团体、性别或社会阶层的学生,都应具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宗旨是追求社会公正.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在分析可能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理论的基础上,多元文化教育阐述了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女性以及残障学生学业成就的理论和策略.在这些策略中,特别强调不可忽视学校文化建设,以便有效帮助不同文化团体学生,提升其学习成就.

1 学校文化建设意义

泰勒提出了“承认的政治”这一命题.该命题的意思是说,我们的认同部分地是由他人的承认构成的;同样地,如果得不到他人的承认,或者只是得到他人扭曲的承认,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认同,而且还会造成严重的伤害.扭曲的承认不仅表现为缺乏应有的尊重,它还能造成可怕的伤害,使受害者背负着致命的自我仇恨.正当的承认不是我们赐予别人的恩惠,它是人类的一种至关重要的需要.[1]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是生活在主流文化的边缘,且他们的父母本身并未有关于主流文化的经验,因此也无法给他们提供如何能成功地接受学校教育的辅导.这就意味着少数民族学生必须学习如何在学校中生存,同时也要学习教师所教导的内容.正如美国教育家霍里内所言“精通社交礼仪与学校教育的管理程序是学业成功的一种必要条件,有此必要条件,才有机会去参与主要的教学活动.而且有色人种学生在教室内获得成功,通常是因为社交技巧 (如顺从学校的期望,拥有令人愉快或灵活的人格特征)的精通而决定的,而不是因为学业表现.在评价有色人种学生的表现时,教师大多较少给予学业上的赞扬与认可,反而会给予一些非学业上的赞扬,例如,很好,能合作,不是麻烦的制造者、具有同情心等.”[2]因此,学校文化建设要帮助学生发展正面的态度以应对来自不同种族、文化和性别团体的人群,帮助学生养成对来自不同种族、性别和文化群体的人们形成更积极的态度.同时也要帮助边缘团体的成员,如少数种族集团的成员、妇女和残疾人,对其所属团体建立正面的认同.学校文化建设主要是使学生互相之间达成一种心理上的承认与接纳.多元文化教育学者认为,若学校能够培养学生对于文化的正确态度和信念,注重学校文化环境建设,不但能促进来自不同文化、族群与语言团体学生的学业成就,而且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2 学校文化建设的措施

2.1 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20世纪 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提出了“双种族或双文化反映 (biracial or bicultural references)”的儿童种族认同理论,认为,基础教育阶段是形成正确族群态度的关键期,提出个人认同 (指自我概念和自尊)和团体认同或参照团体的概念.儿童对族群的辨识最早始于三岁,到七岁时除了体会到自己和他人族群的不同,又会形成对某族群偏好的态度.这一理论阐明非裔儿童有辨认个人和团体认同差异的能力,在种族态度上表现为,偏好白人的同时,仍具高度的自尊;这一阶段幼儿并不会觉察到种族之间的不同,且对种族并没有偏见.十一岁时,儿童对于族群的主观态度已渐趋稳定,到了成年这种态度仍极少改变.以班克斯夫妇为代表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家列举出很多论据证实这一观点.班克斯夫妇将 23所美国西北部白人为主郊区学校的学龄前非裔儿童作为抽样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种族态度、偏好和自我认同倾向.结果表明,这些受试儿童具有双重种族态度,即他们喜欢非裔的同时也喜欢白人,且大部分儿童认为黑人与白人一样好看,都是很好的学生;而以前的研究者假设,只要是心里健康的儿童都应只偏好自己所属的种族.班克斯教授的研究表明黑裔和非裔儿童可以同时偏好己群和外群团体,这种现象被研究者称为双重种族或双文化反映.[3]但事实上,儿童在成长并与社会接触过程中,不断受成人种族态度的影响,并从大众传播媒体和周围环境中认知进而习得社会对待白人与黑人的态度及其模式.因此,如忽略了对儿童种族态度、信念的正确培养,就会使儿童发展对于自己同族的偏好,强化以自己族群为中心的态度,这种态度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难以改变.因此,学校文化在这一阶段应特别注重对儿童种族态度、认同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明显发现,各族群青年都喜欢选择与自己同族群的人为友.不同族群间平常尚可以相安无事,而一旦某一族群感到未受到公平对待,则会导致各种冲突,致使暴力事件频发.如 1992年美国洛杉矶的黑白种族冲突,造成了美国校园种族关系紧张,校园危机处处,不同种族的生命财产都受到损失.因此,如何面对目前多元文化的社会,转危机为机遇、变冲突为融合,多元文化教育提出了关于学校培养儿童正确种族态度、信念及认同的一些措施,引起了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2.2 培养儿童正确种族态度的措施通过多位研究者的研究及所建议采取的方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

2.2.1 利用多元文化课程

目前许多研究者运用多元族群的素材进行教学.结果表明使用民主且多元文化课程的学生,比使用传统式主流课程的学生更具有正面的种族态度.美国研究者发现阅览多元族群书籍可帮助白人儿童培养更具正面性的种族态度.这一方法强调了文献资料对减少偏见的重要性.但是研究者同时指出,通过教材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具有建设性的种族态度,但并不能保证一定会改善学生的种族态度,因为当研究者以照片来进行验证时,儿童的种族态度并没有显著改变.因此,有效的调节性课程除了教材之外,还应加强知觉辨认 (perceptual differentiation),这一方法的假设是:人们发觉辨认外群团体成员的面貌比辨认己群团体成员的面貌要困难得多,常听到种族团体的成员说,他们很难分辨出外群团体的成员.因此研究者假设,如果儿童能够分辨出外群团体成员的面貌,即可减少对族群团体的偏见.因此,应让儿童学会辨认少数族群面貌、增加与不同种族族群正面接触的机会以及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正面印象.这些对于减少种族偏见都有效果.在实践中可以将不同族群成员的面貌呈现在课程中,对学生正确分辨其他族群团体成员的面貌提供帮助;把有关种族族群团体正面、真实的印象通过前后呼应和整合的方式自然地融入现有教材,以加强学生对于有色人种或物品的正面印象.

2.2.2 利用录像带、电影等替代性方式

教材虽然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建设性的种族态度,但单靠教材本身并不能保证改善学生的种族态度.因为大部分学生十分缺乏与不同种族和社会阶层团体直接接触的机会,缺乏实际相处的经验.所以应利用学校的多元种族特色,让学生经历与不同种族、不同文化族群接触的过程.可以利用情境教学的方式,使学生置身在与不同种族、文化族群直接接触的情境,以获取经验.情境教学可以应用录像带、电影、儿童读物、照片、录音带等替代性方式,还可以利用学校的设施,如文化墙、通知与布告栏等刊登一些反映人类共性、阐述友谊重要性和异性间适当交往的内容,并且为了达到改变校园风气的目的,可以制定一些条例来处理冲突.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儿童置身于不同种族、族群团体中,积累与不同文化团体接触与交往的经验.研究表明,替代性经验在培养学生正确、积极的种族态度方面有极大的影响.

2.2.3 实验性增强方式在美国,研究者运用加强印象的教学方式来减少非裔和白人儿童的白人偏好.例如,研究者给予儿童白马、黑马以及白色和褐色的人像,当儿童选用正面的形容词来描绘黑马和褐色人像时,研究者即给予正面的鼓励来加深学生对黑、褐色的好感.在运用此增强印象的教学期间,研究者发现,当儿童降低对白色物的偏好时,其态度的改变逐渐转移到对人像和照片的反映.研究者还发现这些调节性课程的确能够减少儿童对白色的偏好,但仍未能保证彻底排除种族偏好.

2.2.4 开展合作学习

20世纪 70年代后,许多研究者着手探讨合作学习对不同族群学生的学业成就和种族态度的影响.合作学习活动的研究报告指出,如能让来自于不同种族族群团体的学生在下述条件下共同参与学校活动:

(1)各种族间是彼此合作而非互相竞争的.

(2)所有个体都可以受到平等的待遇.

(3)所有个体都具有共同的目标.

(4)种族间的接触是被权威者 (如家长、校长和教师等)所许可的.

通过合作教学的方式组织活动,可以加强师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减少校园里处理人际关系所产生的不良现象.这样不但可以培养他们较具建设性的种族态度、还可以促使学生选择更多来自外群团体的朋友.

由此可见,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力图通过课堂教学与学校其他活动,使所有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不同种族团体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增强每个学生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个体间的异同,消除相互间的成见,从而在不同民族的成员间培养起积极的人际关系.许多学校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指导下所做的工作,如课程中增加不同文化团体的知识、举办民族集会或某个团体特殊的庆祝活动,实际上就是使学生了解本民族、本社团及其他民族和社会团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促使不同文化、种族团体间产生良好印象和感觉,以利于加强了解,消除成见,改善人际关系.这些和课程相关联的活动,关注学生们的相互感受和交往活动,是学校课程体系的一种补充,可以加强不同文化背景间人们的交流,改变学生之间由误解和虚妄所导致的如种族谩骂、歧视、活动场所分离等不和谐现象.事实证明只要向学生提供有关各民族、种族和社会团体情况的正面教育,增加彼此间实际接触的机会,就会形成民族认同与互尊的学校文化,改变民族、种族关系的不和谐状况,实现不同文化团体学生的跨文化交往.

[1]汪辉等.文化与公共性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90.

[2]Holliday,B.G.Towards a Model of Teacher-Child Transactional Processes Affecting Black Children’s Aca2 demic Achievement[A].InM.B.Spencer,G.K.Brookins(Eds.).Beginnings:The Social and Affective Develop2 ment of Black Children[C].Hillsdale,NJ:Erlbaum,1985.117-130.

[3][美 ]班克斯著.多元文化教育概述 [M].李苹绮译.台湾:国立编译馆,1998173.

G641

A

1006-5342(2011)06-0131-02

2011-03-21

猜你喜欢
种族族群研究者
说起1776年那些事,就不能不提种族和蓄奴问题 精读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新兴族群的自白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论美国基于种族的“肯定性行动”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论埃里森文化批评中的种族政治观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跟踪导练(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