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媛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81)
幼儿教育的正确导向性分析
张媛媛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81)
当今社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观念已经扭曲成对孩子现实的沉重学习压力,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当下盛行的拔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是一个有力的抨击。较之身体健康、心理发育、习惯养成和快乐的生活状态,孩子的智力开发只能排在最后。爱孩子、懂得爱,才能和孩子一起成长,方能爱出一个好宝贝。
幼儿教育;接纳;自由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是在一个朋友的博客里看到的话,同样身为母亲,我们有着相同的想法。希望宝宝在充满爱的环境里,通过正确的引导,成长为一个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拥有自己的喜好,并且能够从中获得快乐,进而拥有健康美好的人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一个人刚出生时,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在他还没有独立自主的想法的时候,首先应该是身边的人帮他描绘生活。你希望他以后的人生是个什么样子,首先应该身体力行,其次才是正确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不经意间,我们已经成为宝宝所要模仿的对象。家庭教育中太多的问题、烦恼、困惑纠缠着当今的父母。笔者认为,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兼孩子效仿的榜样,父母起着全方位、立体化的示范作用,父母是孩子高尚精神的榜样,崇高人格的榜样,多种能力的榜样,健康生活方式的榜样。(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可连柯曾经讲过:“一个家长对自己的要求,一个家长对自己家庭的尊重,一个家长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就是对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这也说明,父母是孩子最直接、最具体的榜样。榜样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旗帜。
当某一天你发现宝宝做出了一种你认为不太好的行为时,先自省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不经意的时候充当了那个不好的“榜样”。孩子出生以后,首先接触的是父母及其家庭成员,其最初形成的行为习惯几乎都是从模仿家长而来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与其接触最早、最多、时间最长,因而是孩子学习的最直接、最具体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在孩子面前,家长从自身的思想品德到生活小节,都不再是小事。要教育孩子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家长自己就要努力成为这样的人。正如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所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现在的许多家长虽然知道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都懂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如何才能给孩子当好第一任教师,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有的家长会认为第一任教师就是督促孩子学好功课,孩子不懂的,讲给他听,不会做的,教给他做;孩子有缺点、错误,要批评他、教育他;孩子有优点、进步,要表扬他。这些固然是应该做的,但是并不仅仅限于此。因为单凭空口说教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有时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你让他去东,他偏去西,对父母的话产生反感。相反,那些天天晚上都拿出一定时间伏案读书、钻研业务的父母,孩子们大多会自觉地学父母的样子,去认真做功课。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牵着手送到我们身边来的。”虽然我是无神论者,但这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我们应该珍惜他,懂得如何好好地爱护他,这里爱护不只是单纯地对他好,满足他的要求,为他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应该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注重个人素质修养的培养,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亲相爱,相互体贴、相互关怀,让他体验爱。每个宝宝都是纯洁无瑕的,但为什么长大以后的个性会有所不同、千差万别?我们是否要先看看他身边的人,我们的性格、言行、心态、做事风格、思想等无一例外地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牵引着他。所以,正人先正己、罚人先服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孩子小时候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间。有一个公式:早期教育花1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1吨的气力,说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当孩子不经意做出“好行为”的时候,及时地用跷拇指、鼓掌甚至亲吻表示赞赏;做出“坏行为”时,则可以采取冷处理、不理睬的办法,让他自讨没趣。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对不经意出现的某种行为给予表扬、鼓励等正强化,就可以使这种行为反复出现,以致内化为习惯。相反,如果对某种不经意出现的行为予以否定、批评等负强化,就会使这些行为逐渐消除。
教养没有程序化的方案,不作茧自缚,不杞人忧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育儿应是一个轻松的旅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能盲目地去套用别人成功的例子,要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宝宝的。习惯很重要,而且习惯也是可以培养的。对于一岁左右的宝宝,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因为他们已经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对于大人的指示,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做出正确的回应,通俗点说就是他已经能听懂大人说的话了,他知道怎样做是对的和错的,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开始正确的引导了。例如,“不能吃,脏!”就不能说成“这能吃吗?多脏啊!”对于宝宝们来说,我们不能含糊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应该明确是“允许”还是“拒绝”。
培养好的阅读习惯也应该从现在开始。某一天,我突然发现不到一岁的女儿对姥爷给她买的小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赶紧把她抱到怀里给她讲每一页的内容,让我欣慰的是女儿也付出了足够的耐心听我给她讲完,而不是像以前听一会儿就爬到别处自己玩去。我不在她身边时,只要递给她一本画报,她就能专心地看半天。从此,我就开始每次在她睡前都揽着她给她讲故事,而且我发现小家伙还知道挑书呢,她喜欢的就会认真耐心地听完,不喜欢的还是和以前一样,但我还是会给她讲完,也是在帮她培养一种习惯。“耳读”是这个阶段宝宝最重要的一种阅读方式,别看她已经跑到一边自己玩,其实她的耳朵还在源源不断地接受着信息。在宝宝还不会用成句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意识的时候,“听”是非常重要的。要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孩子读书快乐第一,在快乐的基础上对孩子正确引导。
要想让孩子将一种好的行为形成习惯,必须要及时地巩固。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习得一种知识之后,如果不及时巩固,就很容易随着时间推移遗忘,知识如此,行为亦然。当然,相对于知识,行为一旦习得,遗忘的速度要慢得多,但对于以短时记忆为主的孩子来说,适当的巩固仍然是必要的。因此,孩子每次习得一个好行为,我们都应该注意让他们经常巩固,比如,前一天孩子刚刚学会丢垃圾,今天就要不断地拿垃圾让他帮着去丢,这样才能尽快地让他把丢垃圾这种行为内化为“个体无意识”的好习惯!
两岁的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凡事喜欢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尽管有时候这种意愿看起来是“不可理喻”的胡闹,一旦被拒绝,还是会烦躁不安,奋力反抗,大哭大闹难以平息。
案例:一天,爷爷突然按门铃,宝宝一听是爷爷来了,非要去给爷爷开门,可是此时门已经被爸爸打开了,小家伙就不干了,大哭大闹,直至把门关上重新让他打开。
这就是让很多家长望而生畏的执拗现象。处理执拗行为的三大原则:
第一,宽容。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能顺着孩子就顺着孩子,不必担心会把孩子惯坏,执拗期只是心理发育中的一个阶段,特殊的阶段应该得到特殊的对待。
第二,耐心。孩子执拗起来的确很考验成人的心理承受极限,特别是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能提醒自己,耐心多一点,再多一点,尽量减少对孩子的情感伤害。总会有办法解决的,实在没办法解决,就耐心地听孩子哭吧。
第三,信心。面对执拗得失去“理智”的孩子千万不要乱了阵脚,要坚信只要我们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就有可能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即使找不到,也不必自责,有信心的父母,找到办法的机会总比没有信心的父母多。
自然的生活、自然的世界才是最生动、形象、丰富的早教素材,是我们可以随时借助的教育资源,不把这一块利用起来,花再多的钱也是舍本逐末。
早教本身更多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它可能已经发生了。即使是我们所理解的狭义的、有意识的早教,也应该是日常生活的有机元素,在亲子互动中生成和延伸,只要孩子有接受的欲望,时时处处都可以进行。
以蔬菜、水果的常识教育为例。在教孩子认识蔬菜、水果等常识时,与其去买一些相关的图片,不如随手拿真实的蔬菜或水果给孩子观察,或者在带孩子去蔬果市场时及时引导孩子认识蔬果。之所以主张这样做,主要是因为:真实的蔬果,可以让孩子去摸、去闻、去看、去尝,通过触觉、嗅觉、味觉等多方面的接触,孩子获得的是眼前事物的完整认识,这是平面图片难以做到的。再者,图片上的同一种蔬果,形状、颜色都很有限,这对孩子认识蔬果的本质属性会形成一种障碍,而真实世界中的同一种蔬果,往往是形态各异甚至颜色不同的,孩子见的多了,便容易抽象出该蔬果的本质特征,从而达到更高水平的认知。
早期教育不是一个有着既定要求的工程,也不是一个需要很多预设的研究之旅,更不应该是一项劳心劳神的工作任务。事实上,古今中外,但凡成功的早教,大多不是“有心栽花”的结果,而是“无心插柳”的不期回报。这对我们这些当父母的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有着尽量渊博的知识,能够随时应付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并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一个身心都健康的自然人,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致志,时时不能放松。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父母应该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描绘一幅父母成长的心灵地图,让我们知道:做父母,可以很轻松,但不可以偷懒。
[1]林薇.换种方式做妈妈[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
[2]小巫.和孩子划清界限[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8.
[3]王理书.做情绪的小主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4]刘子仲.告诉孩子你能行[M].上海: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
[5]阿黛尔·法伯(Adele Faber),伊莱恩·玛兹丽施(Elaine Mazlish).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Listen So Kids Will Talk)[M].安燕玲,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Analysis of Correct Guidance in Children Education
ZHANG Yuanyuan
(Shijiazhua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Shijiazhuang,Hebei 050081,China)
In today’s society,the idea of not letting the children lose at the starting line has been twisted into the heavy burden of learning pressure in reality.Emphasis on developing children’s good habits is a forceful attack to the current popular practice of“helping the growing by gripping the seedlings”.Compared with the physical health,mental development,habits and happy living conditions,the children’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placed for the last.Only if you understand and love your children,can you accompany their growing up and make them good babies.
children education;accept;freedom
G612
A
1008-469X(2011)03-0106-03
2011-01-25
张媛媛(1982-),女,河北石家庄人,助教,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早期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