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毅《舞赋》蕴含的汉代文化气息

2011-08-15 00:52张铁慧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舞姿乐舞文选

张铁慧

(长春师范学院《昭明文选》研究所,吉林长春 130032)

萧统《文选》赋设音乐一类,收六篇,其中傅毅的《舞赋》是关于舞蹈的名篇。汉代流传至今有两篇《舞赋》。除傅毅外,张衡也写过《舞赋》,但张衡的《舞赋》为残篇,描写也不如傅作精彩。傅毅的作品不但在时间上要早于张衡,同时也是至今保留最完整的舞蹈题材的赋作。作者用赋这种“体物而浏亮”、极具铺陈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舞蹈形态,尤其是对“蹑节鼓陈,舒意自广”、在汉代颇为盛行的“盘鼓舞”,描绘得更是生动细腻、出神入化。《舞赋》不但为我们再现了汉代舞蹈之精髓,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傅毅的音乐美学思想以及作品蕴含的汉代文化气息打开了一扇门。

一、《舞赋》展现了汉代舞蹈的美妙绝伦

两汉时期,中国社会达到了空前的统一。与政治环境、社会经济相适应,文化的发展在此时也达到一个高潮。包括舞蹈在内的汉代艺术在这种繁荣之下拥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用赋特有的铺排描写的手法,赋予汉代舞蹈以艺术美,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傅毅在序中借“楚襄王既游云梦,使宋玉赋高唐之事,将置酒宴饮”,引出“歌以咏言,舞以尽意,是以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激楚》《结风》《阳阿》之舞,材人之穷观,天下之至妙”之言,[1]从《舞赋》中我们不难看出,舞蹈在汉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作者极尽笔墨,为我们展示了汉代舞蹈的精美绝伦。

舞姿的曼妙配合着瑰丽的景色之美,只有这样的氛围才会反衬出舞者的美。所以作者在描写舞女婀娜的舞姿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瑰丽之景:月夜是“皎皎之闲夜兮,明月烂以施光”,华屋是“耀华屋而洞房”,绣帐是“黼帐祛而结组兮,铺首炳以煌”。在这样一个月光皎洁、祥和静谧的夜晚,君臣围坐,举杯相向,喝到似醉非醉的状态时,那些婀娜多姿、千娇百媚的舞女们出场了。“姣服极丽,致态。貌妙以妖蛊兮,红颜晔其扬华。眉连娟以增绕兮,目流睇而横波。珠翠的而照耀兮,华飞而杂纤罗。顾形影,自整装。顺微风,挥若芳。动朱唇,纡清阳。亢音高歌,为乐之方。”[1]作者用富有动感的语言描写舞女的华丽衣着与娇好面容。这些舞前的铺垫性描写,为下文舞蹈场面的描绘营造了很好的氛围。接着作者就对汉代极为盛行的盘鼓舞作了精彩的描绘,重点体现了汉代舞者的技艺高超和艺术想象的精妙高远。

“盘鼓舞”,又称七盘舞、般鼓舞,是一种踏在盘子和鼓上表演的舞蹈。李善认为“盘鼓之舞,载籍无文。以诸赋观之,似舞人更递蹈之而为舞节。”[2]虽然文献没有记载,但是汉代盘鼓舞成为宫廷流行舞蹈是不争的事实。受汉代百戏的影响,盘鼓舞对舞者的技巧性要求很高。“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其少进也,若翔若行,若竦若倾,兀动赴度,指顾应声,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骆驿飞散,飒合并。燕居,拉鹄惊。绰约闲靡,机迅体轻。姿绝伦之妙态,怀悫素之洁清。”[1]在傅毅笔下,舞者不但要前俯后仰,还要上下翻飞,动作既要娴熟惊险,又要充分展现舞姿的优美精妙,再加上要在盘鼓上舞蹈,对技艺的要求就更高了。

对于舞者的舞姿,作者用“修仪操以显志兮,独驰思乎杳冥”加以赞美,强调舞者的体态和舞姿,应与乐声、心志相和,以创造一种舞蹈的审美意境[3]。“游心无垠,远思长想”,舞者还要做到心旷神舒,想象无边无际,表现在舞姿上就是或俯或仰、或前或后、或来或往、或飞或行、或竦或倾,可以说是千姿百态。汉代舞蹈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时,更体现了汉代人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

音乐舞蹈一直是赋文学重要的题材之一,《文选》赋专设音乐一类,可见萧统对音乐也是十分重视的。《舞赋》作为专门描写舞蹈的赋作,用形象的描写、丰富的想象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将观者之欢、舞者之艳、舞技之高、舞姿之美,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舞赋》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乐舞观

傅毅的乐舞观主要体现在作品的首段中。作者开篇即假借宋玉之名写下此赋,提出“歌以咏言,舞以尽意”的观点,指出论诗不如听歌,听歌不如观舞,并明确激楚、结风之曲、名妓阳阿之舞,同郑卫之音相比是雅俗相得益彰,只是作用不同而已。傅毅重视舞蹈音乐的娱乐作用,这种独特的乐舞观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儒家的诗教传统。

我国古代,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点[4],典籍中对此有具体的描述。如《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可见,中国古代早期,诗、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这种三位一体的观点在《舞赋》中也有体现:“轶态横出,瑰姿谲起。眄般鼓则腾清眸,吐哇咬则发皓齿。”舞者逸态横生,娇姿迭起,转动媚眼,同时微露皓齿唱着艳曲,舞步整齐划一。相对于歌功颂德、墨守成规的正统礼乐来说,自西周末年兴起于民间的新兴乐舞“郑卫之音”,则一直以来被斥为“淫声”。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并要求弟子“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5]。孔子之所以对郑声如此深恶痛绝,并斥其为“淫声”,主要是由于他认为“郑声”对其维护的“礼乐”治天下、“礼乐”教化人们的传统秩序是一种威胁与挑战。孔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社会极其动荡的时期,旧的制度分崩离析,新兴的社会思潮不断挑战人们的传统意识,被尊为正声的“雅颂之声”,更是面临巨大的冲击,因此孔子恶“郑声”也是自然而然的了。[6]傅毅生活的东汉初年,正是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年代,统治者要想维护自己的统治,就要建立礼法森严的封建秩序,对“雅颂之声”这种维护统治的正统礼乐制度当然是要尽力维护的。在这种思想政治背景下,傅毅能够大胆提出自己独特的乐舞观——肯定郑声,重视乐舞的娱乐作用——在当时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7]同时,这种娱乐作用就连一向严肃的君主也面露喜色,文武之臣则更是手舞足蹈,狂放不拘礼节。在傅毅看来,雅乐有雅乐的教化作用,俗乐有俗乐的娱乐功能,二者并不矛盾,雅俗相得益彰,俗乐只不过闲暇时供人娱乐,何害之有呢?

三、《舞赋》体现了汉文化瑰丽浪漫的风格

周天游在《论汉代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文中,指出汉代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成熟的标志,汉代文化与秦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虽然如此,但汉文化并不是对秦文化的完全照搬。汉代的统治者汲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所以即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汉代文化仍然呈现出多元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在傅毅《舞赋》中,集柔韧与刚劲于一体的盘鼓舞,让我们领略了汉代舞蹈的瑰丽与浪漫。舞者以柔软的腰肢、轻盈的舞态,舞出了内心深处的浪漫与激情,营造出了奇丽的幻想意境,达到了外在华美与内在空灵的结合与统一。除了柔韧之美,《舞赋》还表现了刚劲之美:“及至回身还入,迫于急节,浮腾累跪,跗蹋摩跌。纡形赴远,似摧折。纤蛾飞,纷若绝。超逾鸟集,纵弛殁。蛇,云转飘。体如游龙,袖如素霓。黎收而拜,曲度究毕。迁延微笑,退复次列。观者称丽,莫不怡悦。”这一段描写把舞者舞蹈时的力度、惊险和高超的技艺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雄浑豪放,刚柔相济,正如歌中所言:“摅予意以弘观兮,绎精灵之所束。弛紧急之弦张兮,慢末事之曲。舒恢炱之广度兮,阔细体之苛缛。嘉《关雎》之不淫兮,哀《蟋蟀》之局促。启泰贞之否隔兮,超遗物而度俗”。舞者在忘我的舞蹈中,舒展自己的情怀,被束缚的精神得到了尽情的释放,既不像琴弦那样绷得过紧,也不完全沉醉于轻歌曼舞之中,达到了精神与意境的忘我与自若。

四、结语

《舞赋》描写了汉代舞蹈的柔美与刚劲,其对舞者的舞姿与意境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作者通过对舞蹈这种艺术形式的描写,不但展现了汉代舞蹈的美妙多姿,更表达了作者独特的乐舞观:“歌以咏言,舞以尽意”,郑卫乐舞与雅声之别在于“小大殊用,郑雅异宜。”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儒家诗教传统,对我们研究汉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陈宏天,赵福海,陈夏兴.昭明文选译注:第二册[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950-951.

[2]萧统著,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248.

[3]梁宇.从舞赋走进汉代舞蹈[J].合肥:安徽文学,2008(2).

[4]胡晓明.文选讲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

[5]论语[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280.

[6]希人.“孔子放郑声”注疏考[J].自贡: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0(3).

[7]王静波.浅论舞赋[J].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1).

猜你喜欢
舞姿乐舞文选
“非遗”传统舞蹈的当代构建与审美表达——以朝鲜族农乐舞为例
龟兹乐舞
画与理
画与理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画与理
画与理
梦幻舞姿
舞姿翩跹
舞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