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始馨
(金陵科技学院 思政教学部,江苏 南京 2111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专题设计略论*
桂始馨
(金陵科技学院 思政教学部,江苏 南京 211100)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专题教学,不少高校同行进行了理论探讨。本文在学习、总结他们专题设置经验的基础上,将上编设置为五大专题:文明的冲突——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鸦片与樱花——列强侵略的日益加剧;自发的救国——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自强与改革——清政府自上而下的改良活动(上、下);夭折的革命——辛亥革命、孙中山与袁世凯(上、下)。各专题既相对独立,又在危机与自救自强这一线索下环环相扣,形成历史发展的清晰脉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专题设计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全国各普通高校于2007年开始为本科生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成为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这门课教材由沙健孙、马敏等著名专家领衔,王晓秋、王顺生等著名学者主持编纂,全书分上、中、下三编,将近代以来百余年历史分为三部分予以叙述,而每编均以综述冠诸篇首,并设置相互关联的章节,理论性、逻辑性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任务和历史规律。自这门课开设以来,为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各高校的同行们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门课一个突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即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纲要》讲述1840至2008近170年的历史,共分十章及三份综述,却只有16次课32课时。在这样有限的时间里,要讲授如此丰富庞杂的内容,难度可想而知。如果面面俱到,照本宣科,不仅深度不够,亦让学生索然无味,难有教学效果可言。面对这样的问题,部分同行提出专题教学,将整门课分成若干专题,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深入浅出,增强了讲授的深度与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行们在这方面不仅进行了理论探讨,也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效果良好。笔者作为刚接触这门课不久的后辈,也对专题教学颇有同感,因此不揣冒昧,粗略谈谈自己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还请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由于篇幅和笔者学识所限,本文探讨仅就《纲要》上编展开。
(一)
在阐述自己关于《纲要》上编专题设计思路之前,笔者觉得有必要对教学同行已有的讨论进行一番总结。《纲要》刚刚进入大学课堂,王同起便发表了《对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讲座的思考》一文,就全书内容设置为八大专题,其中上编部分有三:一、近代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源(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2.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近代中国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二、中国农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农民——中国革命的主力军,2.南方太平天国农民革命,3.北方义和团运动,4.农民斗争失败的经验教训),三、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2.戊戌改良运动,3.辛亥革命运动,4.资产阶级的继续奋斗,5.资产阶级斗争失败的经验教训)。[1]不难看出,作者据事件性质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重组,如设置农民起义专题,戊戌维新与辛亥革命也被视为资产阶级的政治活动而置于同一专题之下,但教材中洋务运动部分却不见了踪影,颇有缺憾。自此以后,《纲要》上编专题设计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倾向。
其一,基本沿袭教材的结构。徐奉臻《基础课专题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尝试》一文将上编设为三个专题,即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主要内容为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 —20世纪初期的第一次历史巨变,与教材结构基本相同。作者在文章中还强调,为了避免《纲要》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的重复,本着“不越位”和“不错位”的原则,应以近代为主,以现代为辅,也很有道理。[2]李昌国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的思考》一文中将上编设为五个专题:1、回忆与反思——中国历史纵横谈,2、苦难的历程——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3、列强的暴行——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危害,4、睡狮的觉醒——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5、帝制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功绩。[3]除“回忆与反思——中国历史纵横谈”外,其他基本按照教材结构提炼划分,而且第二和第三专题似有所重合。当然,作者以“中国历史纵横谈”作为全书开篇,“使学生从宏观上对中国近代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理解‘两个了解’、‘三个选择’的重要性”,[3]颇有新意。
其二,专题设置过大。张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型教学之管见》共设六大专题,其中上编有二,即鸦片战争及其前后(包括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各阶级对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作者指出,每个专题一般安排2~4课时,其余课时可以围绕各专题安排一些主题讨论。[4]通过讨论确实可以加深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但要在短短几个课时内讲清近代八十年历史,并有所深入,难度可谓不小。阎治才《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内容体系的思考》一文亦将上编设为两大专题:1、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反侵略反压迫斗争和对国家出路的探索。[5]与张翠的划分有点不同,阎治才突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反压迫斗争,并置于专题二。专题设置过大,不仅难以重点突出,而且无法深入讲述关键问题,背离了专题设置的初衷。
其三,专题设置比较琐碎。与专题设置过大相反,另外一种倾向就是趋于琐碎。张向红《宁夏师范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模式初探》共设置23个专题,其中上编有7个:1、香港与三个不平等条约、赫德与中国海关,2、林则徐与禁烟运动,3、洪秀全与太平天国的兴衰,4、奕忻、李鸿章、曾国藩与洋务运动,5、康有为、梁启超与戊戌变法,6、孙中山与辛亥革命,7、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统治。[6]通过著名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为线索设置专题,有助于讲解具体的历史过程,学生也可能颇有兴趣,但整体的历史趋向和历史脉络却不容易让学生掌握。而且先讲不平等条约、赫德把持海关,后讲林则徐禁烟,逻辑上也有点问题。另外,教材中列强侵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这部分内容并未在专题设置中有所体现。
其四,以重大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为线索设置有限的专题。沈学玕《民办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模式的思考》一文以光绪、曾国藩、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著名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为线索,将《纲要》上编设置为四个专题:1、光绪与晚清政局,2、曾国藩与洋务运动,3、袁世凯与北洋军阀,4、孙中山与辛亥革命。[7]这些专题部分与张向红《宁夏师范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模式初探》一文颇为相似,其中,“光绪与晚清政局”以光绪为线索,使学生从晚清动荡的政局中了解中国近代急剧衰落的原因及近代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苦难历程,颇值得注意。但有的标题概括性不强,如“曾国藩与洋务运动”讲述了戊戌变法,还有,将“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置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之前,逻辑上有点问题。另外,教材中“太平天国”等内容并未囊括于上述专题中。
另外,冯秀芹《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模式》一文对王同起的专题进行了补充,在“近代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源”、“大变局中的农民革命与农民的出路”之后,及“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之前,增加“地主阶级的自救”专题,讲述洋务运动与新末新政。[8]
(二)
在学习、总结教学同行专题设置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纲要》专题教学应在讲述关键性历史节点的基础上,由点到线,帮助学生梳理出历史发展脉络,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因此,专题应大小合适,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比如两个课时)讲述完毕。同时,各个专题之间又要具有内在联系,能够由点串成线,形成一个整体。中国自1840年以来一百余年的近现代史,就是中华民族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自救、自省、自强的历史,这在《纲要》教材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另外,目前高校思政课中,还有一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了避免重复,《纲要》在课时安排上可适当向近代史部分倾斜。故而按照以上的理念与线索,笔者拟将《纲要》设置为十三个专题,共讲授十五次课(三十课时),剩下一次课(两课时)安排课内或课外实践。十三个专题中,上编、中编各五个,下编三个,上编五个专题计七次课(有两个专题分上、下部分,各安排两次课),下面略作论述。
一、文明的冲突——中国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1840年前后的世界,一边是大清朝闭关锁国,在君主专制统治下,整个社会固步自封,裹足不前,盲目乐观;一边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纷纷发展资本主义,进行工业革命,开始进入工业时代。因此,这一专题可以对这两种不同文明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一番简单介绍,让学生对两种不同文明有一个整体了解。但不能到此为止,而应该找一个切入点,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获得更为深入的认识,比如说对比清朝的天下观与西方的国家观。在近代国家观被接受以前,中国人一直拘泥于中国中心论,从《尚书》“五服”等说到清朝天朝上国观,绵延已久。在讲授过程中,可以明朝利玛窦绘制天下全图风波与英使马戛尔尼访华为中心展开,并由此引出下一专题。
二、鸦片与樱花——列强侵略的日益加剧。这里鸦片指的是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樱花代表日本,指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在中国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历程中,有两场战争很重要,一为鸦片战争,标志着侵略的开始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一为甲午战争,是侵略加剧的转折点。作为同属东亚国家的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并通过发动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此后,列强的侵略更是肆无忌惮。因此,在讲述列强侵略历程时,可以这两场战争为主,其他侵略战争与侵略行为为辅。另外,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崛起,也为日后讲述戊戌维新埋下伏笔。在列强的大肆侵略下,清政府节节退让,广大人民成了直接受害者,因此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引出下一专题。
三、自发的救国——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面对列强的侵略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广大人民掀起了自发的反抗救国运动,主要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起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长沙抢米风潮等。这里应以太平天国起义与义和团运动为主,讲述过程中也要着重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由于列强入侵加上人民反抗风起云涌,清政府内忧外患,为求国家的前途与统治的沿续,统治阶级开展了自上而上的自强与改革运动,故可引出下一专题。
四、自强与改革——清政府自上而下的改良活动(上、下)。在重重危机面前,清政府也被迫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依次是林则徐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清末新政。这些改革是随着危机加重而逐步深入,从经济技术层面发展到政治制度层面的,改革的被动性非常明晰,让学生能够加深对清政府自强改革性质的认识。由于这一专题内容较多,故分上、下两部分:“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归前者,属经济技术层面的改革;戊戌维新、清末新政归后者,属政治制度层面的改革。在讲述清末新政时,可突出清政府改革过程中的腐败及改革的失败,引出下一专题。
五、夭折的革命——辛亥革命、孙中山与袁世凯(上、下)。主要内容有革命派的活动、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辩论、辛亥革命与民国建立、北洋军阀与辛亥革命失败。由于内容较多,这一专题也分上、下两部分,即上为革命成功,下为革命失败。这里也可以革命失败为契机,引出中编各专题,在此不多赘述。
从以上五个专题的设置来看,各专题既相对独立,又在危机与自救自强这一线索下环环相扣,形成历史发展的清晰脉络。
(三)
在上编专题设置及讲授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值得强调一下。首先,专题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在重点讲述内容之外,可适当提供一些相关线索,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由于课时有限,专题教学只能重点讲述关键内容,其他则一切从简。为弥补这一缺憾,提供一些相关线索,比如书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以“自强与改革”这一专题为例,洋务运动是重点之一,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改革思想,以及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改革经历,则主要通过提供他们的传记与著作,让学生自学。
再次,专题教学中可结合学生的专业情况对专题内容略作调整。不同专业的学生知识体系、兴趣爱好不同,如果在专题教学时根据学生专业情况适时作出调整,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如讲授洋务运动时,可针对工科学生补充洋务派开办工矿企业的情况,讲授清末新政时,可针对行政管理专业补充当时制度改革方面的一些材料,等等。
最后,专题教学不能以讲授为唯一的教学手段。专题教学中,除讲授外,可适当使用一些与专题主旨相关而又短小的视频材料,也可结合乡土材料,这样不仅能够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讲授中也可穿插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或讨论,从而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1]王同起.对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讲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
[2]徐奉臻.基础课专题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尝试[J].教育探索,2009,(5).
[3]李昌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09,(17).
[4]张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型教学之管见[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5).
[5]阎治才.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内容体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6]张向红.宁夏师范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模式初探[J].文教资料,2009,(11)(上).
[7]沈学玕.民办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模式的思考[J].黑河学刊,2010,(11).
[8]冯秀芹.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模式[J].科技信息,2010,(5).
G642.4
A
1006-5342(2011)05-0103-03
2011-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