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纪英
(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43)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因素*
宣纪英
(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04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因素,其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的提出包含着对当今中国价值观冲突及其影响的正视与认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包含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最高理想和核心原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则离不开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功能的发挥。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观因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容丰富,特征多样,但它的价值观因素则是把握其提出背景、理解其科学内涵、探讨其构建路径不可或缺的方面。
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既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体现了当时社会人们生存条件、活动方式和利益的多样性。当下的中国,由于改革的纵深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和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已不复存在,由国家统分统配的就业模式已成为历史,社会阶层也日趋多样化,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形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价值观的变革和多元。再加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中国开放的由点到面、由经济到文化等各领域的全面推进,世界范围内的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竞相呈现在中国人面前,从而更使当前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
价值观的多样性,一方面增强了个体的自我意识,激发了社会活力;另一方面多种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在价值观冲突中,社会主导价值观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冲击,不能发挥其作为主流价值观的功能。一个社会,如果缺失一种主导价值观或主导价值观功能弱化,就会造成社会价值取向无序和人们行为的普遍失范,人们在很多方面难以形成共识,进而产生信仰危机和认同危机。这必将消弱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形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严峻挑战。当前,中国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理想淡化,道德滑坡,信仰迷失,诚信危机,等等,这些问题无不凸显着社会的不和谐。虽然,造成社会不和谐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整个社会缺少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和约束。
总而言之,不同价值观的相互排斥和冲突既是当前中国社会不和谐的重要表现,也是眼下中国社会不和谐的思想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消解价值观冲突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这个角度分析可以看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中国多元价值观的冲突及其消极影响的正视和判断。
首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追求的价值理想。
和谐社会内涵丰富,但其首先是我们追求的价值理想。“和谐”既可用来描述一个社会的理想状态,同时又是对一个理想社会的价值判断。从这个角度看,和谐社会首先也应该是一种价值观。和谐社会曾是现在依然是全人类的社会理想,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表述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判断,一方面说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不是既有的事实,只是一种目标理想;另一方面,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价值标准,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规定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环境等各个领域的价值追求。下面逐一分析。
经济价值。表现为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富裕,即我们常说的“国强民富”。经济价值既是满足社会生存发展最基本的价值,又是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是生产力发达的社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有发达的经济基础,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更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体现。因此,发展生产力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心任务。
政治价值。表现为民主和法治。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本质要求,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途径,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可以说,民主和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两大支柱。它要求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做到尊重民权,集中民智,科学执政,依法治国。
精神文化价值。表现为文化繁荣、思想先进和道德进步。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着共同价值追求和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但事实却是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特别是走向开放和市场经济以后,由于传统的价值体系被打破,西方的价值体系在涌进,新的价值体系还未形成,人们似乎正处于价值迷失的境地。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列入当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首项议程,也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明确了方向。
制度价值。表现为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社会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一个社会,物质成果再丰富,但若不能在社会成员之间公平分配,而是特权、等级、掠夺等非正义的活动和现象肆虐,这样的社会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之为和谐社会。中国传统社会制度是专制社会,缺少民主法治意识,也缺少公平正义精神,今天,我们坚持社会正义就是要用制度来保障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用制度来维护社会公正,以达到社会和谐。
生态环境价值。表现为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关系和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要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但人又是自然的产物,受制于自然,所以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客观规律,自觉调整改造自然的方向,协调改造自然的行为,爱护自然,培育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包含的上述系列价值相辅相成、互为条件,这些价值内部诸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和谐共存,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价值整体。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价值原则——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价值原则,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同样也应该成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原因如下:第一,社会主义价值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就是解放人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二,社会主义价值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价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两者目标一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再看我们正在建设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终极指向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是人的首要的、最基本的权利,没有自由就没有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如何来实现人的自由?如前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以民主保证人的自由的实现。民主是实现自由的制度保障,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观。民主要求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民主的理由,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价值取向。如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以法治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法治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就是法律至上,即以法律作为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行为的准则。马克思主义还认为,自由是全面的自由,既表现在人与他人、人与自己关系中的自由,也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由。所以,和谐社会必然包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那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观,它贯穿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中。
任何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都是由主导价值观和其它价值观共同构成的,并有一个主导价值观作为核心,统领其他价值观。胡锦涛曾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可见,社会主义价值观尤其是主导价值观在维系社会和谐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具体来说,有如下功能。
第一,主导价值观对和谐社会具有导向作用。主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表现在:主导价值观在方向上引导、在目标上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不仅为社会主义中国明确了最高价值理想和奋斗目标,而且为这个社会的个体指明了价值取向,既规范又引导着每个个体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向,共同朝着和谐社会的目标奋进。
第二,主导价值观对和谐社会具有调节包容作用。主导价值观并不完全排斥和否定其他价值观,相反,它批判地继承了其他价值观中的合理成分,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再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非没有矛盾,没有冲突,而是面临矛盾和冲突时,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解决好各种矛盾,可见,主导价值观的包容性和和谐社会的包容性要求不谋而合。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社会主导价值观在协调和包容,社会矛盾将会日渐增多、社会冲突将会日益激烈,整个民族将会一盘散沙。
第三,主导价值观对和谐社会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如前所述,主导价值观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而且为社会中的每个成员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规范和价值原则,从而使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和民族国家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时达成共识。主导价值观所蕴含的这种求同存异、调节包容的功能必然使其具备凝聚人心的功能,主导价值观所具备的凝聚人心的功能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主导价值观功能发挥的过程就是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主导价值观的承载。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建设。
[1]吴向东.价值观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2]吴向东.论价值观的形成和选择[J].哲学研究,2008,(05).
[3]余源培.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几个问题[N].宁波日报,2006-04-30(013).
[4]杨孟瑜.和谐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构建[D].天津师范大学,2007.
[5]冯显德.价值论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及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03).
[6]于春玲.和谐社会文化价值观的构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
B821
A
1006-5342(2011)05-0030-02
201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