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艳智
(北京市崇文区职工大学,北京 100061)
论基于非良构问题解决的成教学生职业创新能力培养
梁艳智
(北京市崇文区职工大学,北京 100061)
非良构问题解决是成人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教学策略,对成人学生职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意义。非良构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表征问题、解决问题和监控与评估过程。本文从非良构问题解决的主要教学过程出发,结合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探讨了非良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成人职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只有以学生为本位,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心理现实需求,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构建支持问题解决的知识库平台,实施有效问题解决监控与评估,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最大化地实现非良构问题解决教学目标。
非良构问题;问题解决;成人教学;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科技的日新月异与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调整,职业创新能力的加强与培养不仅成为企业对员工的需求,也成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普遍认可的一种人才培养取向。认知心理学认为创造始于问题的提出,着力于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终于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提出并不必然导致创造的产生。依据问题的性质,认知心理学把问题分为良构问题与非良构问题两类。良构问题是指问题目的及解决方法都已明确的问题,其解决方法主要为演绎推理,即利用问题所赋予的条件和已知法则,逻辑地演绎出必然为真的结论[1]。解决良构问题的意义不在于创新,而在于人类知识的延续。与良构问题相反,非良构问题是指问题目的及解决方法都不明确的问题。非良构问题解决更强调发散型思维的作用,其解决过程就是建立或发现规则的过程。而只有在建立或发现新规则以促使问题解决时,才能表现出人的创造力[1]。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如何根据社会职业人才需求,运用非良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加强学生职业创新能力培养,是目前成人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现实生活中人们面临的问题大多是非良构问题。从本质上看,非良构问题具有结构不确定性和答案多元性的特点。解决非良构问题所需的概念、规则和原理是不确定和不协调的,其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也是多样的。在非良构问题解决过程中,目标数量很难清晰界定,有利于解决者的信息是不完整、不正确和模糊的[2]。依据美国教育学家辛诺特(Sinnott,J.D.)的研究成果,非良构问题的解决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表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基于前两个阶段的监控和评估。本文拟从这三个阶段出发,结合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探讨非良构问题解决与成人职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以期更好地发挥非良构问题解决教学优势,进一步提升成人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
表征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建构问题空间的过程,包括定义问题、搜寻与选择信息,形成正确的选择[2]。问题解决者在处于某一特定问题情境时,首先要确定问题的本质,考察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限制性条件,然后通过建构包含各种可能的问题空间,最终做出正确的选择。表征问题过程顺利与否取决于问题情境与认知主体需求的关联度以及问题情境目标状态与认知者的自我认知能力之间的差距。
(一)紧密联系认知主体需求,形成问题情境
一般而言,非良构问题有多种问题表征方式。在众多的问题空间中,解决者必须根据他自身的认知与情感的知识,包括情绪、价值观、信念等,来决定方案的有效程度[2]。认知主体的情绪、信念等非认知因素对问题目标与问题核心的选择、信息的选择、保证解决过程的顺利进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非良构问题情境能否激发认知主体对新知识的认知兴趣与探索愿望,使其积极地参与问题解决,关键是将非良构问题情境与认知主体的心理现实需求紧密相关。成人学生作为非良构问题解决的认知主体,在学习中更关注自身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教师在成人非良构问题情境设定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需求与职业需求,密切联系职业实践,结合职业实践中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在问题情境中包含足以引发学生探究愿望的新的、未知的真实反映实践的问题任务。
(二)合理设定问题任务,促使学生生成学习准备
在表征问题过程中,无论是从内部或从外部建构问题空间,解决者都必须寻找解决问题的恰当信息。成人学生教育背景与职业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认知水平上的明显差异。在问题情境设定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上的差异,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能力,将问题任务设定在学生学习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内,即学生目前已有的认知水平与潜在的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内[3],以确保大部分学生具备表征问题所需的基本认知能力。非良构问题目标、结构及解决手段都具有不确定性,为了有效解决问题,教师必须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与经验,使其生成学习准备,起到建立学习定向的作用[4]。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分析问题本质、理清问题的制约因素,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构建理解新知识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和经验框架,讲解新旧知识的相互关系,协助学习者转变已有经验,整合有效表征问题的相关信息,促使学生生成学习准备。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生成与选择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非良构问题具有结构不确定性及答案多元性的特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基于学习个体不同的认知能力及问题解决的经验与情感,学习者会生成多元性的符合个人心理认知模型的解决方案,在论证合理的情况下均为有效,因而,在非良构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多种问题表征和解决方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非良构问题解决过程中,要全面激发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关键是将非良构问题解决的必要因素与成人学生的认知特点相联系。具体来看,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发挥学生个体认知优势,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非良构问题解决方案具有不确定性及多元性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评判以达到共同理解,进而论证和推理出合理性解决方案。非良构问题解决中的交流与评判特质决定了其教学活动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出现,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学生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情境基本一致。合作学习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通过组内成员的互助合作与组间竞争,实现共同的目标学习任务。成人学生的教育背景与职业背景各不相同,在问题解决中运用合作学习可以很好地融合成人学生在认知理解、职业背景与经验等方面的明显个体差异,发挥学习者的个体认知优势与创新能力,通过不同职业经验、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共同探讨、质疑或批判,达到反思个人见解,形成合理化问题解决方案的目标。
(二)鼓励学生自主创新,适时介入与引导问题解决
非良构问题解决教学主要以学生为本位,注重学生自我解决问题能力与发散型思维发展。成人学生大多有丰富的职业经验,本身带着问题学习,有自我解决问题与探究问题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开发学生的自我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能力。以学生为本位并不意味着教师角色的缺失。非良构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习中容易偏离预定目标,超越预期的学习内容[5]。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认知知识及论证、计划、调节等能力,常常导致问题解决无法进行。因此,教师适时的介入与引导是必要的。教师的介入与引导可以防止学生偏离预定目标,协助学生整合已有的概念化知识,学会有组织地运用结构性知识解决非良构问题。教师在介入与引导时应注意契机,多采用建议性、启发性的方法,避免干扰学生的自主思维建构过程。
(三)丰富和整合教学资源,构建支持知识库平台
解决非良构问题的关键是协调多元化观点,因此,教学组织者在教学中要尽量收集附加证据、技术报告、音像资料、判例法、案例发展历史等材料,以便学习者使用[6]。非良构问题解决目标具有不确定性,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大量的相关信息以形成多元化解决方案,这就要求教师收集和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可供学生从不同方面构建知识的资源与案例。非良构问题解决依赖于具体的问题情境,而知识的内涵、适用性和相互关联性在特定情境下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除了提供丰富的可供学习者使用的教学资源,教师还应通过对比、类比等方式说明多元信息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把陈述性知识转变为有用的知识结构,为学习者的信息收集构建结构性的知识库。
监控与评估是非良构问题解决中必不可少的元认知活动。通过监控和评估问题解决过程,学习者不断反思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建构起来的知识,探索和检验备选的解决方案,相应地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有效的监控与评估是顺利实现非良构问题解决的必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非良构问题解决方案的多元性特点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针对成人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建立多元化的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监控与评估体系。具体来看,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建立多元化评估机制
非良构问题解决方案具有不确定性和多元性,在解决过程中,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学生自身对备选假设和解决方案不断进行交流与评判,以最终生成和选择合理性解决途径。因此,在非良构问题解决过程中,应将教师评估与学生评估相结合,建立包括教师评估、学生互评和学生自我评估的多元化评估机制。其中,学生的自我评估对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改进和提高有积极的意义。通过自我评估,学习者不断思考、反省并修正问题解决过程,逐渐形成选择和运用有效学习策略的意识,相应提升自身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师在非良构问题解决评估中,应注重学生自我评估能力的发展,鼓励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自我进步。在评估标准上,除了对问题解决结果评估外,更应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评估,注重分析学生的论证策略、计划策略、调节策略等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评估,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功和进步,改善自我观念和自我效能感,以成功的学习体验来促进其学习动机及学习自主性与创新性。
(二)内部监控与外部监控相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基本动力。非良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状态的变化进行自我监控,及时修正自己的观点,进行再分析再总结,直至获得符合自身心理认知模式的合理性问题解决方案。自我监控是学习者对解决问题的关键点逐步进行推理的过程,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意义。教学中,部分学生由于工学矛盾、自身惰性、情绪、信念等因素的影响,往往怠于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滥竽充数,呈现虚假成绩报告。因此,有效的外部监控是保证问题解决顺利完成的必要手段。为杜绝学生的低效学习行为,在教学中,教师应完善问题解决教学的外部监控形式,采取多样化的监控手段。在问题解决方案成果呈现中,可采用文本材料、演示、辩论等多种形式。为避免学生有名无实的现象,可要求学生提交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讨论稿、修改稿、个人成果等可证实学生个体思维发展的资料。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网上小组活动已成为成人问题解决教学中的重要形式。针对网上小组活动,教师可要求学生提交远程小组活动计划,根据计划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网上学习活动检查。
非良构问题解决教学对成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有积极的意义。非良构问题解决技能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非良构问题解决教学的成功实施需要教学设计者充分了解职业实践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结合专业特点与学习者的具体情况,灵活加以运用。教师作为非良构问题解决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与评判者,对非良构问题解决教学效果起着关键作用。在非良构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积极参与相关的职业实践,充分理解和掌握非良构问题解决教学原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非良构问题解决提升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
[1] 李铁强. 试论创造的本质[J]. 科学技术与辨证法,1997,5.
[2] [美]Namsoo Shin Hong. 杜娟,盛群力译. 解决良构问题与非良构问题研究综述[J]. 远程教育杂志,2008,6.
[3] 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陈晓新. 试论基于非良构问题解决的成人教学策略[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3.
[5] 冯锐,缪茜惠. 面向问题导向学习的 3C3R 问题设计模型述评[J]. 远程教育杂志,2010,1.
[6] 戴维•H•乔纳森. 解决良构问题与非良构问题的教学设计模式[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G72
A
1008-7427(2011)02-0018-02
2010-12-26
作者系北京市崇文区职工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