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生命哲学视角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2011-08-15 00:45:44胡永中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1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哲学生命

胡永中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哲学与社会研究所,上海 201620)

●教育教学研究

基于传统生命哲学视角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胡永中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哲学与社会研究所,上海 201620)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是防止和减少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重要措施。中国传统的生命哲学中蕴涵着开展生命观教育的大量宝贵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白生命的神圣性,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生死问题上树立正确的态度。借鉴传统生命哲学,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主要有五条途径:其一,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二,要渗入到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中;其三,要开设中国传统哲学的讲座和选修课;其四,在心理咨询中要重视传统生命哲学;其五,要利用好网络。

传统生命哲学;生命观教育;儒家;道家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据报道,200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宗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北京、上海各23宗。2009年上半年,北京就有14名大学生自杀身亡。[1]一个个鲜活的年轻生命嘎然而止,令人扼腕叹息。

防止和减少大学生的自杀行为,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行动。一方面,要努力减少导致大学生自杀的诱导源,尽快建立和完善危机干预机制,另一方面,要重视和预防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生命观教育。我们认为,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是防止和减少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极为重要的措施。

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当然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同时也要吸收古今中外的生命哲学中的积极因素。例如,在中国传统的生命哲学(特别是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两大主要流派的儒家和道家的生命哲学)中,就蕴涵着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观教育的大量宝贵资源。本文拟就如何借鉴中国传统生命哲学、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问题作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生命的神圣性,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对生死问题树立一个正确的态度。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生命哲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儒家哲学十分重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往往把人与天地相提并论,从而使人的生命具有了颇为强烈的神圣色彩。《周易》提出:“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2]“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立地之道曰柔与刚。”[3]认为人居于天、地之间,为“三才”之一,人和天、地构成宇宙万物的三大支柱,人可以“与天地参”。这一观点在后世有重要影响。汉代“儒宗”董仲舒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4]天、地、人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才能营造出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如果三者中缺少一个,世界将不成其为世界。所以,天、地、人均是万物的根本。董仲舒还对人身与天地进行附会比照:“物疢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独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5]人高出于万物之上,能与天地并列,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能在天地中找到对应物,人身如同天地的缩影。这种附会并不科学,但体现了古人对于人的地位的充分肯定。

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6]明确地肯定了人的价值。荀子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分疏和论证:“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7]人超越于水火、草木和禽兽,是宇宙间最高贵的事物,也是最复杂、最神奇的事物。对于这样一种“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儒家表示了充分的重视和珍爱。儒家强调孝,就把珍爱生命与孝敬父母联系起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8]身体乃父母所赐,应该小心保护,一丝一毫也不能随意损伤,这是对父母尽孝的基本要求。儒家珍爱生命,但也不是一切以生命为重,在有必要付出生命的时候,他们认为应该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9]认为“仁”的原则高于生命。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10]生命是可贵的,正义更加可贵;为了正义事业,可以牺牲生命。但是,对于个人在生活中的荣辱得失,儒家认为不必放在心上,更不值得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们往往将其归于“命”的范畴。儒家所讲的“命”,主要是指人力无法控制和改变的客观因素。孔子说:“道之将行也欤,命也;道之将废也欤,命也。”[11]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12]不懂得某些事情是人力所无法控制的,这样的人不配称作“君子”。孔子的学生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13]生死和富贵都不是人自己所能决定的(因此没必要过多地考虑它们)。北宋理学家张载说:“存,吾顺事;没,吾宁也。”[14]在世的时候顺其自然好好生活,死亡来临就视作休息。南宋朱熹认为:“人受天所赋许多道理,自然完具无欠阙,须尽得这道理无欠阙,到那死时,乃是生理已尽,安于死而无愧。”[15]主张人活着时要努力按天理做事,临死时就可以安心、无愧地离去了。这里强调的是“按天理做事”,重视的是动机,至于效果如何,并不看重。既使遇到挫折乃至失败,也不必耿耿于怀。按天理良心做事,是每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得到的,只要他(她)愿意去做。所以,儒家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而且应该圆满地、快乐地度过一生。这样,儒家就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了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甚至认为活着本身就是幸福。

道家也许容易给某些人一种轻视生命的印象。《老子》第十三章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在这里,身体似乎成了祸患的根源。《庄子》说:“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16]把虚无当作头颅,把生存当作脊梁,把死亡当作屁股,认为生死存亡俱为一体,没有什么性质上的区别。《庄子》又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16]认为活着是一种劳累,死亡是一种休息。《庄子》甚至通过髑髅之口,表述了一种死亡比“南面王”还要快乐的思想:“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17]。有人据此认为,道家乐死恶生,不承认生命的价值。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老庄同样关注生命,强调个体生命的价值,他们之所以要提出死亡可能比活着还好的思想,主要是为了帮助人们战胜对于死亡的担忧和恐惧。所以,道家并不主张自杀,相反,他们认为对于生死应该顺其自然,而且将养生尽年当作人生重要的追求目标。

《老子》第五十九章:“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认为“重积德”以培育根本,才能延年益寿。《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主张过一种简单朴素、清心寡欲的生活。原因在于奢华、放纵的生活方式不仅无益,反而伤害自身:“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8]《老子河上公章句》主张“身国同治”,极力将个人的延年益寿与国家的长治久安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修好身,才能治好国。对于《老子》第十章的“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其注曰:“治身者爱气则身全,治国者爱民则国安。治身者呼吸精气,无令耳闻也;治国者布施惠德,无令下知也。”治身与治国,其道理是相通的。总计全书,“治身”、“治国”并提的有31次。这种“身国同治”的主张在《淮南子》等其他蕴涵道家思想的著作中也有所反映。如《淮南子》说:“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治国,太上养化,其次正法。”[19]它们都把“治身”与“治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而《庄子》对于生命的价值更加重视,它赞赏有道者不以天下大器易其生。《庄子》认为,生要安时,死要处顺,反对“危身弃生以殉物”[20]。如果为了功业劳心费力,损害身体,在《庄子》看来是得不偿失的,正好比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20]。《庄子》还提出“尊生”的主张,在养生的具体方法上提出“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20]的原则,富于辩证色彩。道家的另一重要典籍《文子》主张“全性保真,不亏其身”[21],“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终年”[22],也很重视生命的价值。《列子》甚至提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23]认为自己身上的一根毛发比整个天下还宝贵,这已经把“贵生”思想发展到了顶点。受道家影响而产生的道教,其主要教义就是通过修炼延年益寿,追求得道成仙、长生不死。得道成仙、长生不死只能是幻想,延年益寿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学习和借鉴道家道教的养生方法,以求健康长寿。这说明,道家道教的养生思想得到了世人的肯定,具有不可否认的价值。

中国传统的生命哲学不限于儒、道两家,而有关两家的以上论述足以说明,传统生命哲学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包含很多有价值的思想,在今天仍能给人启迪。如果我们能恰当地、充分地加以利用,它们可以在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借鉴传统生命哲学,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主要有如下几条途径:

第一,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类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理应成为加强生命观教育的重要途径。高等院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目的是要大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同时,增强其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其政治理论水平,使他们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确立正确的生命观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的内容。如果一个大学生没有确立正确的生命观,就不能说他(她)已经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专门的教师,有固定的教学场所和教学时间,可以很方便、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可惜目前很多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生命观教育重视不够,尤其是没有充分发掘中国传统生命哲学中的宝贵资源。有些教师对传统哲学没有真正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在他们看来,传统哲学基本上只是用来批判的对象:儒家的代表人物,从孔子、孟子到朱熹、王阳明,都是唯心主义哲学家,是应该否定的;道家的老子、庄子,更是没落势力的代表,是开历史倒车的。实际上,这是对古代哲学的误解(或曲解),是十分错误的。按照这种观念,传统生命哲学的宝贵价值就完全被忽略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传统哲学,努力发掘其中包含的现代价值。要注意研究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借鉴传统生命哲学,增加生命观教育的内容,要注意研究如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每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

第二,要渗入到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中。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均负有较大的责任。中国高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往往由刚毕业不久的研究生或本科生担任,与大学生有较多的共同语言。他们与大学生接触较多,对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比较了解,可以随时随地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所以,在借鉴传统生命哲学,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和班主任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这一份责任。一方面,要利用班集体活动时间对全体学生开展生命观教育,介绍传统生命哲学。另一方面,要善于发现部分大学生的生命观缺陷,通过个别谈话的形式,有重点地开展这方面的教育。现在的问题是,有些辅导员和班主任对于中国传统的生命哲学的了解不是很多,对其意义认识不足,难以利用这一资源来开展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这就要求辅导员和班主任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以便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第三,要开设中国传统哲学的讲座和选修课。传统生命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传统哲学是包含传统生命哲学在内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只有对整个中国传统哲学有了较深的了解,才能真正懂得传统生命哲学。所以,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应该争取开设中国传统哲学方面的讲座和选修课。这样,可以由更专业的老师,在更宽裕的时间里,较系统、深入地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哲学,阐述传统生命哲学的理论依据、发展演变及其在传统哲学中的地位。这将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借鉴传统生命哲学,从先哲的智慧中获取更多教益和启迪。在当代大学生中,缺乏信仰、目标的人不少,这是其生命观产生缺陷的重要原因。学习中国传统哲学,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人生和社会,树立信仰和目标,克服生命观的缺陷。

教育教学研究

第四,在心理咨询中要重视传统生命哲学。心理咨询是消除心理疾病的重要方式,通常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针对性强,效果较好。近年来,心理咨询在中国发展较快,各高校基本上都设立了“心理健康与教育中心”(通常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挥了一定作用。在参加心理咨询的大学生中,有些人对人生的基本问题产生了困惑,对生命的价值和神圣性缺乏认识,发展下去就可能走向自我毁灭。对于他们来说,通过心理咨询寻求帮助甚至成了继续生存下去的最后希望。对于这种深层次的心理问题,普通的心理学方法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必须上升到哲学层面进行生命观教育。中国传统的生命哲学具有民族特点,有内在的逻辑,有很强的说服力,能解决生命的终极关怀问题,是最容易被中国大学生接受的思想体系。如果在心理咨询中能充分利用传统生命哲学的资源,就能较好地解决许多棘手的心理问题。

第五,要利用好网络。当前,各高校都建立了校园网,网络生活已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借鉴传统生命哲学、开展生命观教育提供了新途径。网络作为教育教学手段,具有几个明显的优点:一是教师可以收集丰富的资料(例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经典文本及其注释)放到网上,便于学生的阅读、领会;二是摆脱时空限制,师生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候上网交流,也可以约好时间在线讨论;三是网络可以成为一个永不谢幕的课堂,长期发挥作用。相对于面对面的教学,网络教学可能缺乏直观性、生动性,但网络的间接性也有其好处。有些学生不擅长面谈,在网上则可以自如地表达自我。如果采用匿名的方式,学生还可以就一些不宜面谈的问题畅所欲言,展示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样,教师就可以准确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如果高校能在校园网上建立这样的平台(可以挂在团委、学生处、心理健康与教育中心的网页,或者内置于思想政治理论

胡永中 基于传统生命哲学视角的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课等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有专门的机构或老师负责管理,一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我们相信,通过上述途径,中国传统的生命哲学能够在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中发挥巨大作用,其现代价值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识。当然,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减少校园自杀事件,不能仅靠传统生命哲学,还必须结合其他各种思想教育和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对压力、挫折的承受力。与此同时,还必须从外在因素下功夫,要努力改善社会大环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消除心理危机的诱导源。

[1]舒泰峰.谁杀了北邮男博士[J].瞭望东方周刊,2010,(4).

[2]周易·系辞下.

[3]周易·说卦传.

[4]春秋繁露·立元神.

[5]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6]孝经·圣治章.

[7]荀子·王制.

[8]孝经·开宗明义章.

[9]论语·卫灵公.

[10]孟子·告子上.

[11]论语·宪问.

[12]论语·尧曰.

[13]论语·颜渊.

[14]正蒙·乾称.

[15]朱子语类卷三十九.

[16]庄子·大宗师.

[17]庄子·至乐.

[18]老子第十二章.

[19]淮南子·泰族训.

[20]庄子·让王.

[21]文子·精诚.

[22]文子·守静.

[23]列子·杨朱.

Traditional Life Philosophy and the Life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Hu Yongzhong

In recent years the suicide of college student has become a frequent event.The enhancement of lif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event and reduce suicide.The Chinese traditional life philosophy contains much precious resources of life education.By using the resources,it is possible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divinity,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life,and to establish a right manner.There are five major ways to use Chinese traditional life philosophy to enhance life education.

B222

A

1673-1573(2011)04-0094-04

2011-10-03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09YS366)

胡永中(1969-),男,湖南双峰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哲学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

责任编辑、校对:焦世玲

猜你喜欢
理论课哲学生命
菱的哲学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2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体育师友(2011年2期)2011-03-20 15:29:27
晾衣哲学
视野(2009年20期)2009-04-09 06: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