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要树立"十观"

2011-08-15 00:50孙红伟
大连干部学刊 2011年12期
关键词:文化

孙红伟

(中共河南省西华县委,河南 西华 46660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是对中国共产党90周年光辉历史的集中写照,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这是对未来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启迪.因此,对全会精神必须认真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执行好、落实好.

一、要树立文化自立观

所谓自立观,就是靠文化传统、意识、品格、信念,坚定不移地把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人文文化、时代文化、发展文化,走向社会、走向人民、走向各种领域,以及走向世界.对于一个人,文化是他的根;对于一个国家,文化是它的凝聚力,决定了能否长治久安.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大程度,不能仅看它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看这个国家的文化是否使国民对这个国家有认同感.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昧的军队,没有文化的事业是盲目的事业.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立的程度.我们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充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坚定于风吹浪打不动摇.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需要我们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所以说,树立文化自立观,是强化国威之举,在当今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保证.

二、要树立文化自信观

自信观,就是始终不渝地坚定文化的意义、价值、作用,坚信文化是真理、是真经、是经典,以 "文以载道",治党、治国、治人,用文强党、强国、强人,对此不可疑虑、不可动摇.我们之所以强调树立文化自信观,这是被实践证明文化自信是我们的国家和党的出路所在、文明所在、发展所在、胜利所在.中华民族在有着五千年文明薪火相传的大地上,开创了前无古人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面貌.我们从封建专制到人民民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从满目疮痍到欣欣向荣,走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康庄大道;我们从贫穷落后到实现总体小康,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从封闭愚昧到自信开放,跃升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我们从一盘散沙到各民族和睳相处,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我们从备受欺凌到独立自主,重新返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富裕起来了,强大起来了,这一切都与坚信中华民族文化分不开.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自信是光荣传统,是制胜法宝,是战斗武器,是精神力量.今天,这种自信力,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三、要树立文化自觉观

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不仅在于拥有有形的物质力量,某种意义上说更在于是否拥有无形的精神力量.经济的发达,可以为一个国家贴上强大的标签;而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的字眼.精神的产生、文明、发展、升华,靠的是政党、国家、社会对文化的自觉性.人类生活在一定的历史境遇之中,是一种历史性的文化存在;只有借助于历史和文化传统,人类才能创造性地生存于现在,积极地面向未来.处于一定历史阶段的民族文化传统,是这个民族进步发展的起点和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谁忘记了文化的历史,谁就失去了文化的未来;谁拥有了文化的传统,谁就拥有了文化发展的希望.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文明史,有着丰硕的文化成果积淀.有着以文化执政强国的积淀,这些丰富多彩不绝如缕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振兴和文化发展的基石,也是我们文化自觉的历史财富与资本.中华文化、民族精神之所以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成为建党、建政,立国、建国之基、之本,就在于中华儿女依靠文化的自觉而自撑于世,走向节节胜利.今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所以说,文化的发展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需要.

四、要树立文化道德观

在我国,道文化源源流长.有儒家以 "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有墨家以 "兼爱"为核心的道德原则,有佛教以 "大慈大悲" "普教众生"为核心的教义品位等等,关注道德修养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规则要求.古往今来,大凡有作为者都把个人道德修养和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儒家学说一向倡导的是 "修养尔后家齐,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强调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墨家学派认为,加强道德修养是人生所必须,是对自身人品、情操的崇高追求.文化产品是文化的物质或精神载体,文化产品熔铸和蕴含着民族的智慧、品格、历史、灵魂和生命力.文化包含着风俗习惯、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等多个层面,所以,它对人的思想、品格、道德起到一定的影响和感召作用.早在 《易经》里,我们的先民就知道这个道理: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当今,文化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因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正在并将继续为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动力与支撑.领导干部的"官德",可谓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作为领导干部,要加深理解文化对"德"的内涵,深刻体会 "德"的要求,切实履行"德"的规范,不断积淀 "德"的力量,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才能引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树立文化人本观

所谓 "文化人本观",就是坚守 "以人文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里,古人有以民为贵的 "天地之性人为贵"的说教体现;有以民为本的 "浩渺无际,民心为本"的告诫;有以民为天的 "君子舟也,庶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的警告;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的哲理;有以民为秤的 "为民重千金,天平秤自心"的忠言等.这些文化人本观的发展,就有了毛泽东 "群众是真正英雄"的教导,邓小平"我是人民的儿子"的诚心,江泽民 "三个代表"的论述,胡锦涛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坚定.历史文化产生了人本观,人本观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在现阶段,胡锦涛对历史文化人本观作出了新的定义和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 "血肉联系".所以,一定要百倍珍惜文化人本观,把群众观念,群众路线,群众立场,群众态度树牢,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以人为目的,一切为了人、为了一切人,为了人一切,把人民群众眼前利益实现好,近期利益维护好、长远利益发展好.

六、树立文化廉政观

文化廉政观,来源于我国的廉政文化.所谓廉政文化,就是单独讲文化廉政的来源,发展、形成和今天必须借签、继承与发展的理念.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的廉政文化资源.儒家经典《书经》 中 《皋陶谟》 篇云: "无教逸欲有邦."意思是说,不使人们贪图安逸,滋长私欲,国家就会长存.《荀子.儒致》讲: "志忍私然后能公."意思是说,在意志上能够抑制私欲后才能为公.北宋张载 《正蒙.有德篇》云: "荣利非乐,忘荣利为乐."意思是说,名得并不是可高兴的事,只有头脑中没有名利才值得高兴.春秋末孙武所撰军事名著《孙子》中谋政篇云: "上下同欲者胜."宋代胡宏 《胡子知言.纷华》云: "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宋代林逋省心录》中说: "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西晋傅玄《傅子.曲制篇》中说: "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无大于不知足."在今天,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也是反腐倡廉的迫切要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行.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我们党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重要因素的新形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所进行的文化创造,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具体反映.

七、树立文化软实力观

毛泽东同志指出: "新的政治力,新的经济力,新的文化力,都是中国革命的力量".从这个观点看问题,文化虽然属于软实力,也属于一种力量,一种动力,一种影响力,一种制约力,一种前进力,一种发展力.文化软实力,它是由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积累、文化潜力、文化活力和文化发展水平所构建、所构成.今日,党中央把 "文化软实力"提到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层面上来认识,是有着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的.一讲文化,有些人只讲知识,认为知识等于文化,知识等同文化,也就是以知识取代文化.这就从根本上否则了文化是软实力的价值,是非常错误的.可以说,知识与文化属于两种概念、两种范畴,二者不可等同,更不可代替.知识是配置资源的主要形式和获得利益的重要手段,是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时期的显著特征.而文化,它是一种思想、意识、品质、风尚、作风的内涵,产生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状态、一种精、气、神,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如果以知识代替文化,只讲知识的学习、积累,而漠视文化的修养、养成,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就会扭曲、变形,走到邪路上去.所以说,忽视文化软实力是非常有害的.

八、树立文化权力观

树立正确的文化权力观,才能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执好政.对于文化权力观,古人的执政者、圣贤们都非常重视,并有深刻的论述.《孔子家语》云: "君者舟也,庶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唐代魏征在 《谏太宗十思疏》中说: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同时,古人还曰: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治所废,在逆民心".这些,都是讲文化权力观的.共产党执政之后,对文化权力观有了新的发展、赋予了新内涵、有了新境界.我国的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权力的主体.领导干部的权力不是固有的,而是人民给的、赋予的.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我们的权力是谁给的?是人民给的.谁授权,就要为谁服务,就要对谁负责,并把这一权力观作为政治学的一条普遍原理,和权力运行的一条基本原则.文化权力观告诉我们:一切权力来自人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权力回报人民,一切权力为了人民.明确了这一点,才能做到公事用好权、私事不动权、对人民不弄权、为人民掌好权.有位哲人说过: "民心是一种最简单而又最真挚的财富".所以,在执政中应把人民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目标、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困难当作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作用当作第一依靠、把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当作第一追求,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自觉做到为人民服务要 "真"、行使权力要 "正"、为民行事要"诚"、为公立业要 "实".

九、树立文化爱国观

懂得中华文化,才能爱国;不懂得中华文化,就难以做到爱国.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斗争史、胜利史、创业史、发展史、进步史、文明史.中华文化是民族之魂,它的本质就是爱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孔子的保卫 "父母之国",强调 "君君、臣臣,君子之仕行其义"的思想;有孟子讲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爱国思想隐约包含其间.战国末期,出现了楚国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诗歌 《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穿越时空,至今感召后人! 《汉书》的 《苏武传》对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作了极其生动的描绘: "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可见,爱国主义一直是古典文化中一个重要母题,是铸造中华民族之魂的文化渊源.在爱国家上,无论是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悲凉,还是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坚贞;无论是"何日请缨提锐族,一鞭直渡清河洛"的豪迈,还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无论是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的期望,还是"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的扬眉之神,总有一批批爱国志士、民族英雄挺身而出,或抛家别亲,终身守边御敌;或征战沙场,为国捐躯;或面对强敌,英勇不屈;或迎难而上,乘胜而前;或排险除害,保护苍生.中华大地从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到 "死犹未肯输心去"的黄宗羲,从 "恨死犹衔负国殇"的翟式耜,到 "将军徒手犹搏战"的关天培,从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到 "不惧仇人气焰高,频倾赤血救同胞"的秋瑾,国家有难时,他们 "视身若敞屣";民族危亡时,他们 "临难不顾生".镇守边关, "拔地参天是勇将";问鼎中原, "安邦定国尽忠臣".他们都充分 表现出了"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的侠义; "要以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的威武;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雄壮;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的壮志; "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的气节;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的献身.从中折射出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情怀,彰显出了爱国主义的高尚品格,绽放出了献身于祖国的鲜血之花.

十、树立文化创新观

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五千年文脉涵养出泱泱中华.走入近代,中华文化在共产党人的实践中,使我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裕起来了,自强自立了.可以说中华文化给了中华民族国威、人民尊重、国家强大,给了全国人民自豪、光荣、荣耀.展望未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当下的中国,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对此,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 "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建设强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树立文化创新观,以创新文化为主题,破除一切思想阻力,对 "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