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梅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吉林长春 130032)
一流高校的学生群体是由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组成的。它的来源渠道、来源方式及其来源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高水平人才目标的实现。
通俗地讲,首先,它是培养人才原材料素质的问题。然后,就是学程问题。本科四年,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各三年,其学科专业各自不同,四、三、三这三个层次,不仅教学方式不同,学习方式也不同,那么,学术水平自然也就不同了。本文把这些问题综合起来,找出其共性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特别是能力因素,来探讨一流高校学生的来源及学程中的素质构成。
教师队伍及学科团队的建设,是建造一流国际化大学的决定因素。学生来源及学生群体素质构成是建造一流国际化大学的第二个决定因素。没有优质的生源,就培养不出高、精、尖的人才。人才的素质结构起始于基础教育,没有经过小学、初中特别是高中的优秀教育提供的优质学生,就办不成一流大学。因此招收以学习力为核心的优质高中生组成的本科生群体、研究生群体是建构国家级国际化一流大学的根本条件。
一流的学生来源,是家庭、学校、社会多种条件和学生本人多元因素构成的。其标准是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文化知识基础上所养成的不同层次的学习力、文化力、思维力、研究力、创造力。
下面对其进行分别阐述:
众所周知,学习力是传承人类历史及当代最新科技文化成果,转化为自身深厚的文化内质,并在参与国内国际市场激烈竞争中,所获得的具有独立生存和协作发展并不断创新的能力体系。
学习力是招收高中毕业生优质生源的主要标准,是选拔研究生的核心能力,是造就科学家的基本素质。
学生的学习力体现在:快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围绕知识信息及时获取认知并全面把握,及时地学习,适应时代变革发展,更新观念,从而建立新的思想、理论,形成新的理念的能力;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学习并获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创新科学思维能力。这些是智力因素。此外,其结构还包括学习意志、毅力、兴趣、爱好、动机、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二者的内化方面包括知识基础、智力、记忆力、理解力以及观察力、分析力、评价力等,外化包括知识的释放力、适应力、应用力、创新力等,两个方面叠加形成整体综合学习力。
学生群体的学习力,在教与学的群体中,由于不同个体理念、风格,不同的学习方式及学术认知,特别是个性特征和学习分歧的磨合、碰撞,造成班级团队性的特色风格,从而形成凝集力、互补力、互动力、集体奋进力和信心力,进而形成群体高素质的学习力。
文化力有广义的涵盖,其中包括教育教学文化、学术科学文化、思想道德行为文化、人文与社会生活文化、人与事交流文化等等。
文化力的内容,包括了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根据岗位与个人需要,吸纳其精华,融合于个人或群体思维与学术之中,而内化为科学文化心理和高尚的品格情操,外化为科学的文化行止。
文化力对一流的高等学校来说,是对内对外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形成办学理念、特色、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道德基础。其中还包括校风、教风、学风,这些都离不开平等、自由、民主、和谐,创造、和而不同、兼容并蓄、浓厚的学术氛围,以及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文化。
从录取考核学源来说,具体表现为要具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取向的学习理想、目的和方向,要具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要具有热爱事业、人民的丰富情感和情趣,要具有优秀的协作力、团结力、交际力、聚合力、吸引力、推动力等等。
总之,要具备科学精神的深厚文化底蕴,要具有高尚人文精神的科学气质,要具有共同为学校、国家、世界科技发展的无私奉献精神。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更应如此,应有更高的文化气质修养,因为著名的学者和大师级人物,必定是超高悟性上的科学与文化的统一,杰出的科技硬实力和深厚底蕴的先进文化软实力的集约总合。
思维力是人的头脑对外界事物的理性认识、思考、推理、判断、结论系统认识过程的深度和广度,而进入事物本质的速度和对科学的准确性认知。对优秀人才来说,是高智商、高智能的表现。
以此为标准招收和录取的优秀学生,应考核其理解力、想象力、记忆力、表达力、发问力、怀疑力、追求力等。
对学生思维力的培养,要在抽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常规思维基础上,向多元发散思维、综合聚合思维、思辩思维、逆向思维、奇异思维方面发展。特别是要不断地提高其想象力。正像爱恩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怀疑和批判的头脑是培养科学家的一个主要条件。
而对于硕、博研究生来说,要有更高的思维力。其中包括思维敏感力、思维思辨的辨析力、思维科学过程科学判断力、未知领域思维准确把握力、原始创新思维多元想象力,创新理论、产品、技术的勇敢力和定论的决定力等等。
研究力就是在丰富思维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技术与方法,在科学技术领域、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已有结论和未知领域里有所完善、有所前进、有所创新的科学探索过程和结果的思想行为体系。具体说来是钻研和探究事物本质和观察其规律在未知领域里攻坚与遨游的能力。
对招收和录取学生,在具有优良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应策重考核其观察力、思考力、辩解力、敏感力、口头与文字表达力诸方面。
要提高就要学习,要创造就要研究。钻研、探索、勇气和耐力是培养科学家的研究力的主要精神,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是培养科学家必备的基本道德修养和高尚品质。
创造力,对录取和培养本科生而言,要在了解高中阶段学习的基础上,重点考查、培养其对课程的理解力,多科的综合力,自我学习的创新力,学术问题的发现力,未知领域的想象力,在实验和实习中适应、熟练基础上的创新力,进入研究领域的创造力。
创造力对研究生来说,是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加工和创造,产生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对培养科学家来说,是在科学与文化未知域中钻研、探索改变已有的结论,创立新学说,是创造出新的理论、新的概念、新的技术、新的产品的能力。
对一流高校招收和录取三个层次成绩优秀的新生,要着重考核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考核其知识系统,所学的创造性知识基础和方法。其次是思维系统,考核其思维的独立性,即独立思考,并重视多元性思维,淘汰那些单一性思维定势。第三考核其动力系统,即在口试中了解其兴趣、好奇心、求知欲、责任心等基本态势。最后是实践系统,了解其实践过程、结果及关键性细节,从中发现其创造意识和行为能力。
对培养优秀的创造型的人才,特别是对培养未来科学家来说,首先要了解其是否有为国家为民族创新科学文化的战略眼光和雄心大志;其次是有无博大精深的知识信息系统;第三是有无对未知领域、科学文化前沿的洞察力、预见力;第四是有无科学上所需的责任心、信心和毅力;第五是其有无团结人、带领人的风范。
一流大学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学缘结构关系到科学文化战略,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关系到不断增强的国际竞争力。总之,优缘出智慧,多缘求发展。我们遵循的原则是:
据国内外历史经验证明,校与校之间、省与省之间、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文化传统有其巨大的差异性。对其多元差异性进行优异性融合,造成新思想、新科学、新文化的基缘性因子,这无异将是培养科学文化大师最肥沃的土壤。
据有关专家测评所得出的概率是每年的毕业生中优秀者大约是5%左右。因此一流大学每年都要从三个层次毕业生中拔尖子。应该充分认识到,尖子生源中的最突出的优势是其竞争力。尖子与尖子的碰撞,即产生新科学的火花,从而有新发现、有创新。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永恒的真理。要大力提倡生生交流、科科交流、校校交流、省省交流、国与国交流。科学发展内在规律是,没有交流就没有新生,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科学技术在交流中产生,在交流中永动科学技术创新。
学生学习组织结构在目前的最大弊端是按学科、专业过多、过大、过细的组织结构。学习过程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更是学生生理、心理、文化、科学、品德、习惯成长、成熟、创新的过程。其本质是生命教育,生存智慧教育。其关系应遵循如下原则:
在学生各学科学习中自选研究项目组成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结束再组建新的课题研究学习组织。这是一种经常的、共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其流动性是以学科研究为中心轴。其目的是体现团队精神教育、集思广益的集体力量,是增值教育。
一个学生可以参加多项多学科综合学科研究小组,多种兴趣小组,多个社会公益小组,校内、校外兼职小组。多元、多项、多变是丰富学生知识、能力、经验、阅历的鲜活过程。多元则多变,多变则多新,多新则多创造。其结果是显示综合创新教育、触类旁通教育。
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组织形式是学生参加教师的研究项目,承担教师科研项目中的部分或分支的研究任务。初期可承担科研辅助性工作,同时承担本科生的教学任务,表现出既是研究组织成员,也是教学组织成员。待进入博士生阶段,就可以独立承担研究任务了。形成学习即是研究,研究即是学习,学习与研究的结合进入高端创新性研究学习。其过程体现了系统性学习能力的教育、推进师生共同体的教育。
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社会兼职是学习从低到高的必经阶段。实践出真知,真知必须经过实践检验。多种实践才能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其做法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程,促成学生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和综合智能体制机制的形成。
三个层次的学生都要参加出国学习与研究。只有走出去,进行国与国之间的学习、访问、协作研究,才能达到扩大视野、参与创新、占据科学前沿、促进创造、实现文化交融的目的。这是一流大学实现国际化的必由之路,是构成国际化一流大学的必经过程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吸纳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形成国际性竞争能力。
一流大学现有的4、3、3制的改革势在必行。这种不分人才的发展变化,不分优劣,不分人的个体智能高低,一律以固定的一种学制、一种多年一贯制的学习方式,桎酷了学生的个体各异性的发展,积极性受到压制,竞争力受到压抑,学习兴趣、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学制成了拌脚石,成了僵化学习的根源。
改革学制的原则是: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实行学分制。完成学分即可以毕业,未完成学分可以延长。充分发挥学分制个性化、竞争化、自由化的优越性。
不论本科生、研究生都可以实行校与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包括与国际各国之间,在专业、年级上自由流动。充分体现专业优势、科研优势、教师优势、环境优势,并以此吸引人。流动即可以创造人才,也可以陶汰庸才。精英人才就可以在流动中脱颖而出。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对学制进行了改革。无论是学分制原则还是流动性原则,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流大学学生的生活环境,是造就优秀人才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环境不仅能锻炼人、改造人、优化人,而且可以内化成为人才的优秀品格和道德情操,是高端人才积累优秀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一统的校园化、集体宿舍、食堂等具有的优势一面,但也有弊端,而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脱离社会,培育出来的人才要有一段时间的磨合时期才能融入社会,因此,要改变目前大集体固化环境程式,使学生从中解放出来,走上社会,融入社会,使其在校期间就逐步地实现社会化。具体做法如下:
学生可少数人,不受年级,专业限制,组成学生研究的小集体,形成不同科学交流、融合、互补环境。租用学校公寓或租赁民宅,吃住均由自己操作,从中熟悉并学会与居民交往,学习、体会衣食住行,在民情民意、文化氛围、社会风气等方面受到薰陶。
学生个人租用民房,独立解决吃、住、行、用事务。建立自我的校外的学习环境,起居、作息均由自己掌握。因为不会生活的人,也不会学习,不会创造。所以要学习生活,学会生活,善于生活。从中体会学习难,生活难,人生难,磨炼意志,增长才干,见识社会,认识群象,知道美丑、善恶,全身心地融入社会。要学会做一个完整的人,做一个独立的人。塑造个性化的独立、自力、自强的品格。
一种是学习不离家;一种是自立组织家庭。这原本是社会细胞的内核成员。学不离家,解决了不离父母亲情,尽子女义务的问题,自立组织家庭解决了小家庭夫妻情感的问题,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欢乐与艰辛。学会过日子、过好日子。学会应对民居的社会治安、居民卫生、邻里关系,缴纳费用等生活锁事。从中了解底层社会人群对党和国家政策的感受,而理解治国安邦之艰难,了解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之真情,而体会各级政府组织管理社会的复杂性,从而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它具有服务国家,维护群众,体贴民情的政治意义。
高校的学生,进入社会后适应的时间要更长,付出的代价要更大。生活欠债,脱离民众的人,就会不懂得民情,进而不懂民众,不懂国家,不懂经济、政治、文化,不懂社会。如果国家意识、社会意识、道德意识中是空白,专业技能也会苍白无力,从而造成社会文化悟性的缺欠。不懂家庭、父母、妻小的人,是爱的缺欠,对社会的亲和力、凝聚力、家庭的亲情力、责任感都无法理解,这些都会影响国家的建设。
总之,在现代社会中,一流大学的学生群体,是社会构成的重要部分,也是人群中最先进的因素。它不仅参与了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建设,更成为社会发展主导性的智慧和创造因素。科学而高质量地培养优秀、精英人才,不仅是改变社会人的基础素质,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获取什么样的生源,怎样进行培养,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就成为我们关注一流高校建构的方略性问题。
[1]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
[2]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1.
[3]杨汉清,韩骅.比较高等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0.
[4]秦言.知识与经济时代[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6.
[5]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