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制是生态市建设的重要保障

2011-08-15 00:50赵冰冰
关键词:环境保护污染环境

赵冰冰

近年来我国在不断加大环保投入的同时,还采取了更有效的措施实施环境综合整治,使环境保护事业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生态环境日益成为人们衡量一座城市经济社会是否协调发展的标尺。为了将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进行重新整合和配置,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谋求有力的环境支撑,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吸引更多的外商来投资兴业,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发展优势,开展生态市建设尤为重要。

一 开展生态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市环境状况堪忧。

从当前看,由于结构性污染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历史欠账大,环境监管能力还不健全等原因,使城市环境状况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水平较低。许多城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不到国家级的标准,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有近30%的天数超过二级标准。

(2)由于矿山开采、畜禽养殖等造成的污染以及第三产业产生的烟尘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等正在成为影响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3)环境污染制约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经济是高速增长了,但是要恢复由于经济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往往需要付出更多成本。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日益显现,大气中二氧化硫、细颗粒物,食品中的有机磷农药、硝酸盐等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人身安全。

2.环境执法不到位。

我国目前已制定了40余部环保法律法规,但是在基层环境管理,特别是环保执法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使环境执法难以到位,主要表现在:

(1)基层环境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在执法过程中存在“幅度掌握不准、执行不能到位、人情难以推却”的问题,严重削弱了环境法的权威性。

(2)基层环保执法能力不足,特别是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不足,车辆、监测仪器设备等满足不了要求。

(3)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一些地方人民政府盲目引进一些污染重、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对环保部门执行“环评”“三同时”制度设置障碍,使新污染源不断产生。

二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的措施

为了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环境法制建设,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1.加强地方环境立法。

地方环境立法既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又是贯彻和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及地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的保证措施。首先,要在地方立法中运用科学的观点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及防治环境污染和各类灾害等大环境遭受破坏;其次,要强化污染责任制,加强污染者的法律责任感,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在现今的市场经济体系下,市场主体具有一定的趋利性,存在只看到眼前短暂的经济利益,不去治理和防治污染的现象。因此,加强地方环境立法和强化污染者的责任已经是刻不容缓。第三,要坚持现实性和超前性相结合的原则。地方立法要以本地的事实为依据,以坚持国家立法的原则性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理念,来改进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我国的环境保护强调的是以行政执法为主导,适用于污染后的执行,而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保护还应以预防为主。地方政府应在利益与环境保护方面对其进行制约。

2.加大执法与司法力度。

我国行政主管部门具有很强的隶属关系,部门间的相互影响,制约着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和开展,使得条块分割,不能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而造成体制上的不协调。另外,我国行政部门的种种制约方式使环境保护部门的环境司法地位与功能受到了制约,司法的作用没有得到更合理的利用。

因此,要想实现环境法治的权威性,就必须使污染防治向刑事处罚方面发展,要将现行的大量的行政处罚上升到具有刑事责任性质的处罚上来,必要时司法机关应积极参与。此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还要逐步扩大到民事保护方面,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得以提高;建立起以检察机关为主体的公益诉讼制度,以检察机关代表环境公害的受害者提起诉讼。同时还要更有效的加大环境法律监督力度,加强人大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各党派、社会团体组织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舆论监督。人大、政协委员可以通过视察、提案等方式参与环境法制建设工作,促进环境执法的规范化。公众参与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对环境立法、环境行政决策和环境执法的参与。要实现公众参与就必须实行环境信息的公开化,加快推行环境决策的民主化,和建立相应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一是要建立环境新闻发布制度,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二是要建立环境保护的公示、听证制度,以保证公众的参与权;三是充分发挥环境信访体系的作用,确保公众参与监督渠道的畅通,和维护公众的监督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被感知,也容易使人们产生敏感、强烈的认知心理反映,在交际过程会让人听了产生不快。2.相对来说,委婉语的家族相似性较低,被视为边缘成员,其边缘属性更容易与相临的其它范畴交叉。委婉语引起人们的认知反映相对比较模糊,没有禁忌语那么容易被感知,使用委婉语就可以拉开大脑经验范畴与自然范畴之间的距离,达到消除禁忌语与禁忌事物之间等同的效果,不容易使人产生不快。3.原型会因不同的社团、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时代而产生差异。由于受到基于各自特定文化、价值观的认知模式的影响,禁忌语也会随使用群体、历史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1]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寅.解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七论语言的体验性:详解基于体验的认知过程[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

[4]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6.

[5]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Lakoff,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123 -125.

[7]陆杨.语言禁忌现象的认知心理探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1).

[8]王永忠.范畴理论和委婉语的认知理据[J].外国语言文学,2003(2).

[9]邹静兰.委婉语的语义认知范畴研究[J].读与写杂志,2009(11).

[10]章宜华.原型释义问题探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2):84-86.

[11]王威.从nigger一词看近年来现代英语禁忌语的变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污染环境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环境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