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玲玲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71)
高职高专通识课程教学模式新探
魏玲玲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71)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自我发展潜力的职业人。高职高专实施行之有效的通识教育,必须遵循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革新陈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润物无声的熏陶式模式、随心所欲的开放式模式、循序渐进的升华式模式、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模式、生动活泼的艺术化模式,必将有助于全面提升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高职教育;通识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近年来伴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推进,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职高专实施行之有效的通识教育,必须革新陈旧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合高职教育规律、符合通识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改变落后的教学理念,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意义在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构建一个全课程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通识教育培养体系,进而提高通识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实现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自我发展潜力的职业人的高职通识教育目标。
高职教育的特征,一是以就业为导向,二是以职业为本位。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强调技术技能的训练,重视就业能力的提高,是无可非议的。但在教学实践中,过分强调“客观”需要忽视人的全面发展,推崇职业能力培养轻视人文素质养成,必然导致高职教育终极目标的偏离和错位。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大力加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如果高职专业教育重在培养“职业人”,强调“制器”,那么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社会人”,在于“育人”。职业教育的特点是知识性、技术性、实用性、时尚性的,而通识教育的特征则是精神性、智慧性、潜隐性、久远性的。实施通识教育,在于人文知识的积累,文化品位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养成,因而,它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日积月累的;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旷日持久的;不是急功近利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为此,通识教育不能靠“灌输”,而要靠“熏陶”。必须构建一个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网上和网下相结合,包括课堂学习、环境熏陶、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等途径的全方位的立体教育模式,全员负责,全面负责,全程负责,促进高职学生的知行合一,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高职教育的文化品位。
《大学》首章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种“修身立德”的教育思想和通识教育是一脉相通的。高职院校作为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的一支生力军,以培养“通识型的技术人才”为使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式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的整体提升。在教育实施过程中,通识教育应贯穿于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全身心。通识教育应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感染熏陶,在点点滴滴中得到滋养升华。
通识教育应该既有宽度也有深度。“通识教育”中的“通”并不是“通才”的“通”,而是融通、贯通、通达的“通”;“识”并非单纯的“知识”的“识”,而是学识、见识、才识的“识”。通识教育的思想内涵是丰富的,课程内容是广泛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只有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实施开放式教学策略,才有助于通识教育的贯彻和落实。高职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联系通识课程的开设,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开展自主化的学习活动,广泛涉猎科学、技术、文学、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历史、艺术、心理、财经、管理等领域的知识,从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
开放式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开放的核心是提供给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学习主体的参与广度与深度,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对教师教学而言,首先,教学目标是开放的。通识课程的目标不仅包括传授知识的基础目标,还包括拓展延伸的弹性目标,更包括综合素质的发展目标。其次,教学过程是开放的。突破课本的局限,超越课堂的空间,打破课时的限制,通识教学呈现辐射性、延展性、扩张性的特点。再次,教学评价是开放的。评价的内容是多样的、全面的、灵活的、鲜活的,而不是单一的、狭隘的、呆板的、僵化的。最后,教学手段是开放的。或指引,或诱导,或点拨,或激发,或鼓励。
对学生学习而言,首先,学习的形式是开放的。课堂教学、网络学习、小组活动、社会实践、调查研究、专题研讨都可能成为通识课程学习形式。其次,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录音、录像、CAI课件、网络资源、电子教案、VCD光盘等学习媒体,获取更多的知识。再次,学习的时空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积极地探索,主动地发现,获取信息,建构知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教学资源的限制,真正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使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创造性、高效化、个性化地学习。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最高理想和至高境界。学习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消化、反思、提升的过程。素质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人格的完善非一蹴而就之事,品性的修炼非一步登天之举,潜能的聚集非轻而易举之得,修为的养成非一闻千悟之能。特别是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知识面较窄,接受能力偏低,通识教育遵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远及近、由简至繁、由易到难的规律,方能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逐步达到培养健全心智、提高思维能力、塑造理想人格、提升整体素质的通识教育目标。
循序渐进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原则,它既是学生学的原则,也是教师教的原则。对学生学习而言,将学习当作一个长期、逐步、持久、连续发展的过程,需要按部就班稳扎稳打,需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对教师教学而言,它强调按照学科知识内在逻辑结构,遵循学生认知发展顺序,采取层级式、递进式方法,构建完整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体系。在高职通识教育中,首先,要把握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有序地、系统地、连贯地、逐步地掌握通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全面发展,真正实现教育的优质、快速和高效。其次,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安排恰当的教学活动,把握合理的教学进度,按照认知环节、扩展环节、升华环节步步登高。沿着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量变到质变的轨迹,使学生塑造完善的个性,锤炼优良的品质,提高自身的素质。
通识教育传达的是一种全面、均衡、通达的教育理念。它和全人教育、成功教育、素质教育的精髓是一致的。通识教育更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把育人作为第一要务。只有遵循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有效实施“育人”的通识教育目标。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还是现代教育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
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其精髓在于注重学生的个体特点。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首先,就专业设置来说,高职院校专业庞杂繁多涉及面广,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有不同的职业要求,有不同的就业方向,“因专业而施教”大有文章可做。其次,就通识课程来说,涉及文学底蕴、艺术熏陶、历史借鉴、理财技巧、管理艺术、科学方法、生命意义、健康心理、创新意识、就业能力等各个领域,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规律、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因课程而施教”势在必行。再次,就高职学生来说,生活经历千差万别、个性心理迥然相异、知识基础参差不齐、兴趣爱好大相径庭、学习态度因人而异、智力水平千差万别,只有关注学生个体特点,承认个别差异区别对待,实行分类指导分层教学,“因学生而施教”,尊重每个学生,理解每个学生,赏识每个学生,激励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在人格与学识、理智与情感、身体与心理等各方面都得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
教育是一门科学,教学是一门艺术。重在育德、育才、育人的通识教育更需讲求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彻底改变高职教育那种重传授、轻引导,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重课堂灌输、轻社会实践,重理论说教、轻行为养成的现状。高职的学生面临空前的就业压力,面对相对枯燥的专业课程学习,面对较为单调的职业技能培训,再加文化素质较为薄弱,往往轻视忽视通识课程,学习求知的积极性欠佳,参与各种活动的热情不高,如果通识课程授课内容空泛老套,教学方法陈旧单一,课堂气氛压抑沉闷,教学手段僵化呆板,那教学的质量效果就可想而知了。通识教育如何变“弃学”为“好学”,变“厌学”为“乐学”,变“混学”为“勤学”,关键在于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索通识教学的新途径。
教师应努力研究通识教学的艺术性。根据专业的培养特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的内容需要,努力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采取多样的教学媒体,启动多变的教学方法,开启学生的心智之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把通识教育的课堂变为具有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的课堂,使通识教师真正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经师”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人师”。
教师应积极探究“第二课堂”的教学规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通识教育的途径、渠道、园地是广阔的。例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诸如参观游览、科学考察、技能大赛、专题研讨、演讲辩论、现场模拟、宣传咨询、案例分析、书画展评、歌咏比赛、名家讲座、主题征文、小组活动、社会调查、社团活动、勤工俭学、体育比赛,等等。另外,还可以创建通识教育的网络平台,发挥网络的教学优势,汇聚优质的学习资源,开放丰富的教学媒体,提供周到的支持服务,运行高效的师生互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以促进通识教育的有效开展。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观、人才观,不仅注重教育的经济价值、科学价值,更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的贯彻实施,促进了高职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在通识教育方兴未艾之际,深入探讨通识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模式的更新变革,对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办出高职教学特色,培育更多优质人才,必将大有裨益。
[1]王义遒.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3).
[2]邢运凯.论高职教育主体下的通识教育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1).
[3]周平.通识教育——新时期的高等教育观[J].中国成人教育,2010,(5).
New Research on Teaching Model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I Lingling
(Hebei Radio&TV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71,China)
General education aims to train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be professionals with healthy personality and self-developing potential.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follow the feature and the rul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new the personnel training concept and reform the old teaching model.Only by exploring the different models such as nurturing model,open model with free choices,gradually uplifting model,individualized teaching model,lively and active artistic model in teaching practice can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general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e improved completel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general education;teaching reform;teaching effect
G718
A
1008-469X(2011)03-0076-03
2011-03-04
注: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有效实施通识教育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SZ2010386)的研究成果之一。
魏玲玲(1964-),女,河北元氏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