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句子训练教学

2011-08-15 00:50
大庆社会科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词语文章语言

徐 鑫

(大庆市机关三小,黑龙江 大庆 163316)

浅谈句子训练教学

徐 鑫

(大庆市机关三小,黑龙江 大庆 163316)

句子是文章的基本结构单位之一,它是连接文章中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读懂其中的每个句子,才能全面理解文章的内涵。

句子;训练;教学

在语言学里,词是能够被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句子是由词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句子是文章的基本结构单位之一,它是连接文章中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读懂其中的每个句子,才能全面理解文章的内涵。基于这样的认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把握好一句话的意思,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通过关键词语理解句子

词——这个文章中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是组成一篇课文的基本要素。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精髓,必须首先从词入手,以词带句,在词意串联的基础上,理解每段句子的句意。通过归类及词的不同类型,可将其划分为三种:

一是从理解“关键词语”入手理解句子。一个句子对于学生来说不可能什么都不懂,往往既有懂的地方,也有不懂的地方,或者说存在着理解上的难点。所谓的难点也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不理解其中的一个词语,把那个词语弄明白了,句子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关键词语是指对理解句子的意思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树木抽出新的枝条”。教师在讲述这一句时就不应只停留在平铺直叙的讲解,而是应该抓住重点词“抽出”来理解,“抽出”是长出的意思,但其中的内涵远比长出要丰富得多,形象得多。根据小学生掌握生活事物的能力和对抽象动词的理解程度,在讲述“抽出”时,可采取形象比较的方法,是学生弄清弄懂作者不用“长出”而用“抽出”是为了赋予小树无限生命力的写作手法。上述方法的采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通过实践探索和联系实际的比较,最终让学生理解这一句写出了枝条生长的动态,体会树木在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生命力的勃勃生机。

二是通过“换词”理解句子。理解句子,说穿了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说明深刻难懂的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替换”。因此,在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给句子换种说法,让学生用自己语言库中的语言去理解句子。通常可以这样提示学生:这句话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什么话?句中这一个词可以换上我们平时说的哪个词?把替换的内容放到句子里去,句子的意思就出来了。在教学中,有些词比较难理解,通过换成意思相近的词,使学生达到理解句子的目的,如《爬天都峰》一文中“你们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里的“汲取”比较难懂,如换成“吸取”学生就比较容易懂了。从而对整句话也就理解了。

三是通过形体语言解词。词语一般都具有抽象概括的性质,关键词语也不例外。所以,要正确理解关键词语,就必须注意它所概括的具体内容。这可以说是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一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词学生比较生疏,但通过教师的动作演示,学生理解词的效果比较好,如《曼谷小象》中“汽车东摇西摆,忽然一歪轮子陷入泥坑,走不动了。”这句话中的“东摇西摆”一词,教师只要用动作表示出来学生就明白了,从而理解了因道路不好汽车陷进泥里了。另外,对于那些比较抽象的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语句具有较强的概括性,把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学生在学习中,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会对抽象的词句有具体的感受。因此句子教学中可以从词入手,以词带句,用一些形象手段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形象,从而达到通过词理解句子的能力。

二、通过朗读理解句子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语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随着知识的深入,我们对书中所写知识的认识,往往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每阅读一部书,就会有一些新的认识和想法,读的遍数越多,认识到的也就越多,也就越接近书中所要表现的真意。句子的意思一般是需要学生说出来,但也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情况,这样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没有更恰当的语言来解释,或一旦用上了语言去解释,就变了味,走了样。另一种情况是,可以用语言来解释,但用来解释的语言超出了学生理解能力的范围,或者说,没有接近学生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的“言”传。对于这样的句子,要求达到意会的程度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用语言把句子的含义说出来。这种理解句子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在阅读中,通过读产生联想,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暗示和启发意蕴与情感,从而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中:“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教师可通过多读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春天里充满旺盛的生命力和生机勃勃的动人意境。

没有感悟的生命是不会有活力的,没有体验的生活是不会有激情的。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没有读,就不会有感悟和体验。让学生多读一读吧,让他们带着思维的火花,去感悟生命,体验生活吧。

三、通过语境理解句子

文章是由若干个句子组成,并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的文字组合。句与句之间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而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正确理解句意,巧妙灵活运用句子,对培养他们读写能力及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尽力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每个句子,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如:《珍贵的教科书》中“我们多么渴望每人都能有一本教科书啊!”这里是感叹句,联系上文我们知道延安小学的学生没有书,给学习带来很大困难,他们迫切希望得到书。有的是能理解字面的意思,但如果不联系有关背景,对句子的理解还是肤浅的,或者说是片面的,这就需要给他们提供有关的背景知识。又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文中:“他懂得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来之不易”指的是来得不容易,结合上文知道国民党反动派的监狱是不准读书的。除放风外不许出牢房,小萝卜头的学习机会是经过难友斗争得到的,所以他更加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

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时候,要分析句子的难点、疑点。通过难点的突破,疑点的解决,达到正确理解句子的目的。

四、通过图文对照理解句子

画面是文字内容形象的反映。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理解句子内容,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句子内容,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赵州桥》中:“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这些优美的语句,在学生的心中很难清晰地浮现出他们的样子,这时教师出示幻灯片,当那些千姿百态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映入学生的眼帘时,课文中的文字不再只是些单调的符号,而是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抽象的句子变成了学生心中充满生趣的形象,从而启迪、感染了学生的心灵。

五、通过理解句子挖掘深刻含义

有些句子,不能只“浅尝辄止”,而应该挖掘其深刻含义。在理解句子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对学生的主导作用,恰当运用叫法及时点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一文中:“这样雄壮的人民大会堂,不到一年工夫就建成了。”从字面上学生能理解出大会堂的雄伟,而且建设的速度快,这时教师应进一步提出问题,建设快说明什么,使学生明白,这一句话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聪明才智。

六、通过中心思想理解句子

也就是让学生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去揣摩作者写句的目的,想想这句话作者要表达所写人物什么思想感情,或是要表现所写物、景的什么特点,还是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中心思想是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全文围绕这一中心思想来写,此文中的重要句子无一不是体现了这一中心思想,比如:“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一句说的是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付出了血的代价——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用反问的语气肯定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课文最后一段:“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结下了亲如家人、牢不可破的深情厚谊。只要学生从“中朝军民的深情厚谊”入手来理解该文中的重要句子,都能八九不离十了。在理解句子的时候,也可以运用“搭建平台法”。通过对几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地理解句子,从而避免了生吞活剥现象和限于浅表的理解。

〔责任编辑:王乐群〕

G622

A

1002-2341(2011)03-0141-02

2011-04-14

徐鑫(1975-),女,黑龙江海伦人,教师,从事语文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词语文章语言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语言是刀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