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洁,张春河
(河北联合大学,河北唐山 063009)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王 洁,张春河
(河北联合大学,河北唐山 063009)
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在新一轮全球化的背景下,创意性的技术和创意性的内容将会促成信息经济向创意经济的转向。在我国,把发展创意产业和发展制造业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发展创意产业提高制造业的文化含量,是发展创意产业的核心所在。加强对创意产业创意人才的培养,对于发展创意产业、提升文化企业竞争力、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如何培养创意人才提出了对策建议。
创意产业是 21世纪的朝阳产业,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创造财富并且提供广泛就业的一种新的产业形态。从产业特征看创意产业的范围都属文化范畴,因此创意产业常被更直接地冠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名称。创意产业的核心在于创意,而创意人才又是产生创意的核心力量。创意人才是知识工作者,他们知识丰富、勇于创新,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重要的产业要素和产业资源,也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加强对创意产业中的创意人才的培养,使其不断充实创意才能,对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文化企业竞争力、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 2000年党中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来,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各省市也都将文化产业列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环境等各方面的支持。作为知识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对于专业人才的依赖性更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说,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支撑环节,没有高素质的专业性文化产业人才,再多的优惠政策也难以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真正的文化资本。从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无不得力于各国文化产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美国文化产业的高度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相关人才数量众多。根据佛罗里达的计算,美国创意阶层人数为 3 830万人左右,约占美国劳力总量的 30%,这一比例相比 20世纪初期增长了 10%。在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全美有 30所大学开办了艺术管理专业,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等高质量的文化产业人才。巨大的人才优势,使得缺少悠久历史和文化资源的美国能够整合各种文化资源,从虚拟故事、虚拟人物和其他民族的历史故事中取材,通过美国文化企业的创新、市场运作和商业包装,使其获得了新的生命,从而成为风靡全球的文化产品。日本动漫产业的发达,与其大量的动漫人才有关。截至 2003年,日本具有漫画、插图、动画的院系、专业的大学和短期大学达到 19所;属于漫画、插图、动画的专科学校达到 85所。“韩流”的迅速崛起,也得益于其文化产业人才的大量培养。2000年到 2005年,韩国共投入 2 000多亿韩元,大力培养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重点抓住电影、卡通、游戏、广播、影像等产业高级人才的培养。韩国文化振兴院还建立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库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委员会”,负责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协调等,设立“教育机构认证委员会”,对文化产业教育机构实行认证制,对优秀者给予奖励和提供资金支持。韩国还通过设立相关高等院校和专业、加强职业培训等方式,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方面的作用。近年来,韩国先后建立了汉城游戏学院、全州文化产业大学、清江文化产业大学、大邱文化开发中心、网络信息学院、传统文化学校等。另外还在一些大学开设了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共 80余种。此外,韩国政府还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由国家提供补贴,选派人员出国研修,培养具有世界水准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在谈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时。龙永图先生曾指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国外生活、工作背景,取得过成功经验的,比较熟悉国外的制作方式、营销渠道、发行放映的人才”。目前,相关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中国传媒、出版、印刷、包装类的职位空缺平均每月是 5 344个。2005年 5月以来,这些职位的需求已经上涨到 6 896个。教育和培训行业与娱乐、体育、休闲行业,2004年平均每月的职位空缺数量分别是 2 888个和1 896个,而 2007年 5月,这两个行业的职位需求分别是5 288个和 2 076个,增幅分别是 83%和 10%。大批量文化产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我国未来文化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前提。目前,国内多家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管理、国际文化贸易等相关专业,加大文化产业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后备人才。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国内尤其是我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环节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相关问题,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就很难适合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众所周知,河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孕育了人类早期的泥河湾文化,挑战了远古人类从非洲奥杜维峡谷单一起源的学说,燕赵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形成了多样化的文化特色。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发展规模日益增大。在建设以实力、活力、竞争力为主要标志的沿海强省中,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的主导产业,正在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各方面的发展合力正在形成。虽然人力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人力资源强大并不等于人才资源强大。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中,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其对人才的要求,而文化产业对人才的要求则更高。因为文化产业的生产要素是以文化为重要内涵的,所以更要求其人才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在目前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热潮中,一个“瓶颈”问题已日益凸显,成为影响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性因素之一,那就是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人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匮乏。具体而言,一是数量少,既懂文化艺术又懂经营管理,抑或擅长项目策划、文化经纪、市场营销、资本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少,尤其是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二是专业化程度低,部分经营管理人员不熟悉相关政策、法规,不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动态,不擅长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三是结构不合理,包括从业人员的行业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已意识到这一点,文化部于 2004年 4月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05年 4月文化部部长助理丁伟在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揭幕仪式上大声疾呼:文化产业人才的匮乏已经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的科研与教学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进器和人才培养的最佳孵化器。一是要培养从事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人才,二是要培养具有文化创造力的创意性人才,三是要培养能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精通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人才。
就目前本省的文化产业的高等教育来讲,其学科的建设和增设是在不同类型的院校中。由于这些院校对文化产业的学科性质、学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理解,加之各自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学科基础和学科资源,自然形成了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和教学体系的多样化态势。这种多样化态势一方面体现了文化产业学科的人才培养和需求的多元化特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学科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的不成熟和不完善的状况。我省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变动性较大
文化产业是一个跨学科特征比较明显的新兴学科,很多高校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方案时普遍意识到这一点,都力求在课程中体现文化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各个文化产业相关的学科领域。但在如何处理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比例方面,目前尚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很多学校的文化产业课程设置比较混杂,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2 难以恰当协调处理“文化”性课程与“产业”性课程之间关系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亟需两大类人才:既通晓创意产业内容又擅长经营管理的管理者,灵感迸发、创意迭现的创作者。”真正适应市场需要的文化产业人才,既要有灵感和创意,还要擅长经营管理,能够将各种灵感、创意及其物化产品成功地推向市场。因此,合格的文化产业人才应该是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既懂艺术又懂经济和经营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在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中,也必须恰当处理学生艺术修养、创意能力等“文化”素质培养与市场营销、产业运作的“产业”运作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在如何恰当处理“文化”性课程与“市场”性课程的对立统一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3 课程设置难以体现“通”与“专”的恰当衔接。文化产业是一个集合概念,它包括影视、出版、动漫、网游、新媒体等具体的产业门类。文化产业的概念着眼于这些产业门类与非文化产业门类之间的差异性,着眼于这些产业门类作为“文化”的共性,而难以体现具体产业门类之间的差异性。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果完全着眼于其集合性特征,则有可能导致人才培养难以面向具体的行业门类,或者,其培养的人才在影视、动漫、会展等专业学生的竞争中处于各门类都泛泛而谈、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尴尬境地。
文化创意产业是智慧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创意人才。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创造者、策划者、设计者。从这些创意人才出发的理念。适应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引导创意人才的自主创业。现在,在上海等地,一些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都是国内的一流人才。河北缺乏大批这样的人才,所以培养人才的任务就显得非常紧迫。急需培养一批懂市场、懂经营、懂经济、懂文化、懂创意的人才,让他们为河北文化产业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但究竟怎样才能培养文化产业的振兴人才,还得多元化,还得实行多条腿走路。一些传统文化仍然需要口口相传,需要言传身教的,就要加强对传承者的保护,制度特殊的保护政策,鼓励更多的年青人接过接力棒。更多的人才则需要学校的系统教育。以期培养一大批从事文化产业的基础性技术人才。同时要对现有技术人才的再职教育与培养。尤其是那些领军人物,要确保他们的深造和继续修练,不要让他们透支,不要让他们在长期的忙碌中透支自己的身体透支自己的才华。
1 以就业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首要任务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对所培养人才基本规格的原则规定。合理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组织和管理教育活动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办学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差异性。每一所大学的专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有自身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针对性。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立足实际,具有面向市场的开放意识,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文化艺术发展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加强研究毕业生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使专业定位、招生规模等都能按市场规律变化。
2 制定良好的人才集聚政策
人才集聚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人才并不是孤立的,要与其它创意人才一起沟通交流和合作。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2010—2015年)中指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制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规划。加大文化人才引进和开发力度,有计划地引进国内外的高层次文化人才,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健全技术、管理、品牌等参与收益分配的具体办法。在文化企业积极试行企业家年薪制,允许文化企业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以成果入股等形式参与收益分配。设立奖励制度,表彰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产业工作者。从全球视角来看,人才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起决定性作用。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人才的聚集存在“乘数效应”和“规模效应”,优秀人才在城市的聚集,可以吸引更多人才,城市最终将会因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而获得人力资源的规模效应。因此,要提升城市竞争力,如何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是河北必须关注的问题。对于河北来说,制定有效的政策或改善城市生存环境,是吸引人才和提升竞争力的有力手段,通过加大投入,加快培养人才来满足需要。具体而言,一是要优化机制,建立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成长、使用、流动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人才推动产业的发展,二是要政策激励,以优厚的政策待遇吸引高端人才,使顶尖人才多出优秀成果,,成为河北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军人物。设立文化创意奖,对省内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3 大力开展创意人才职业培训
对已经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是培养创意人才的一条捷径。现阶段,由于我省高等院校受到专业与学科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大批合格的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但如果能利用现有的智力资源,依托各类艺术院团、群众文化艺术馆从事培训,或依托相关的企业联手开展职业培训就可为创意产业拥有专门化人才创造条件。各类培训机构要制定创意人才能力开发计划,针对创意人才的核心素质要求开发课程和开展培训,通过职业培训改善创意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不断提升创意人才的创造力。
4 积极发掘,吸引创意人才
创意人才的发掘不可能像传统产业那样,通过招聘的方式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人才,而是需要时间、精力与财力的投入,采取更有针对性,甚至是非常规的手段。例如借助电视台举办各种活动发现、选拔人才,中央电视台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主持人大赛、服装设计师大赛、梦想中国、创意盛典等,地方电视台的各种动漫设计制作大赛、广告创意大赛、网络设计大赛等,不仅使得一批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而且打造了创意人才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不断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艺术产品的激情和活力。与此同时,应创造宽松宽容的文化氛围,努力完善城市总体形象,形成更具人文气息的城市风格,全方位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包括优质的交通、住房、教育、医疗等生活条件以及与知识版权相关的新闻出版等方面的配套工作,积极主动地吸引国际创意人才来我省发展,构建我省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舞台。
5 科学设置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
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里可开设综合性的文化创意产业 (或文化管理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专门培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营销策划的高层次人才。这种专业设置所培养的人才应是符合“宽口径、厚基础”要求的,可以适应文化产业各个领域或子行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需要。另外,由于文化产业是多行业和宽领域的行业,包括图书出版业、报刊业、广播音像业、影视业、演出业、会展业、网络游戏业、动漫画业、体育、文化旅游业等诸多子行业和领域,而各个子行业和领域之间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有各自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所以,可考虑在文化产业专业下面开设有关专业方向,以深化某一子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在开设专业方向时,应突出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子行业方向的设置,如影视业、传媒业、会展业、网络游戏业、动漫画业等。也可考虑在原有院系和专业里增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和方向,在强化原有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增设经济管理类和科学技术类 (特别是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课程,培养既懂文化艺术创作又懂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如在中文系或艺术系里增设文学管理或艺术管理专业,在体育系里增设体育管理专业,,在计算机系里增设网络游戏管理专业,在广播影视表演系增设广播影视管理专业或传媒管理专业,等等。在研究生教育层次,可开设专门的文化产业硕士点或博士点,也可在原有研究生专业中开设文化产业方向,如在产业经济学、企业管理、现代传播学、文学艺术、广播影视、历史文化等专业中开设文化产业方向。为加强高层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可考虑借鉴MBA教育模式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招收和培养文化产业MBA。
[1] 张晓明,胡惠林等 2009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M]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 张友臣关于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忧思[J]1东岳论丛,2006(2)
[3] 熊澄宇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问题[C].北京:首届中国创意产业国际论坛,2005.
[4] 文静人才匮乏制约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崛起[N].中国青年报,20052062221.
[5] 丁俊杰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观察与思考[N]1大市场·广告导报,2006,(12).
[6] 向勇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
Tra in ingM ode of Cu ltura lC rea tive Industr ies in HebeiProv ince
WANG Jie,ZHANG chun2he
(College of Econom ics andM anagem ent,HebeiUnited University,Tangshan Hebei063009,China)
cu 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creative talent;personnel trainingmode
Cu ltu 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he global consum er society developed in the contextof an em erging industry,is considered as the“21stCentury era of globaleconom ic integration,a sunrise industry.”In the context of a newround of globalization,innovative technologies and creative contentw ill contribute to the inform ation econ2 om y shifted to the creative econom y.In China,the developm entof creative industriesand developm entofm anufac2 turing industries closely linked to the developm en tof creative industries,enhance the cu lture conten t inm anufactu r2 ing industry through develop ing creative industries.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creative industries,creative tal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 entof creative industries,enhance the com petitiveness of cu ltural en terp rises aswellasp romote cultural developm ent,the article p roposes som e suggestionson how to develop creative talents.
F127
A
167322804(2011)032004020004
201021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