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照辉
(辽宁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辽宁沈阳 110034)
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30多年前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说: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适龄人口的15%,标志着从精英型进入到大众型,超过50%便进入普及型。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连续扩招,启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5%。2003年,教育部宣布我国正式步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可以说,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大众化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态势,而在其进程中高等教育发展重点逐渐由规模扩展转向质量提升。特别是在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中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因此,面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时代大背景,保障和提升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并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纵观世界大势,我们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国际化、信息网络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始于知识创新,是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直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和文化创新等环节所组成的创新过程及其结果。为了实现国家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需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深刻分析我国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继20世纪末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之后,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总体部署。由此,各省(市)按照中央的要求,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加快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建设,力求抓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机遇,奋力争先。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暴露出在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严重制约,而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把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科技落后,关键在人才,根源在教育。要实现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依靠教育,尤其是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100年校庆讲话中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在大众化进程中,我国的高等教育应该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增强?换言之,如何在大众化进程中科学地界定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内涵是摆在当前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操作者面前一个亟需回答的重要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解答好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他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而什么是质量及教育质量则是需要我们明确的问题。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 (J.M.Juran)博士认为,产品的质量就是产品的适用性,即“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该定义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即“使用要求”和“满足程度”。教育质量这一概念在《教育大辞典》中被解释为:“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是:教育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等的合理程度;教师的素养,学生的基础以及师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对于高等教育活动本身及其产出的产品来说,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需同时具备以上两种概念的属性,才具有科学性。有学者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社会需求、学校规格、学科门类以及学生质量是多样的,这些都决定了质量标准的多样化。
在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进一步掌握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这包括人才、信息、知识、技术、设备等。所以高等教育质量不仅要满足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还要同时满足社会对其的需要。正如余波所言:“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可以概括为:‘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所具有的功效性、人文性和调适性在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系统自身有序运转方面要求的程度’”。而从宏观上来讲,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所言: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布局和学科专业设置还不够合理;教育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不先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成效不明显;我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在世界上居于前列的学科还比较少;缺乏大师级的师资,等等。因此,今后10年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最核心的任务、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提高质量。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质量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地方、有的学校质量意识还比较薄弱,没有摆上应有位置,没有转化为具体措施;有的还没有把握规律,缺乏有效抓手和有力保障。同时,在质量标准上也存在一些误区。总之,我们要大力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以实现我们高等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而从微观的角度来说,恰如南阳理工学院的姚锡远和郭书贤所阐述的: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之所以成为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其主要是因为近些年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为高等学校规模扩张、学科专业领域拓展提供了机遇;但同时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高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教学质量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提高质量,也迫使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由数量和规模竞争转向质量和品牌竞争,各高校的生存意识、发展意识、竞争意识、改革意识和质量意识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强烈、更加突出,纷纷致力于形成属于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以提升本校的核心竞争力。
历史的发展是循环往复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遵循着这一规律。当高等教育的发展达到量的积累时,无论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环境对高等教育的需要,都要求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概括来说,高等教育质量关系着国家发展质量的根本,教育兴则国家兴。当前形势下,为什么要突出地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核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战略意义。
首先,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就举世公认。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人口大国,要在经济上赶超发达国家,就必须保持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并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较快的增长,同时,更要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走绿色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之路。而这一切与高等教育的质量的提升息息相关,高等教育曾经为并将继续为改革开放做出巨大贡献,其至今已为我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发展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等教育人才,而且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高等教育的贡献也是可圈可点的。正如张德祥所言,在区域经济增长中,高校从最基础的创新源头出发,直接参与了经济增长各阶段的创新活动,特别是高校的综合科技优势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催生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不但搭建了校企合作的桥梁,而且促进了学校与企业的互动与双赢,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与科技的发展。
其次,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贯彻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提高国家科技创新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的可靠保障。目前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技术、科技成果转换率等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面对发达国家科技优势的压力和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对我国的封锁,我们必须大力增强自主创新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当今科技发展呈现出科技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科技产品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科技创新在宏观领域拓展,在微观领域深入,学科交叉和融合受到普遍重视,科技创新、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科技与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的关系日益紧密五大特点。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和系统基础能力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核心,成为决定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和全球经济格局的基础条件。与此同时,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科技问题,已不仅是单纯的自然科学与技术问题,同时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社会发展、文化教育等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和人文社会科学协同解决。科学研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为积极发挥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高等教育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技术研究的方面军、成果转化和高科技产业化的生力军,在提高质量方面责任重大。换言之,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所培养的各类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人才保障,高校所拥有的科技创新团队是自主创新的组织保障,所拥有的创新平台和基地是实现自主创新的物力保障。优质的高等教育所具备的科技创新所需的人才、组织及基础条件必然是激发创新力的肥沃土壤,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可靠保障。
第三,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本要求。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现代民族国家与现代社会有效存在和有序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在传播知识、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而且在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方面扮演关键角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高等教育占居核心地位,起着引领和主导的作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是其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正如怀特海所言,大学是为民族的进步提供充满智慧的想象力的组织。当然,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对难解的问题,中国也概莫能外。因此,教育规划纲要第一次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银行曾在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一文中提出:没有更多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将会越来越难以从全球性知识经济中受益。这表明:一个国家如果受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人越多,其国民素质就高,由此国民创造的国家竞争力就强,反之亦然。这一点,可以从发达国家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中得到印证。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谁能够培养、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谁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可见,必须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大批拔尖优秀人才和一批大师级人才,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我国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和国际社会的话语权,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总之,大众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态势,在其进程中高等教育逐渐由数量和规模扩展转向质量和品牌提升。面对高等教育强国的时代大背景,保障和提升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并具有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贯彻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提高国家科技创新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战略意义。因此,我们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出发,深刻认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1]谢作栩.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2001(3).
[2]高葵芬.重审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J].辽宁教育研究,2005(7).
[3]韦洪涛.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与保证体系研究:审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质量问题[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4]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4/24/c 121341791.htm
[5]姚锡远,郭书贤.强化内涵建设全面提高质量[M]//王小梅,刘心廉.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6]张德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着力提升区域内高校创新能力[M]//王小梅,刘心廉.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7]张德祥.论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M]//王小梅,刘国瑞.建设和谐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8]余小波.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与外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6).
[9]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10]陈至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J].求是,2008,(3).
[11]朱振岳,黄文.2009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召开 陈至立出席并致词[N].中国教育报,2009-10-27.
[12]刘延东.与世界一流相比中国教育质量存较大差距[EB/OL].http://www.cnr.cn/allnews/201009/t20100913_507043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