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芸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人力资源研究所,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0062)
教育人类学所探讨的问题几乎涵盖了所有与人的发展相关的因素,其研究领域之一就是研究教育与人的生成,考察教育如何成人的一系列本质性问题。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成长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从目前现状来看,在职攻读教育硕士逐渐成为许多教师的普遍选择。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设置并招生培养,已经历了近15个年头。①从我国对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定位来看,力图使在职攻读学位的教师逐步形成复合型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既要掌握某门学科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坚实的基础理论,又要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解决中小学教学与管理中的复杂问题。那么,教师通过攻读教育硕士是否达到了以上目标,其个体的专业发展是否获得了提升,是否达到教师所在学校发展需要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以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教育硕士培养问题为例,从教育人类学本土化的视角,从教育人种志方法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角度,来揭示教师在攻读教育硕士过程中的成长状态,并探讨其获得生成性专业发展的策略。
根据笔者近五年来指导教育硕士的体会与思考,在中小学开展的各项合作研究中以及各种培训活动中与中小学教师的交流讨论中,都可以明显发现教师个体在面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提升方面的各种状态。本文在此基础上,又针对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教育硕士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团体访谈,调查对象包括2006、2007、2008级已经取得学位顺利毕业的,以及2009级、2010级正在就读的共计88人。以下是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的教育硕士学习状态的分析阐述,其中各个案例都出自本研究者所开展的团体访谈,根据实地资料整理而成。
已经选择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教师,无论是出于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还是为了迎合学校工作的要求,或是迫于工作竞争、生活压力以及社会发展形势等,尽管来学习的目的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就是希望通过攻读教育硕士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所提升,掌握一些相关教育理论,提高教学或管理技能,更新教育理念,有助于解决课程、教学以及管理等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育研究能力,能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开展具体的教育研究活动,从而使自己的专业发展获得长足进展,使个体不断超越自我,获得生成性的发展。本研究中所调查的教育硕士都表达了类似的期望,通过深造,提升自我的科研能力,改变自己已有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教育理念,使其更科学化、合理化;能有效解决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教学或管理水平。
案例1:教育硕士L,是一个医学研究机构里从事医学教学与管理的人员,他在访谈中明确表示自己读教育硕士的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教育研究能力,提升教育理论水平,从本职工作角度去解决目前大学附属医院的教学质量问题。当他在工作中了解到很多医院的教学质量并不高,重临床轻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他深感担忧,于是萌发了研究与解决这个问题的迫切愿望,并通过考取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教育硕士为平台来苦练内功,使自己有能力去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为此,他初步选定的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就是聚焦在“医教联合体”附属医院教育教学职能的价值取向的研究上。
带着自我成长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想法来攻读教育硕士,成为他们学习和研究中克服困难的强大动力,在很多指导教师看来,这样的教育硕士往往能如期完成一篇较高质量的硕士学位论文,并在研究能力和专业素养上有明显进步。
从调查中看到,本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教育硕士整体上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积极,课堂教学参与程度较高,对教育理论和前沿思想的学习渴求较强烈,很多人是带着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及问题来读教育硕士的,希望通过学习来解惑,并在论文选题上有充分的体现,立足于本职工作实际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和结论最好能在工作中直接使用。可见,教育硕士普遍是有明确学习目标和研究针对性的,但也会出现角色转化困难而仅仅基于工作经验做出工作汇报式的论文,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视角上受到限制,缺乏客观冷静的研究立场,孤立片面地看待问题。
但是日常学习状态也有一定差异。从日常观察和个别访谈中可以得知,教龄7年到15年之间的、或是担任中层及以上管理工作的教育硕士其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目标更明确,有针对性,参与课堂讨论的次数更多,善于思考和提问,善于和任课教师、导师及同学进行交流,愿意分享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体会,在按时完成学业任务方面更积极主动。从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划分上,这一部分人恰好是即将或已经进入成熟期,工作上颇有成就,教学和管理经验积累较多,但也在一定程度遇到发展的高原期,在超越现有发展水平上有一定困难,他们更希望通过攻读教育硕士来拓展视野,提升理论素养,提升教学、管理和研究水平,在本专业和本职工作中获得可持续发展。而那些教龄在3~7年之间的,一方面正处于教师职业的角色化形成阶段,从新手教师逐步走向熟练期,思想活跃,但经验积累不足,日常反思与研究意识正在形成,自我发展定位还不够明确,如何顺利的完成日常工作,解决遇到的问题,并与理论学习思考结合起来,找到恰当可行的研究选题,有时会显得茫然无措。
案例2:W在市郊一所初中做英语教师,兼任班主任,至今已有4年的教龄。她对教育事业有热情,但对自己的工作和发展充满困惑和迷茫,总觉得自己以及学校里同龄的同事的处境尴尬,作为新手教师需要太多来自学校层面的主动培养和关心,而学校仅仅是对工作第一年期间配备“带教”老师帮助新手尽快胜任教学工作,之后就要靠自己摸索了。W认为这是80后教师普遍遇到的困境,她认为这个方面非常值得研究,但始终找不到切入点。对于教育硕士学习期间的各门课程的学习,她似乎没有明显的收获,也不知道自己该看哪些书,一直期望导师能开出书单来指导自己读书。同时,当问到她在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有哪些发现和思考时,她总是很茫然,回答不出来。
新手教师的专业发展困惑值得学校和相关部门重视,在教师培训等形式上加以有针对性的解决。同时,很多教师认识不到研究与教学的联动发展关系。教师的研究与教学活动应该是紧密相关并互相影响的专业发展内容,通过研究来揭示或解决自己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从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中找到有研究价值和可行性的问题加以研究,都是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的教育硕士培养多采取半脱产学习为主的在职兼读的方式进行,一种为脱产一年在校集中学习,其余时间分散在职学习;另一种为周末或暑假在校集中学习,其余时间分散在职学习。他们需利用工作日的晚上、周末、暑假以及一定比例的工作时间进行学习,而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任务还要按时保质的完成,这就造成了他们的工作与学习上的时间、精力冲突,难以取舍的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在暑假集中学习阶段,各门课程的教学安排很紧凑,学习强度很大,疲于被动接受教学内容,效果未必很好,课堂上学到的东西难以尽快消化吸收,有的也难以尽快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与论文选题及研究相辅相成。反而增加了学习时间和精力方面的成本,有的教育硕士叫苦连连。
同时,当学习任务遭遇工作任务时,他们往往很无奈,时而侧重于应付工作,时而应付学习。再者,许多教育硕士都已成家,家庭和孩子方面的事情也需要花费时间精力,与工作、学习等交织在一起,尤其是女教师压力很大。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中女性占多数,而攻读教育硕士的绝大多数更是女性,而且是刚建立婚姻家庭的年轻女性为多。她们不仅面对着繁重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还要在操持家务、生养孩子等方面付出不可替代的辛劳,在这种生活状态下还要考虑自己的专业发展,接受培训或攻读学位等来实现发展目标。
案例3:Z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工作至今有7年了,已经成为她所在学校的学科骨干和教研组长,并在全区的小学语文教学公开课比赛中多次名列前茅。她攻读教育硕士的目的就是为了自我超越,促进自己在工作中取得更多成绩。但由于自己年纪较轻就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得到了较多认可,所以Z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对自己完成学位论文感到胜券在握。在准备论文开题期间她就很满不在乎,几乎不主动与导师沟通请教,直到导师打电话商定开题具体时间时她才着了急,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写出了开题报告初稿。参加完开题报告会之后,Z就与导师失去联系了,半年后导师从其他人那里得知了Z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与深入的论文研究齐头并进期间怀孕并不幸流产的消息。为了调养身体,只好申请推迟一年参加论文答辩。
案例4:G是一所知名高中的教导主任,校长助理,中学数学高级教师,10年的教龄。他在攻读教育硕士之前就已经参与过多项市级、区级课题的研究活动,并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论文,具有较丰富的研究经验。他充满热情的投入到教育硕士课程学习中,并且积极思考,找到了可行的研究选题。可是,当他在准备开题报告期间,学校又委派他担任了新的工作岗位的负责人,他比以前更忙了,往往深夜还在加班为学校准备材料或是完成其他任务。此外,他的孩子开始了小学的学习生涯,G每天下班回家还要辅导孩子的功课,无暇考虑自己的学位论文研究问题。
教师的自身专业发展需求与实现路径,与学校出于全局工作考虑对教师个体所期望的发展要求之间,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很多教师不得不暂时搁置自己的发展愿望或进程,而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学校发展工作中去。为此,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如何将学校整体发展与教师个体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协调或处理好矛盾,保持一致的方向和要求,才能真正使教师专业发展得以实现。
许多教育硕士在读期间对于学位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充满了困惑,难以得心应手的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在访谈中,有不少教育硕士坦言,自己习惯于写工作经验总结或汇报了,还有平时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写起来得心应手,但是都和学位论文的要求不一样,体现在研究角度、思路、方法和过程中,甚至在学术规范、研究方法运用、在标点符号和语句等方面与学校的学位论文要求有很大差距。
案例5:M是一所知名初中的校长,她的15年工作生涯中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管理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研究经验丰富,深受师生称赞,受到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可。但是,她在教育硕士学习期间,还是以工作思路来考虑论文研究,以经验总结或工作汇报视角来呈现学位论文的内容,尽管实际做了大量的探索与解决问题的工作,但缺乏科学规范的教育研究行为,缺乏研究过程与她个人的研究参与行迹,使得论文质量大打折扣。
这是目前教育硕士学习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也是他们深感提升专业发展水平过程中难度较大的挑战。转变角色与视角,以一个研究者的角度来研究自己日常工作,应该是改变这一状况的基本思路。
我国各高校的教育硕士培养普遍存在着“学术”氛围较强,职业性与实践性不足的现象,应通过引导其“离我远去”的原则来深入到自己的教学、班级管理活动中,达到生成性发展。“离我远去”源自于文化人类学,指远离个体及其生活在其中的自己的文化以及价值观念等,转化为与自己社会中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形成的暂时陌生感,转化为一种第三者的眼光,站在“客人”的角度来对待“主人”——我们本身。
教育人种志方法是实现这种原则的最主要路径。教育人种志研究尤其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提出在教师深入到自己的日常工作情境中进行实地调查,写实地田野笔记,同时通过反思、实践等途径,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人种志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是促进教育人类学本土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各个高校的教育硕士课程体系里,公共必修课比例偏高,专业选修课可选范围很小;外语课比重过大;基础理论知识偏多,学科专业知识和前沿问题相对较少等问题。本研究调查中有超过一半的教育硕士对当前的公共课不太满意,希望能够减少。访谈中他们也坦言,类似英语、政治类的课程,他们可以理解学校为什么会开设,但对他们而言,几乎没什么作用,只是缩短了他们攻读专业课的时间。
为此,优化课程结构,减少公共课比重、增加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增加教育研究方法类课程,接受规范的教育研究实战训练,尤为必要。
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往往是结合其工作实际中的问题来进行研究的,提倡个案研究,针对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深入开展调查或人种志研究,以发挥在职研究生的经验优势,也为学校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达到双赢效果。在调查中得知,许多教育硕士希望自己写论文阶段能脱产到大学来进行,笔者认为目前还是不大可行的,一是操作的实际难度很大,其工作所在学校往往由于工作量任务分配、人手安排等问题难以满足这种要求,短期脱产需要同事临时代课、代班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或班级生活;二是论文写作的前提是前期有扎实而深入的研究并获取丰富翔实的研究资料,写作过程中随时补充研究资料,而脱离研究场景来大学埋头写作并不能保证完成符合要求的论文。当然,他们是出于搁置一定的工作任务,集中时间精力不受杂事干扰来完成论文,与导师交流请教的机会增多等考虑的。况且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要求其紧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来开展研究,难以真正脱产。
为此,一方面要提高教育硕士师资队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各个高校应制定相应措施鼓励教育硕士导师深入到中小学教学一线,了解中小学教师真正关注的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育硕士指导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成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指导教师。
导师以课题组形式带领教育硕士开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学位论文,提高综合能力,这将是一种有效的指导方式,是促进教育硕士获得生成性发展的有利保障。
攻读同一个专业方向的教育硕士之间应形成长效而密切的交流机制,建设教育硕士文化,形成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也会使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形成联动发展的效果。
如何使中小学教师通过攻读教育硕士,真正有所收获,在其专业发展道路上有进一步的突破,从自身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理想方面加以引导也非常重要。使广大的中小学教师的知识分子意识加以提升,成为知识分子,用知识分子精神去引领自己的日常工作,这也是突破教育硕士培养常规思路的体现。
教师究竟是不是知识分子,这个老话题经常会引起人们的思考与争议,甚至在很多人眼里,从对文化的传承或是创新的角度看,大学教师是知识分子,而中小学教师不是。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应该成为知识分子,可以成为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并不仅仅指称有文化知识的人,其精神内涵是有智慧、有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意识。真正的知识分子除了拥有知识之外还应有道德、有良知、有担当,教师的职业特征和要求正是体现了以上内核。然而,中小学教师成为知识分子,并不是一个理所当然的命题,而是自身对教书育人存在价值的认同与追求。
教师应具有社会责任感,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担负着历史与现实使命,并且应该对教师职业作为一个专业具有高度的自我认同。具体来说,教师的责任感是一种道德义务,体现在对社会方面应是参与创新、关注社会问题、成为道德楷模;体现在对学生方面应是具备开放的心态、倾听学生心声、宽容差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体现在对专业建设方面,应有提高专业水平、超越专业局限、推动专业合作等方面的义务,从而也应体现为对自己负责和对自身专业发展水平不断超越与更新。
实践性知识就是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发挥作用的具体体现,尤其可以在教学能力发挥中提升知识分子的意识,使教育的自觉意识随时随地的在教师身上能够得到弘扬,并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教师不仅要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课堂内的教育者,更应该做学生整个成长过程中的引领者和指导者。
为此,在教育硕士培养中,引导中小学教师超越日常教学经验和固化流程,在更新知识储备、加强文化修养的同时,将创新意识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重构课堂文化。在教育硕士课程学习与论文研究过程中,激发其不断走向创新教学思路与观念、教学手段与方式,创新与学生、与家长的沟通方式等。
总之,作为教育硕士的教师,应以生成性发展为目标,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为提高教育质量做出努力。
[注 释]
①1996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决议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EDM),并于1997年开始招生试点工作。报考教育硕士的具体条件是,具有学士学位、3年以上基础教育第一线教学经历的在职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和其他中等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的专任教师或管理人员,以及省、市、区、县教育研究部门或政府机关教师系统中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的教研员或管理人员;只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未获得学士学位者,除满足上述条件外,还需具有中学一级(或相当的)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