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黑龙江卫视对直播类民生新闻栏目的探索

2011-08-15 00:53陈树千
关键词:黑龙江民生栏目

张 田,冷 霜,陈树千

(黑龙江大学a.新闻传播学院;b.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论黑龙江卫视对直播类民生新闻栏目的探索

张 田a,冷 霜a,陈树千b

(黑龙江大学a.新闻传播学院;b.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第一现场》栏目是黑龙江省老牌民生新闻栏目《新闻夜航》开播十周年之际对直播类民生新闻栏目的一次有益尝试。节目形式上以直播形式谋求创新,技术上有引进的3G设备支持。然而“速食”定位给栏目带来了内容粗糙、题材琐碎以及主题浅尝辄止等弊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所面临的激烈竞争亟待媒体在这些方面改进。

民生新闻;“大民生”;直播

随着传媒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电视媒体逐步走上市场化的发展轨道,作为地方电视台的支柱节目,民生新闻节目也在尝试开展栏目的创新。在我省自办新闻类节目中收视率位居榜首的栏目《新闻夜航》开播十周年之际,为了更好的推进我省新闻节目的发展,适应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黑龙江电视台决定开办直播类民生新闻栏目《第一现场》,完全以直播的形式,向观众随时随地的播报新闻。

一、《第一现场》的节目理念与诉求

2009年9月9日,《第一现场》在黑龙江卫视都市频道正式开播。栏目三十几名编辑和记者都是新闻夜航的老同志,播出的时段是每周一至周五的晚上六点到六点半,即《新闻夜航》播出之前。虽然是捆绑式播出,但是《第一现场》从开办之初就强调与《新闻夜航》相区别,运用3G设备真正做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进行新闻报道。该节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注重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

在发生重大的交通事故、火灾、漏水等事件的时候,《第一现场》要求记者要在警察没到之前赶到,在相关单位没到达现场之前赶到;要在其他栏目没有刊发之前播出,做到重大事件、重大新闻的第一时间播报。如果在实间紧迫的情况下,记者可以不写稿子、不配画外音、不打唱词,甚至直接在制作线上审片,把片子直接提到演播室。

第二,加强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

《第一现场》以“最好的新闻在现场”作为自己的宣传口号,注重加大现场新闻的报道比重。同时,为弥补由于交通、时间和新闻来源等客观条件导致记者有时无法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不足,《第一现场》先后开办《手机拍拍拍》、《DV观察员》等百姓参与的版块,鼓励观众做记者,记录身边的新闻现场,把精彩的视频提供给节目组,从而更好的向观众提供新闻事件,展现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

第三,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直播报道

《第一现场》尤其注重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播报道,采用卫星直播车进行现场报道。例如,在节目开播之初就进行了《直击斑马线》的现场直播,《第一现场》的记者董姝与中央电视台记者张羽连线,报道了哈尔滨主要街道的交通情况;面对每年老百姓十分关注的供暖情况,《第一现场》联合哈尔滨的供暖公司和几个有代表性的业户,进行了《天冷了,您的屋子暖了吗?》的大型供暖直播宣传。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8月份进行的《张健横渡兴凯湖》的大型直播节目,是全国唯一一家到达现场进行直播的媒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收视效果。

第四,运用3G设备进行直播连线

《第一现场》在每天的节目中都会根据当天的播出需要策划一个3G连线。连线更能突出新闻的现场感和时效性,适合节目的整体思路。此外,3G连线可以节约新闻制作的时间,遇到突发事件可以通过现场的3G连线直接播送出去。但是这个设备也有不足,就是画面清晰度不高,在雪、雾和黑暗环境中可见度低。这如同双刃剑给节目带来隐忧。

二、《第一现场》的收视情况与启示

《第一现场》栏目有一段时期由于节目组人员缺乏,只是纯粹的做编辑类节目。直到2010年2月份,《第一现场》补充了8名新记者,输入了新鲜血液,节目重新走上正轨,再次以自采新闻为主。

第一,重整旗鼓——2010年3月份收视率分析

2010年3月是《第一现场》开播半年的时间,这段时间节目组经过了刚刚开播的动荡与不成熟时期,人员日渐齐整。节目收视率显示3月2号的收视率起点是1.2,到节目播出了3分钟时收视率达到2.0,保持五分钟左右,曲线开始下滑,回到刚刚开始时的1.5以下。到节目中间插播第一段广告时,收视率跌到1.0,广告结束后,收视又上升至1.8,此后一直比较平稳。3G连线时收视上升到2.1。但是随着广告二的播出,再次下滑至1.0以下,这样的情况直至节目结束也没有改观。同样在这个3月份的收视率列表中,3月31号的收视曲线也显示到播出广告时,收视下降到1.0以下。

从这两个收视率显示的结果看,收视最低点都在广告播出时段,收视的最高点分别是《商贩占道》和《手机卡可以被复制吗?》,可见民生类的纠纷新闻是受到普遍关注的。所以要多增加一些“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的报道。广告无疑是收视率最低点的制造者,但它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存在的必然,节目可以在串联与编排上下功夫,使观众在广告播出时也不舍得换台。这也是每一个节目、每一位节目组成员一直以来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第二,锐意革新——2010年4月份收视率分析

2010年4月份是《第一现场》开播3G连线板块后三个月的时间。4月2号的收视率平均值是0.71,4月5号的平均收视是0.75,4月8号的平均收视率是0.82,4月23号的平均收视是0.56,整个一个月的平均值都没有突破1.0的水平,并没有达到台里规定的指标。

面对这样的局面,省台决定从2010年5月份开始进行改革。在5月1日以后,《第一现场》节目改为每周一至周五中午十二点到十二点半播出。节目完全用现场的形式进行报道,所有的采访过程完全是记者在现场完成,通过记者出镜串联起来。在节目采访完之后,不用另外配画外音,直接编辑送审。这样的改革,无疑是使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年轻团队,再次面临严峻的考验。

第三、上下求索——2010年5月份收视率分析

2010年5月12号,节目改版后运行两周。这一天起点的收视率是0.41,然后一直保持上升趋势。在节目播出三分之一时的新闻是《人行道变成了停车场》,出现了当日最高点1.0。之后收视率基本上保持在0.8以上。一天平均收视是0.83,与前几天相比稍有提高。也许多了追随而至的老观众,也许是节目适合一部分受众“新闻速食”的口味,而在节目之后老牌民生新闻节目《新闻夜航》的午间重播恐怕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第一现场》的收视率。

整个五月份是新的播出方式运行一个月后的时间,总体上收视并没有达到规定的指标。而且收视忽高忽低,有最低点的0记录,也有最高点的新突破。目前《第一现场》要做的就是抓住现有的观众资源,加大宣传的同时,在节目质量上下功夫,“快”不能解决一切,“又快又好”才是目标。

综上,几个月的收视率显示,《第一现场》的收视率不高而且呈现不稳定趋势。虽然开播以来就不断地更新、改版,以期提升收视率,但是效果并不明显。“速食”定位也给栏目带来了粗糙、浅尝辄止等弊端,使节目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

三、对策与建议

2011年《第一现场》由于收视率一直没有走出困境而结束了两年的播出历程。由于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所带来的社会职业群体的的分化和多元化,人们生活观念、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人们对电视新节目的那种依赖关系正处于变化之中。我们必须以战略性的眼光,着力于电视民生新闻的继续发展问题。从探索与创新的角度来说,《第一现场》给了我们很大的收益,而更重要的是它带给我们有益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我省媒体借鉴和警示。

第一,增加“大民生”的报道力度,充分发挥电视的舆论监督作用

近几年,新闻评论在加强,访谈类节目在兴办,新闻深度大大提升。中央电视台作为舆论监督机构致力于加大监督力度,对社会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做了及时、深度的报道和评论,而地方台也应加大自己监督报道的力度。

据调查,观众反映《第一现场》播出的新闻往往有头没尾、不了了之。这就需要电视人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对事件发展进行自始至终的关注。此外,《第一现场》目前的报道多是以已经造成影响和损失的事件为主,虽然亡羊补牢犹未晚,但加大对危险预警的报道、防患于未然才会让节目直抵人心,应该对有关社会公德、公共关系等“大民生”问题进行关注,减少不良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

第二,电视民生新闻要在快捷、真实上继续挖掘潜力

人们对信息越来越依赖,渴望知道周围和世界正在发生什么,自己关心的事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因此,《第一现场》必须在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和滚动性、动态性上下工夫挖深潜力。加大新闻报道面,让观众能及时、随时、动态的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名副其实”的播出鲜活的现场新闻,加强动态报道。同时注重提高节目质量,对信息进行筛选,减少和杜绝假新闻以及片面报道。中央电视台总编室主任罗明在一次全国省级电视台电视理论研究工作会上的讲话指出,“现场直播是我们电视媒体的优势,也是我们与兄弟媒体竞争的有力法宝”。《第一现场》应利用自身优势增加对重大新闻事件的直播,把最真实、最直观的信息迅速地传递给电视机前的观众。

第三、民生电视新闻要突出多样性和参与性

构筑一个有形的交流平台,而且把这个平台伸向屏幕外的广大观众,观众的参与不仅使电视节目充满活力,而且能变一种声音为多种声音。民生新闻除了对事件的本身进行报道外,还要通过对与观众切身利益有关的话题的讨论,对社会热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思考。许多上星的省级电视台,文艺节目、音乐节目,正在不断的寻求这一变化。

民生类的新闻栏目往往缺乏多样性,内容和形式趋同。以黑龙江电视台为例,继《新闻夜航》这个品牌性节目之后,开办了许多类似的节目。如公共频道的《帮忙》、《消费30分》,法制频道的《说和》、《法治在线》,都市频道的《生活魔方》、《第一现场》等。在开办之初,这些节目都是以区别《新闻夜航》为目的,但是办来办去就都陷入一个模式,像极了《新闻夜航》。想要办出新意、吸引观众,就需要做得多一点新意,风格更鲜明一些。

[1]高扶小.收视率研究与电视改革[M]//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2]罗明,胡运芳.中国电视观众现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3]杜国清.我国视听率调查行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3).

G22

A

2095-0292(2011)05-0126-03

2011-07-19

2011年度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项目编号:QW201002)

张田,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从事媒介文化研究;冷霜,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陈树千,黑龙江大学文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薄 刚]

猜你喜欢
黑龙江民生栏目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关于栏目的要求
Write a caption
栏目主持人语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