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意大利经济衰落的原因探析

2011-08-15 00:52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纺织业瘟疫意大利

谢 标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茂名 525000)

十七世纪是近代意大利经济的分水岭,它在地中海贸易的霸主地位逐步让位于低地国家荷兰和大西洋沿岸的英国,而且其近代化进程落后同时期的西欧诸国。本文试图从纺织业、农业、城乡经济关系、人口等方面探讨分析意大利经济衰落的原因。

一、纺织业的内在脆弱与外在压挤

在中世纪,意大利经济虽以海外贸易见长,但其真正的经济支柱是纺织业。“所谓意大利复兴,说穿了是羊毛的复兴”。[1]而这纺织业是借助远程贸易发展起来的,一方面从海外购买廉价原料运回本国生产,另一方面生产出来的纺织品主要销往国外,这两点就使意大利的纺织业带有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气息。但是,该行业的海外商业扩张易受国际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1618年欧洲爆发了“三十年战争”,意大利纺织业深受其害。以米兰地区为例,“在17世纪初米兰地区有60-70间纺织企业,平均每年大约生产1500件羊毛衫,而到了1640年,该区的纺织企业数量锐减到15间,年均产量是3000件羊毛衫。到了1682年,该区的纺织企业就剩下5间。在1709年,这区就仅有一间纺织企业并且年均产量不足1000件羊毛衫。”[2]这反映出意大利纺织业经济活动的过分外向导致本国消费市场的萎缩。意大利纺织业之所以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是因为它有内在的脆弱性,主要体现在它的高额工业税收和昂贵的劳动力成本这两方面。税收对于工业的成长影响甚大,惟有适当降低税收,才能让工业成品保持竞争力。“在威尼斯地区,那里的税收是按照货物价格总额的百分之四十二来征收”[3]。税收负担的沉重,挤压了意大利纺织业利润的空间,制约了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并限制了企业的生产方向。许多纺织企业只是关注上流社会的奢侈品消费,忽视欧洲当地民众对廉价商品的急切需求,这就将西欧普通民众的纺织消费市场拱手让给英、荷等新兴纺织工业国。劳动力成本的昂贵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我们没有足够的信息确定十七世纪初意大利地区工人的工资高于欧洲其他国家工人的工资,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1630年和1657年的瘟疫,减少意大利地区人口的三分之一”[2]。人口的减少势必导致劳动力的奇缺,引起工人的工资上涨。而且加工和制造奢侈品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这进一步加剧了纺织业对劳动力的争夺,从而推高劳动力成本。还有一个让意大利劳动力成本高居不下的原因是劳动力市场受行会严格控制,行会对手工业者的工资水平和入会的费用都有严格的规定,并让工资水平保持在一定的高度,以此保护本行业成员的经济利益。因此,沉重的税收和昂贵的劳动力成本成为意大利纺织业繁荣的障碍。

纺织业衰落的外在因素是荷兰、英国和法国纺织业的相继崛起,不断挤占意大利纺织品在西欧市场的份额,给予意大利纺织业以致命打击。英国、荷兰和法国的纺织品能在西欧市场与意大利产品展开全面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价格低廉。意大利纺织品的质量上乘是其固有的优势,但款式陈旧却是其硬伤。相比之下,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产品以款式多样、颜色明艳著称,在十七世纪的纺织业贸易的世界里“讲究时髦和花式翻新是推动本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它促使人们不等旧衣服穿破就花钱买新衣服,而时装是商业的灵魂和生命,它使整个商业机构转动不息,这是一种使人的穿着四季如春,永远见不到秋季的商业发明”[1]。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产品质量虽不如意大利,但凭借其成本低廉、款式多样的优势,逐步取代了意大利纺织业在西欧的霸主地位。十七世纪意大利纺织业走向衰落成为一个不可扭转的趋势。

二、农业发展的曲折与反复

意大利的农业是以工业附属物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它对旱涝、瘟疫、战争等灾难的反应极为敏感。“当1590年由于农业歉收引起农产品价格猛涨,导致意大利城乡地区大规模饥荒,人口数量急剧锐减的时候,就标志着意大利农业开始衰退”[3]。一般来说,任何一个传统社会的农业出现衰退现象的时候,其社会的经济结构就开始解体。一份1634年的文件提到克雷莫纳 (Cremona)地区的土地贵族这样的话语:“由于近来农产品价格下降,劳动力的严重缺乏以及他们 (农业工人)的过分要求,使得大片土地变得毫无价值”[3]。

但到了十七世纪后期,意大利北部的农业开始复苏。“在缔结比利斯和约 (Peace of the Pyreness)后,人口逐渐回升到瘟疫以前的数量水平,农产品价格也日趋稳定甚至略有上涨,大量的资金也注入到农业中”[3]。城镇的富裕居民也开始从破产的农民手中购买耕地,并对耕地进行大规模改造,改善灌溉设施,引进新的粮食作物品种,扩大原有水稻、小麦的种植面积,实施草田轮作制,以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稻米早在15世纪就被引进到意大利,很快就成为费费拉市场上最便宜的粮食,随后在17世纪更是成为意大利各地区最主要的粮食。“稻米作物的引进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一部分,更被布罗代尔 (Brudal)视为产生农民无产阶级”[4]。新农作物品种的引进,桑椹大面积种植,让丝织生产进入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表现为丝织大规模出口国外市场,“在1680到1720年间出口到英国的丝织产品数量从10000千克上升到21000千克”[3]。但是好景不长,开垦耕地数量面积的激增,对土地过分耕作,造成土壤的质量不断下降,农作物的收成逐年减产,农产品的价格也急速下降。

意大利南部地区的农业发展与北部地区有相似的经历,都是先盛后衰。南部地区盛行生产小麦、橄榄油和酒,但该类食物主要是用于自给,并不对外出口,“那时在意大利旅游的游客往往被环绕在山坡一排排的橄榄树的美丽风景所吸引”[4]。但是,该地区的农民承担沉重的租税,这些租税主要是用于交纳道路、桥梁、榨油和酿酒的费用。因为根据该地区的封建法律,庄园的一切都属于庄园主。在沉重的租税面前,农民能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都很困难,已无力对粮食作物进行扩大再生产。为此,庄园主开始转向寻求种植更加有价值的经济作物,如酿酒用的葡萄。正是由于这些改变,到了十七世纪意大利农业的衰落已十分明显,甚至一度恢复农奴制。

三、城乡经济关系的不平等

意大利的经济活动是以城市为主,而农村则是城市的粮食供应地。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初,意大利城市工业开始衰落。手工业的作坊重返农村,大部分是为了逃避行会的严格管制,并且在农村能雇佣更多廉价劳动力。城市工业迁往乡村,一方面给落后的乡村经济带来了更多更先进的生产技术,使乡村摆脱作为城市工业附属品的尴尬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能自主生产出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产品;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伦理价值观念,促使商业精神兴起,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乡村的的庄园经济并没有随着工业的内迁而解体,生产结构也没有大的变动,因此乡村和小城镇发展的都是低水平的手工业,无助于经济的振兴。

要打破城市和农村各自为政的商业生产小圈子,使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就必须有一个中介点,那就是流动小贩。流动小贩有自己特有的人际商业网络,这个商业网络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通过分散在各城市的亲属,获知各地的商品价格的差异,从而贩运紧俏商品赚取差额,甚至在偏僻的乡村经营连锁商店,垄断当地市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物产渠道的流通需要依靠小贩来完成,那就证明乡村并没有产生一种刺激生产扩张、激励生产主体的机制,那么各种物质的生产必然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导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局面出现。城市无意将工商业的活动扩大到乡村地区,而乡村变化的主要动力来自货币和商品经济在乡村社会的扩展。城市手工业行会阻止手工业者的外流,因为劳动力的外流加剧工业产品成本的上升;而在农村,庄园主更关注租税,流行劳役服务,导致佃农的数量不断增加,未能积极调动乡村因素来为城市服务。这两者的对立和统一,就导致了城乡经济二元差异性。

在中世纪的晚期和近代早期的意大利,城市工业的转移、手工业者的外流、乡村工业的局部繁荣都与西北欧国家的廉价工业品有关。因此对大商人资本家来说,工商业利润的下降,意味着自我扩张运动的受阻,为此他们从远程贸易中撤离出来,另择出路,转向更加灵活的投资形式,乡村成为他们投资的最佳场所。但是城乡的经济地位并没有因此改变,农村依然是城市所需粮食供应的基地,城市工商业也逐渐衰退。

四、人口增长缓慢

“在近代早期的欧洲,意大利是一个人口密集和都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尤其是它的北部,能与尼德兰相媲美”[4]。意大利人口的增长在近代早期呈现W型,在1300年其人口达1000万,人口处于上升状态;但是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死病后,该地区的人口锐减了1/3;直至1500年,意大利地区的人口逐渐稳步增长到1100万,在1600年更是突破了1200万,但随后再次遭受瘟疫的肆虐,在1650年意大利人口回落到1100万。在近代早期的欧洲,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下降是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与饥荒、瘟疫或者战争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当人口减少到一定程度,该城市就需要吸收城乡周围的外来移民,同时阻止城市居民向外流动,尤其是熟练的纺织工人,以维持该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

意大利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尤其是婴儿的存活率非常低。根据“费尔乐 (Fiesole)在十七世纪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如一年内有1000名婴儿出世,其中就会有150-250名婴儿死亡,那么这年就被视为正常的年份;但当婴儿的死亡数是450-500名时,则被视为不寻常的年份”[4]。按照这份资料所说,意大利婴儿的存活率就大约在50%-85%,在此基础上其儿童的生存率就要大打折扣,加上瘟疫、饥荒、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就只有不到45%的婴儿能长大成人。因此,意大利人口增长缓慢。另外,意大利女性的结婚年龄在19-25岁之间,男性则在29-36岁之间,晚婚成为限制婴儿出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意大利人口增长缓慢还与公共卫生预防意识薄弱有关。从意大利W型的人口增长模式,我们不难看出在将近300年的历史中,瘟疫对意大利人口增长的破坏作用。“根据威尼斯的官方统计:从1575年的7月到1577年的2月所爆发的瘟疫导致46721人死亡,而从1630年7月到1631年10月所爆发的瘟疫就有46490人死亡”[4]。为此,当地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去制止瘟疫的扩大,如将病人和他们的家人隔离,烧毁病人所居住的房屋、衣服和家具,为了防止传染疾病再次扩大,甚至关闭边境。在防御瘟疫的过程中,公共卫生部门的官员和医生发现居民饮用水不干净,住房的室内环境也极其污秽。

在意大利地区,人口的减少与经济的疲软有某种必然的联系。意大利的经济以外贸为主,依靠的是国际市场,而人口的减少就导致本地工资的上涨、工业产品成本的提高,从而削弱了外贸产品竞争力,最终妨碍了自身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纺织业的衰落、农业艰难的复兴、城乡经济的对立以及人口增长缓慢这四个因素都促使意大利经济进入结构调整期。《十六世纪欧洲》(Europe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一书中曾对意大利的近代经济转折作出这样的评价:“威尼斯成功地避开葡萄牙的香料贸易竞争的威胁,却无力回应荷、英两国在地中海和意大利半岛的竞争,自1590年以来,其他意大利地区也和威尼斯一样开始失去在欧洲卓越的商业地位”[5]。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意大利的起步较早,但是它的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其贸易的中心地位逐渐让位于荷、英等国。

[1][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资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M].顾良,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328,327.

[2]Carlo M..Cipolla.The Decline of a Fully Matured Economy[J].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New Series,1952,5(2):178,184.

[3]Domenico Seela.Ital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M].New York:Addison Wesley Longman,1997:37,23,23,24,25.

[4]Christopher F.Black.Early Modern Italy:the social history[M].USA:Routledge,2001:28,29,21,22,23.

[5]H.G.K oenigsberger George L.Mosse and G.Q.Bowler.Europe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M].New York:Longman,1991:39.

猜你喜欢
纺织业瘟疫意大利
嗨,我不是意大利面
意大利面“变魔术”
纺织业两人入围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
丹东纺织业新引擎
绘画中的瘟疫 下
抗击瘟疫的那些事
绘画中的瘟疫(上)
瘟疫算个啥
纺织业觅路
科尔:“走出去”带动纺织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