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2011-08-15 00:50于丽颖
大庆社会科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生物课生物学科人文精神

于丽颖

(大庆市澳龙学校,黑龙江 大庆 163711)

生物课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于丽颖

(大庆市澳龙学校,黑龙江 大庆 163711)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科知识教学与人文精神教育理念的有机融合,是提升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担当者,不仅应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了解自然界一切事物生态构造和基本发展规律,更应该具有悲悯生命,热爱人类,服务于社会的人文情怀,这两种基本品质共同构成了优秀社会建设者的坚实知识框架。同时,初中生物教学新课标中,也把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热爱自然列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为教师在实施生物课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视点和要求。所以,如何依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把人文精神培养纳入到生物教学的实施方向和目标上来,对于生物课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生物学素质;人文精神;教学创新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科知识教学与人文精神教育理念的有机融合,是提升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担当者,不仅应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了解自然界一切事物生态构造和基本发展规律,更应该具有悲悯生命、热爱人类、服务于社会的人文情怀,这两种基本品质共同构成了优秀社会建设者的坚实知识框架。同时,初中生物教学新课标中,也把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热爱自然列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为教师在实施生物课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视点和要求。所以,如何依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把人文精神培养纳入到生物教学的实施方向和目标上来,对于生物课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教学任务的完成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三个关键词:生物学科素养、人文精神、学科边缘性联系

作为青少年学习阶段的必修课,生物学科承载着完成知识体系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自然界宏观和微观的生命现象及原理,完备知识体系建构,形成健康、科学的生态观和自然观,这就是生物教学要完成的“生物学科素养”。作为社会生活中的独立个体,现代公民必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包括良好的志趣习惯、道德认知、文化修养等等,这些因素决定了一个人以怎样一种姿态生存于世间,通体上是对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总体彻查能力。在生物课教学中,延伸生物学科关于生命历程、生命意义等精神层面的学习和提升,以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所说的“学科边缘性联系”,实际上是拓展了教学内容和意义空间,不仅强调学生掌握必要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引导和强化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在人文领域站高位、放眼界的洞察能力,以及今后在实践中的团结协作能力、践行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从而获得科学的人生方法,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端正淑世的生活心态。

二、操作实施:从宏观理念到知识基础学习,由内容观照到科学的方法论

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培养氛围

以家长学校为载体,将学科学习的理念以家长学习内容的形式传递给家长,帮助他们树立新的人才观,转变孩子学习成绩衡量标准的传统观念,为进一步实现学生生物课学习方式的转变打好家庭氛围基础。

生物课的新课程实施中,学生依旧是受众,是接受的主体,教师承担主导教学的作用,正确理解两者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决定着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成效。所以,要在学生的头脑中树立起“对生物课学习有新要求”的具体认识,彻底改变“生物课是副科,课堂上听一听,考试之前背一背就行了”的旧观念,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做好三个“第一”:

一是上好初一学生的第一节生物课。第一节生物课上,学生对这门学科还一无所知,充满好奇和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不要急于讲课本内容,而是要献给学生一个全新的“生物学课印象”。从微观的生命到现当代的高科技生物技术,从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具体要求到生物学科对青少年思想品质修养的积极影响,给学生以“先入为主”的学习观念,帮助学生从自身成长发展的过程上看待生物学科的学习意义,了解生物学习对提高和完善个人素养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在心理上的重视程度,为后续的学习活动、思考活动奠定有力的基础,化枯燥抽象为生动有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适应新课程的实施。

二是做好生物课教师与家长的第一次交流。无可否认,学生的教育工作不是孤立的,必须重视家长对孩子的巨大影响力。作为生物教育工作者,除了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以外,还要善于为学生生物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通过和家长的沟通,增强家长对生物课人文意义的认识,引起家长对本学科的足够重视,从而协助教师在家庭教育中提高对孩子生物课学习的要求。所以,初一的第一次家长会,教师与家长的第一次沟通,教师都必须有充足的准备和交流意向,也可以向家长介绍一些轻松有趣的生物课学习方法,做到几方面共同积极努力参与生物学科的学习。

三是抓好第一次观察实验的细节。观察实验是生物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解决生物问题的一个有力手段,良好的观察实验品质是学生未来实践能力的重要部分,更是生物课要培养的人文精神内容之一。要根据初一学生心理认知特征确定选题,切忌复杂,要简单,有趣,同时意义深远,如观察校园中的植物器官,了解显微镜下神奇的植物结构,同时认识四季变化对植物生命周期的影响等等,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科学的理论研究,同时也用自己的心灵去倾听同样质地的生命声音。

第二,在教学中运用普遍联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走进课堂学知识,走出课堂用知识,将生物课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留心处处皆学问”,何况对于学生来说,生物知识更是无所不在,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打牢知识基础,并提供大量发散讯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后,去寻找和发现生物科学的魅力。例如讲到植物果实种子一章,学生了解了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构造以及形成过程,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要讲清知识点,还要告诉学生它们同时也是生命的延续,优秀的果实和种子是更加优质的下一代繁衍的需要。要求学生课后观察食物中的果实和种子,生活区周围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特征,然后搞一次小型的研讨会,有些同学制作了“水果日记”,以各种水果为例,讲述了它们对人类的贡献,还有美丽的外观,不仅提供了营养,还有审美价值。有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制作了白杨树的生长过程,指出它的种子结构与其他植物的不同之处,更适合传播和生长等等。通过这些探讨和交流,学生的学习内容已经远远超越了生物课本身,激发了他们热爱自然,关爱生命,探索求知的精神品质。

2.走出生物学科,建立生物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以生物意识为先导,运用文字、图片、统计数据等材料进行考察、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能力,进而锻炼学生研究和解决有关生物问题的能力。

初中所涉及的11个学科教学,都与生物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为生物课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延伸点,为学生的生物意识训练、人文精神的检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常可以设立专题来完成:例如语文学科中涉及到的《死海不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松鼠》、《松树金龟子》、《国宝大熊猫》等文章,基本上都是以生物学和人文科学的视角为学生讲述知识的,所以在生物课堂上还原生物知识的理性空间,讲述土壤的沙漠化,化学元素对土壤和生物的影响,动植物物种的生存条件等等,同时又以语文课教学的思想和情感启迪为手段,提升学生的人文认识,这样学生就运用了两种方法和视野来学习知识,激发了兴趣、情感和探索精神。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政治等等,都可以找到与生物课恰当的结合点,关键在于教师要肯动脑筋,多琢磨,多探索,以人文精神培养意识贯彻教学始终。

未来人才的创造素质绝不仅仅表现在知识和技能在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比例上,更突出的要反映在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和创新上。正是基于这一点,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预设的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解决生物问题,培养学生整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学科边缘性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第三,掌握科学的生物课学习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生物意识和思考习惯

关注生物学问题,关爱生命和生存是人类的一项公益责任。这些习惯的培养,首要的是学生必须在自己的观念中存在对生物问题的探求和关注,正视问题的存在,这个过程充满了各种情感和意志的体验,同时也是一个增长心智、健全世界观、人生观的过程。一方面他们从相关的生物学习内容中感受到了来自知识的力量,探究之美,发现大自然神奇的造化神工,开阔自己的胸怀,陶冶情操;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许多珍稀物种濒危,很多原始森林生态链被严重破坏,有些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敦促出他们内心的使命感和焦灼的公益心。教师必须帮助学生以各种方式去触摸和感知现实,对这些问题留有深刻的印象,在潜意识中去关注相关内容,形成生物学习的良好习惯,逐步培养起学生的“人文精神”。

纵观整个中学阶段生物课程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始终贯穿于全部教学内容当中,它们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使生物课的学习不但体现着“知识就是力量”的基本原理,也体现着知识就是情感,就是品质的特性。学生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学会全面地看待自然界、生物界和生物学知识,用变化的观点、发展的眼光、普遍联系的原理来看待生命活动过程,对生物和生物学知识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使用生物科学术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来掌握生物科学的概念、规律、原理和观点等,避免学习行为的无序性。

除了这些品质的培养,生物教学还要培养学生对真理的热爱,以可贵的“怀疑精神”和躬亲求实的态度实践对知识的验证和探求方法。一是观察。客观地反映可观察的事物,并且记录是可以检验的,观察结果也必须是可以重复的,从而验证其结果的可靠性,使学生明确准确的科学知识是观察的基础,通过观察、总结和归纳,学生对被观察事物的形态结构有了一个整体的、有序的认识,同时,也能得到“执行标准的操作程序”科学精神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二是实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很多知识的掌握依据于实验的过程。所有实验程序的要求严格,数据准确不容篡改,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精神。实验过程也包括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课外实验等,在实验教学中必然渗透着科学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了解实验仪器和装置的使用方法以及实验材料的培养和选择;了解实验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准确运用和解释实验的原理和结果以及绘制生物图和填写实验报告等等,甚至实验完成后,整理和清洁实验用品和实验室,养成踏实、稳健的做事习惯。三是讨论。全班性讨论和分组讨论两种形式,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在讨论的过程中明辨观点的对错,完善结论的准确性,是很好的生物素质培养形式之一。为了使这种讨论在内容和深度上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应进行充分准备和引导,本着有理有据的原则,科学论辩,得出最佳结论。

〔责任编辑:王乐群〕

G633.91

A

1002-2341(2011)04-0144-03

2011-04-30

于丽颖(1974-),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中学一级教师,从事生物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生物课生物学科人文精神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情境体验教学
第十届食品与生物学科高水平SCI论文撰写与投稿技巧研修班招生简章
高三复习中生物学科的备考建议
高中生物课教学生活化探寻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生物课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标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
职高生物课的实验教学探析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