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如意
(河南省交通高级技工学校,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职校学生在学习工程力学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
蒋如意
(河南省交通高级技工学校,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工程力学这门课程理论性强,难于理解,而职校学生一般文化基础较差,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课的重要性,才能实现学生对力学知识的认知。
工程力学;理论;实践;教学模式
工程力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理论性强,涉及到土建,机械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土建,机械工程等许多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知识面广,大部分的理工科专业都需要力学知识做铺垫。力学知识起源于人类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并广泛应用于各类生产实践中,所以,工程力学是一门很依赖于实践的课程。而在职业教育中,大都沿用本科院校的教学方法,一味地理论灌输,忽略了实践课的重要性,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提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善当前的教学环境,以达到学生不但能够学懂力学理论,而且能够将之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的目的。
目前,由于多种原因造成职校生源素质下降,很大一部分在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不强,学生力学知识参差不齐,学习工程力学的确有一定的难度,但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适应社会对技工人员的要求,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打破一成不变的纯理论授课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每遇到重点知识或比较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就应想方设法将知识点以实践的方式体现出来,或结合工程中的实例加以阐述,会使更多的学生拨开迷雾,真正地领会、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为以后在工作中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工程力学本来就理论性强,有些概念和理论很抽象,如果不能深刻地、正确地去认识,去理解,那么,很多重要的分析和计算,如工程上梁工作时支反力的计算,强度的校核,压杆的稳定性计算等就无从下手,更谈不上以后能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工作上了,所以,对于力学知识的学习不要急,对于课时的分配也不要按部就班,千篇一律,要分清轻重缓急。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基础的概念,晦涩的理论,要多放些课时,多讲,形象地讲,甚至可将课堂搬进实验室里讲,动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教具,实验器材,边讲边做演示,边做演示边讲,使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力学理论的本质,才能认识到实际建筑结构,机械结构的科学性。如通过材料的拉、压实验一课,可以让学生详细地观察到塑性材料抗拉能力强且破坏前变形较明显,有前兆,而脆性材料抗压能力强,且破坏前变形不明显,有一定的突然性,所以,可以得出塑性材料抗拉、脆性材料耐压的结论,为以后学习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等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对于几个极限应力的讲解,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材料的力学性能再好,也有破坏的时候。这就为以后学习构件的拉、压,剪切,弯曲强度校核及构件截面设计做好积极的准备。学习中所谓的实践课并非专指实验课,除了实验课之外,还可以在理论学习中指导学生动手自制一些仿制构件,自行演示一些构件的工作情况。如在梁的弯曲一节里,可以找些矩形截面的橡胶棒,在其侧面上画一些平行的,等距的横线,然后用手加载使其变弯,便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梁外表面的变形情况,由此可以由表及里地判断出梁内凹部分受压变短,外凸部分受拉变长,从而达到了从实践中探知弯曲理论的目的。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工作车间,施工现场,典型建筑物处进行实地观摩,用力学知识适时、适地地给学生讲解工程构件的合理性,科学性。如在建筑物中一些跨度较大的矩形截面梁为什么把它竖放而不平放,可以结合梁截面的正应力一节知识告诉大家,同是一根梁,竖放可以增大梁截面的抗弯模量,从而减少梁工作时最下面的最大拉应力,提高梁的实际承载能力。又如实际工程中,梁的外伸部分大都做成楔形,即由内向外逐渐变细,可以结合外伸梁的弯矩图进行讲解,在正常工作时,其外伸部分由内向外弯矩逐渐减小,所以,其抗弯模量也可以逐渐减小,即截面可以逐渐变细而不影响其安全性,同时,又能节省原材料,减轻梁的自重等,就可以达到在实践中解释,巩固力学知识的目的,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力学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同学们学习力学知识的积极性。
对于中职教育而言,其目标为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中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此类人才在工作中既要能正确地理解上级的指挥意图,又能自己熟练地操作,施工。所以,要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仅仅靠理论课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求在理论课教育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增加实验课,实地观摩课,在实践中让学生多体验,理会实际工程中所遇到的和力学相关的知识,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
总之,针对目前职校的现状,工程力学课程的独特性,结合培养目标,要求必须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认清实践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保质保量地增加实践课的同时,才能真正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培养的目标,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1]徐宵鹏.工程力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2] 翁信章.工程力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3] 程嘉佩.材料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4] 范钦珊.工程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5] 田书译.工程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G421
A
1008-1151(2011)06-0159-01
2011-04-21
蒋如意,河南省交通高级技工学校基础教育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