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研究中几个相关史实问题的商榷

2011-08-15 00:50姚恒富
大庆社会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孙武伍子胥孙子兵法

姚恒富

(大庆石化实业公司,黑龙江 大庆 163714)

孙子研究中几个相关史实问题的商榷

姚恒富

(大庆石化实业公司,黑龙江 大庆 163714)

孙子生卒年份暂不妄定为好;孙武与伍子胥的年龄差距并不大;杀僚自立是堂兄弟之间的王位之争而不是侄杀叔的政变;公子烛庸和盖馀是居养而不是封舒;吴楚相争时孙子、伍子胥的主要对手叫子常而不叫囊瓦;吴楚交战中楚国左司马的名字是沈尹戌不是沈尹戍。

孙子研究;相关史实;问题商榷

我国古代春秋末期的孙子,名武,字长卿,一直被后世誉为“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世界军事思想史上的兵学鼻祖”。他所著的《孙子兵法》被称为“兵经”、“古今中外兵法的奠基之作”、“武经之冠”、“人类兵学宝典”。《孙子兵法》对后世的影响,不仅深入到军事与战争的各个方面,而且扩展到哲学、政治、经济、外交、文化、体育,以及人们思维方式等许多领域。

有鉴于此,一个研究孙子及《孙子兵法》的热潮经久不衰,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笔者在对兵圣孙子生平事迹的考证和研究中,发现某些史学著作所记述的、影视剧目所演绎的兵圣孙子生平事迹及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不少与史实相悖之处。如不加以澄清,将有碍于人们正确地了解孙子的生平事迹以及对其实践所著兵法的研究。有鉴于此,笔者查阅了一些史料,并到地处山东省惠民县的孙子故里和孙子实践其所著兵法的吴越地区进行考察,还和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姚有志会长与首席专家吴如嵩副会长,以及惠民孙子兵法研究会和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的专家进行了交流。现将其有关内容和观点列出,与大家商榷,并求教于方家。

一、孙子生卒年份暂不妄定为好

关于孙子的出生年份,10集电视系列片《孙子兵法》认定为公元前531年;杨善群编著的《孙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认定为公元前535年;曹尧德著的《孙子传》(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推定为公元前545年;大连图书馆资料库的资料认定为公元前544年。《兵圣孙武》(谢祥皓、李政教主编,杨善群、劳允超、胡建新、刘向荣合编,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则采取审慎的态度,没有断定具体的生年,只是提出一个可能的时间范围。例如该书中说“孙武奔吴之年龄至少也要接近于弱冠之时”,还说“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孙武以其兵法进见吴王,是在阖闾三年,即公元前512年,此时孙武由齐奔吴已有数年,对于兵法战例已经深有研究,年龄可能在‘而立’、‘不惑’之间……可以推知孙武的生年大致应在公元前550年到公元前540年之间。这样,孙武的祖父率军伐莒时则是50多岁,而孙武以兵法进见吴王当为30岁左右。学术界多称孙武大约与孔子同时而略晚,是符合实际的”。

10集电视系列片《孙子兵法》脚本(李鹰、李黎撰稿,珠海出版社1997年版)和《孙子评传》将孙子的出生年份分别比传统说法推后了10多年,且年份也不相同,似有攀援诸葛亮初出茅庐之嫌。

至于孙子终于何时何地,古兴荣和王星明编著的《孙子探源》(海南出版社1992年版)、黄葵著的《孙子兵法》(巴蜀书社1996年版)有一说较为确切,这里不妨摘录如下:“至于孙武何所而终,这是一个历史悬案。《曲品校录·能品·哭吴》的作者吴于东说:‘孙子十三篇兴吴,吴几霸矣。功成身隐,盖不欲为胥江之怒涛耳。’若其说可信,则孙武是功成身隐,以尽天年而终的。在春秋战国之交,由于奴隶主贵族专政衰落,老聃一类隐君子是很多的。孙武大概也属于这类识时务者。孙武活了多大年龄,无从推测;终于何时,更无从考证;终于何地,也是一个疑案……这个问题,值得存疑,有待进一步考证。”

笔者认为,关于孙子的生卒年份,由于史料的欠缺,已难以定论。假如未有新的确凿的史料或文物发掘出来可以充分证明,暂不妄定为好。确有需要,以维持历代史学研究成果及众多史学家所认同的传统说法为宜。

二、孙子与伍子胥的年龄差距并不大

在许多戏剧、小说和画册里,把孙子装扮和描绘成年富力强的谋士和统军大将,而伍子胥却成了深谋远虑的老翁。例如《文昭关》和有的画册,把伍子胥逃离楚国及与孙武谈论兵法时打扮成长须老者的形象。据《吴越春秋》载,伍子胥是在王僚五年(公元前522年)投奔楚国的,时年应在20多岁。孙子是在阖闾3年(公元前512年)晋见吴王的,时年当在30岁上下。这样,他们的年龄相差不会超过10岁。因而,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他们在辅佐吴王阖闾“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的争霸事业中都当在年富力强、英姿勃发的创业年龄,而非相差得那样悬殊。如果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了头的文学描写属实,只不过是悲愁交加而须发皆白罢了。

三、杀僚自立是堂兄弟之间的王位之争而不是侄杀叔的政变

对于研究孙子和《孙子兵法》有关的公子光杀僚自立的问题,中央电视台10集电视系列片《孙子兵法·策(上篇)》中有一段解说词中说:“公元前526年,吴王夷未死去,一心想继位的公子光没有坐上宝座,却由他叔叔僚继承了王位。10多年后,终于引发了一场侄子杀叔叔的宫廷政变。”早于《史记》、成书于战国初期的《公羊传》和由众多学者合编的《兵圣孙武》也以为王僚是寿梦的儿子,是公子光的叔父。例如《兵圣孙武》第100页载:“寿梦之后,其子诸樊、余祭、余昧(亦作夷末)、僚相继为王。”将僚与诸樊、余祭、余昧并列,说成为相同辈分的人。第105页又载:“由于长期以来兄终弟及的结果,吴国的君位在夷末去世后,落到夷末的庶弟僚的手中,这使夷末的嫡长子光十分气愤。(笔者注:前文夷未的‘未’字,当是‘末’、‘未’字乱而出现的疏忽。《史记》称馀昧。)”《公羊传》和《兵圣孙武》的表述,都把王僚当成是寿梦的儿子,亦即公子光的叔叔。笔者详查史料后认为,公子光杀僚自立的事件乃是兄弟之间争夺王位的斗争,而不是“侄子杀叔叔的宫廷政变”。理由之一,《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 (中华书局出版社1972年版)载有:“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昧,次曰季札。……四年,王馀昧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让,逃去。于是吴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馀昧后立。今卒,其子当代。’乃立王馀昧之子僚为王。”这段记载说明,王僚是馀昧的儿子,是寿梦的孙子,与公子光乃是同辈兄弟。理由之二,当时在吴国,推行的仍然是“兄终弟及”制,嫡长子继承制尚未形成。如果王僚是公子光的叔叔,那么公子光是没有理由说“我真王嗣,当立,吾欲求之”(《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的。理由之三,《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还载有:“公子光者,王诸樊之子也。”诸多史料也都认为诸樊、馀昧同是寿梦之子,为同胞兄弟,而公子光为诸樊之子。在这一点上,古今皆无异议。理由之四,《吴越春秋》亦有“王僚,馀昧子”的记载。根据以上四点推断,公子光与王僚为堂兄弟关系才对,将其描绘成“侄子杀叔叔”的宫廷政变是不能成立的。

四、公子烛庸和盖馀是居养而不是封舒

在研究孙子的经历和业绩时,必然涉及到他与伍子胥共同谋划并且组织实施的肄楚克养之事。《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在记述公子光杀僚自立之后王僚的两个弟弟去问时说:“吴公子烛庸、盖馀二人将兵遇围于楚者,闻公子光弑王僚自立,乃以其兵降楚,楚封之于舒。”还说:“三年,吴王阖庐与子胥、伯嚭将兵伐楚,拔舒,杀吴亡将二公子。”近年出版的一些研究孙子和《孙子兵法》的书籍,有许多都沿用了这个说法。应当注意的是,司马迁的这段记述有误。其实是:“吴子使徐人执掩馀,使钟吾人执烛庸。二公子奔楚,楚子大封而定其徙。使监马尹大心逆吴公子,使居养。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戌城之,取于城父与胡田以与之,将以害吴也。”(见《左传·昭公三十年》)由多位专家学者所著的《兵圣孙武》、《惠民人说孙子》(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孙子兵法》(黄葵著)也坚持比《史记》早成书近300年的《左传》“使居养”的说法。唐司马贞注释《史记》的《史记索引》早已对司马迁《史记》中这一错误记述进行过纠正。《史记索引》说:“无封舒之事,当是‘舒’、‘徐’字乱,又且疏略也。”如将“居养”说成“封舒”,对研究孙子生平业绩和吴越相争的历史则多有不便。因此不应再以司马迁《史记》中这一错误记述为依据。

五、吴楚相争时孙子、伍子胥的主要对手叫子常而不叫囊瓦

《左传·定公二年》和时下多部有关研究孙子的书籍将公元前511年以后吴楚相争中孙子和伍子胥的主要对手——楚国统军之将说为令尹囊瓦亦误。就连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述也前后矛盾。他忽而说是“公子囊瓦”,忽而又说是“楚将子常”。他在《史记·伍子胥列传第六》这样写道:“九年,吴王阖庐谓子胥、孙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二子对曰:‘楚将囊瓦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阖庐听之,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与楚夹汉水而陈。吴王之弟夫概将兵请从,王不听,遂以其属五千人击楚将子常。子常败走,奔郑。”在这述说历史事件的同一段落中即前说囊瓦,后说子常,前后矛盾。在《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中对于同一件事,他却写道:“……二子对曰:‘楚将子常贪,而唐、蔡皆怨之。’”在《史记·楚世家第十》中对这同一件事他还写道:“十年,冬……吴兵之来,楚使子常以兵迎之,夹汉水阵。吴伐败子常,子常亡奔郑。”司马迁在上述三文中所记载的楚将本是同一个人,所说的又是同时同地的同一件事,《史记·伍子胥列传第六》和《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中“二子对曰”的句式也相同。对于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相同的事件、相同的人物,司马迁老夫子却写出两个不同的名字,当是笔误。还可以找到的根据是,《史记集解》按:“左传楚公子贞字子囊,其孙名瓦,字子常。此言公子,又兼称囊瓦,误也。”又说:“子常,公孙瓦。”唐司马贞按:“左氏楚公子贞字子囊,其孙名瓦,字子常。此言公子,又兼称囊瓦,盖误。”亦云:“公孙瓦也。”(出处同上)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载“……杜预云‘子囊之孙子常’。”由此看来,当时楚国统军之将为公子贞(子囊)的孙子,名瓦,字子常者,并非叫囊瓦。

六、吴楚交战中楚国左司马的名字是沈尹戌不是沈尹戍

对于吴楚相争中官居左司马的楚国另一主要将领的名字,近年出版的书籍也记述不一。《东周列国志》(蔡元放著,刘国辉等译,时事出版社1992年版)、《兵圣孙武》、《孙子传》(曹尧德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历史小说《孙武》(韩静霆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伍子胥悬眼国门》(史双元、刘汉龙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伍子胥──奇谋战圣》(易卫华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均印成沈尹戍;《左传·定公四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惠民人说孙子》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孙子的故事》(曹尧德、曹笑梅著,华文出版社1997年版)则记述为沈尹戌。“戍”、“戌”两字字型相近,可能是笔误,该字应从成书较早的《左传》的“戌”字较为合理。

〔责任编辑:陈 海〕

K231

A

1002-2341(2011)05-0054-03

2011-03-10

姚恒富(1946-),男,黑龙江青冈人,原工会主席,政工师,从事工会工作和孙子兵法研究。

猜你喜欢
孙武伍子胥孙子兵法
“千金”的由来
《孙子兵法》组歌
东周列国志(10)
千金小姐
《孙武专题研究》
伍子胥出昭关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孙武何以不见名于《左传》
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
孙武故里今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