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雁妮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我国公务员心理健康现状研究综述
周雁妮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公务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作为国家的公职人员,其心理健康关系到整个行政系统的管理水平,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近些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们针对公务员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文章从公务员心理健康的概念界定入手,阐述了当前的研究现状,对我国公务员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公务员;心理健康;建议
1.公务员
“公务员”(civil servant)概念起源于世界上最早实行公务员制度的英国。在美国则又称为政府雇员(government employee)。在我国,国家公务员是指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除工勤人员以外)的所有工作人员,分为行政执法、专业技术、司法及综合管理四个类别,其中综合管理类公务员是公务员队伍中人数最多、比例最大的一支公务员队伍。
2.心理健康
由于国内外学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研究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相异,有关心理健康的涵义迄今尚未有统一的意见。正如Kaplan L.所说:“许多人都试图定义心理健康,但这是一个混合的领域,它不仅包含知识体系,也包含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际关系的质量。
早在194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之时公布的章程就已经指出:“健康不只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虚弱状态,而是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应处于完整状态。”1989年,WHO又进一步深化了健康概念,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从1949 年WHO健康定义到1989年对健康概念的重申与解释,健康概念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含义,健康研究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方面拓展,涉及学科向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推进,单一健康模式转向多元健康态度,大健康观取代小健康观,整体健康观取代局部健康观,现代健康观取代传统健康观。考虑到其中“心理健康”对“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的前提作用,我们仍可认为WHO的健康概念仍是以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核心的。
综合心理健康的各种定义,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含义;其二,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含义。它意味着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3.公务员心理健康
公务员心理健康,指公务员这个特殊群体的成员在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工作的适应性、积极性和幸福感。并且,公务员心理健康是公务员素质健全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提升公共行政管理水平,实现国家和政府管理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
1.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内外研究者特别是国内学者在心理健康、人格特质等心理素质的研究中,更多针对学生、教师、护士等人群, 而针对公务员这一特殊群体较少。已有的研究中,也以针对公安民警的研究为主。特别是在我国,公务员这个职业意味着“铁饭碗”:舒适的工作环境、工作轻松和工作时间规律、高收入、高保障等等,其心理健康一直受到忽视。在国外该领域的研究已有一定进展,值得一提的是Whitehall II Study,这项针对英国公务员的研究开始于1967年,是关于职业、社会及生活方式对公务员健康的影响的研究,截至目前已取得不少成果。但在我国,有关这一职业的研究相对较少,大多是一个现状调查和相关因素分析,且涉及的研究对象范围窄(如只是调查武警官兵或某一个机关),以至于所得到的研究结果不同,且很少针对问题给于干预手段和后期追踪研究。
2.公务员心理健康总体状况的调查研究
国内外专家一般采用问卷调查及心理量表对公务员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进行研究。G Mein,PMartikainen等(2003)通过自制问卷调查后得出结论,在职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与退休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相比差异显著,而对于处于领导岗位的公务员来说,其心理健康状况在退休后并无较大明显改善。
在对我国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研究中,调查结果尚不统一。有资料表明,我国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错。如贵州省于1998年6月对厅局级公务员共358名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1%的调查对象意志力强或较强,意志力弱或较弱者为零,有14.9%的意志力一般,总体状况较令人满意。郑洪利、于霞采用问卷方式,调查探讨了青岛市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青岛市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远远好于普通人群,其“自我与经验的和谐水平”以及“自我的灵活性”极明显地高于大学生常模,其“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水平与其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关,其“自我的灵活性”与心理健康的多个方面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无独有偶,霍团英(2004)采用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卡特尔16 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对杭州市86名中青年处级干部做测量,结果也表明中青年处级干部心理健康状况远好于普通人群。但有些研究得出的结论为另外一种趋向。翟洪昌(2002)以河北省委党校培训班学员为对象,研究表明管理人员心理基本上是健康的,少数不健康者(占4.76%)表现为情绪波动大、兴奋性低、不活泼、忧虑抑郁、烦恼多端、紧张困扰等。霍团英在2004 年曾对杭州市213名中青年领导干部作了测量。结果显示,有22.4%的中青年领导干部心理健康标准分低于平均值,表现为轻度心理健康问题。
1.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
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形式:
(1)自私心理
指公务员的利己主义心理。有些公务员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只关心自身需要,强调自身感受,办事注重功利,讲求回报,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缺乏社会责任感。其后果是容易利用职权牟取私利,产生腐败。
(2)嫉妒心理
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嫉贤妒能”。有些公务员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心里就不舒服,想方设法限制他人的发展。只有别人不如自己,心里才会舒畅。这种心理得不到纠正,不仅不利于组织的团结与发展,也可能转化为政治职业道德问题,甚至产生犯罪的情形。
(3)多疑心理
即工作和人际交往中的敌视心理或戒备心理。有些公务员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对自己要求高评价低,缺乏自信,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遇事往往会无端猜疑,过多忧虑烦躁,影响工作和身体健康。
(4)紧张心理
感到工作繁重、压力巨大,每天都在繁忙中度过;或担心被他人取代和超越而缺乏安全感,进而导致精神紧张,对未来感到焦虑甚至绝望。长此以往容易导致神经衰弱,影响工作效率,甚至无法正常工作。
(5)失落心理
有些公务员不满足于自己的人际关系情况、工作地位或收入现状,导致内心受挫,情绪低落,工作热情减退,工作态度不好。有些人可能会离开公务员队伍,有些人则可能铤而走险走上行贿受贿道路。
(6)特权心理
有些公务员特别是领导级公务员,手中掌握一定的人、财、物等实权,就高人一等,把公权变成满足私欲的筹码。公权私用、公物私享,逐渐堕落远离群众。自我膨胀,不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独断专行。
以上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将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必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2.影响公务员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
公务员之所以出现心理问题,存在许多方面的特殊原因,如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干部选拔任用中的缺陷以及社会转型时期造成的影响等等。挫折是公务员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陈志成曾对公务员挫折心理进行了分类,具体有事业型、生活型、人际关系型、罪错型、心源型挫折五种类型,而他所分析的造成挫折的原因,主要是公务员所在的组织因素与公务员本人因素两方面。王烨菁等于2001年使用紧张自评量表对1151名公务员进行问卷调查,结论显示机关公务员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资源与自评紧张度(SCL-S)值密切相关,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业余爱好以及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会降低公务员的自评紧张度值,从而减少心理和生理压力,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Bogg&Cooper(1995)对英国557名高级公务员和1056名私营企业行政经理进行了职业压力测验,对两类群体的心理、身体健康及工作不满意度、职业压力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公务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工作不满意度要更加严重一些。工作及组织压力更多地影响了工作不满意度,而人格因素更多地影响了心理及身体健康水平。
影响我国公务员心理健康原因具体表现为:
(1)公务员工作性质的特殊性
首先,作为一名公务员,他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政府和国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一言一行都要求理性和谨慎。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公务员必须摒弃私心,保持公共性,但这种要求与公务员作为自然人的本性相冲突。对公务员的理性要求与规范压抑了公务员的个性发展和对自由的追求,容易造成公务员苦闷、压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存在;其次,公务员的职业生涯受到很多非可控因素的影响,导致公务员产生对未来的失控感;最后,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公务员承担着巨大的公共责任,但现实中许多公务员能力有限,难以有效地承担起公共责任。公共责任的重大和个人能力有限之间的冲突,导致公务员苦闷、悲观、失望。
(2)工作压力增大
目前,政府部门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对公务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务员如果缺乏忧患意识,不思进取,甘于平庸,随时都可能被淘汰出局。公务员制度改革中实行的问责制、公开选拔制等措施给公务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公务员产生对个人能力、地位、成就焦虑担心和对未来迷茫的心理。应该说,适度的压力可使人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机体活力增强,但压力过大或长期得不到缓解,一旦超过个体的承受能力, 就会产生不良后果,这是形成心理适应困难甚至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如果公务员缺乏压力调适能力,受困于工作压力的公务员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产生各种生理疾病,而生理疾病反过来又会导致心理方面的种种不适。
(3)激烈竞争带来的压力
通过公务员录用考试,大批精英进入了政府部门,公务员群体竞争越发激烈。这种竞争虽然有利于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公务员素质,但也给公务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原有的权力地位、个人成就的焦虑,对未来的忧愁等,难以排解。与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相比,公务员制度具有显著的竞争激励机制。每个公务员本应有正常的竞争心理,接受公平竞争的结果,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有的公务员虽有强烈的竞争愿望及行动,却无健康的竞争心态,胜利时狂傲自负,失败时怨天尤人,消极嫉妒,个别人甚至做出丧失理性,损人害己的行为。
(4)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是公务员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官场等级森严观念和明哲保身的官场文化,严重制约了公务员队伍中思想感情的正常沟通与交流,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不利于公务员形成健康的心理机制;另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以忍为善,“忍文化”在中华民族根深蒂固,影响深远,形成了中国人自我封闭的性格,即使对一起工作的同事,也多采取“远交近闭”的策略。巨大的孤独感和封闭式的自我压抑,造成部分公务员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5)人际关系困扰
当前,很多公务员受困于工作环境中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在相互矛盾、猜忌、冲突的人际关系中,人们之间疏远和敌对,常常会感到心理不安、情绪紧张。尤其在部门利益分配、分工合作、职位升迁阶段,为了让利益天平倾向自己,公务员之间容易形成恶性人际关系。有些公务员习惯于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相互之间表现出较强的戒备心,出现人人自危、如履薄冰的感觉,干起工作缩手缩脚。公务员如果长期处在这种信任度低、猜疑不安的工作环境中,容易感到精神压抑、心情苦闷,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6)不正常的用人机制
人是制度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制度就会塑造什么样的人,好的制度可以使心理不健康的人变得健康,不好的制度则会使心理健康的人变得不健康。我国公务员队伍中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与目前一些政府机关中不正常的用人机制密切相关。部分政府机关中,在人才选拔、晋升过程中不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而是通过拉关系、走后门等方式进行的,导致许多没有能力的人得到提升,而真正有才能的人受到压制。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起公平的用人机制,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就会产生抱怨,紧张、失落等心理就会随之产生。
1.公务员心理健康研究缺乏系统性
在面对任何一个研究对象时,相信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它是什么。故此,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白究竟一名所谓健康的公务员应该是什么样子。尽管中外心理学家对于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不少,但却没有针对性地提出公务员心理健康的标准到底为何?此外,应对公务员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建构,并提出改善公务员心理健康的可行性策略,特别是在如何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等方面仍需要科研工作者们继续探索,可谓任重道远。
2.研究工具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关于公务员心理健康研究中统一的本土化测量工具尚不存在,通常都是直接使用已有国外量表如SCL-90症状自评量表等进行研究。这些量表均无法准确测得公务员心理健康水平到底如何。同时这可能是导致公务员心理健康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之一。在将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加强专门针对公务员职业群体心理健康的本土化量表的研制,并结合调查法或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来弥补单独使用量表的不足,这样可以使今后研究更具科学性与客观性。
3.研究对象范围狭小及已有研究的可推广性有限
在研究对象上,关于公务员队伍中警察群体之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较多,其他公务员特殊群体如司法类中其他群体及专业技术、行政执法及综合管理类公务员群体的相关研究较少。不同群体的公务员,他们的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及所面临的压力等均是不一样的,故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存在差异。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力促研究对象的多元化。此外,现有研究都是针对某省、市甚至某机关单位部分公务员群体,因此存在抽样的局限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
[1] 刘燕,刘云艳.公务员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临沂师范学 院学报:2006,28(4):83-86.
[2] 崔尹薇.大学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相互关系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6,(3):200.
[3] 郁景祖.大学生心理与调适[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4] 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61.
[5] 刘宇晔.不同项目中小强度的专项选修课对女大学生心境及心理健康的影响[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3:5.
D630.3
A
1008-1151(2011)03-0116-03
2010-12-20
周雁妮(1987-),女,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