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传统学科课程的“分”与“合”

2011-08-15 00:47张恩茂
巢湖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学科活动课程

张恩茂 吴 玲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传统学科课程的“分”与“合”

张恩茂 吴 玲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在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一门“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课程尤其是学科课程的关系还在“磨合”之中。如何防止偏向和误区,实现“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将两者有机整合,在互动共生中共同促进学生发展,是当前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紧迫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传统学科课程;分野;整合

课程的实质是社会历史文化选择中的教育化设置。根据《纲要》的规定,本轮课程改革要努力实现“三大转型”,即课程政策从“集权”到“放权”的转型,课程范式从“科学中心主义课程”到“社会建构中心课程”的转型,教学规范从“传递中心教学”到“探究中心教学”的转型。其中,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代表的经验课程居于突出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不仅集中代表了本轮课改的价值观,也是其中的亮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紧贴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探索,是体现了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所谓综合实践活动,一言以蔽之,就是超越了传统的课程教学制度——学科、课堂、评分——的束缚,使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现实的(乃至于虚拟的)学习环境中,综合地习得现实社会以及未来世界所需要的种种知识、能力、态度的一种课程编制(生成)模式。[1]作为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发挥生活世界对人的发展价值,它所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每一个人的心理经验与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生活世界)的关系。[2]显然,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原有的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一门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

但是,作为一门“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它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还在“磨合”之中。目前,怎样正确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乃至急迫。本文的焦点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传统学科课程的“分”与“合”的研究,努力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发挥作用,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等开放式学习方式,提高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科学精神、实践能力以及服务意识,提升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进而整体把握事物的能力和水平。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价值分野

众所周知,在本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设置它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方式。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传统的学科课程各自具有其价值观,可以从如下价值维度进行审视。这是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传统学科课程 “分”“合”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1.1 从“综合性”与“单一性”的维度

顾名思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主要体现了课程“综合”和“实践”两方面的理念。[3]与单一的学科课程的纵向逻辑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统整课程的内容和活动的,以“问题中心”整合了一系列相关学科知识、研究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综合性、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垃圾的分类与处理”这一主题,[4]就需要学生了解环保方面的知识,学习问卷设计、调查、统计、分析的方法,而且还要制作标语、撰写报告、推广成果等等,这就涉及数学、语文、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知识,以及与他人在社会中交往、交流、合作等技巧、技能。显然,以上这些知识技能以至能力,不是单一任何一门学科所能提供和解决的。与此相关,学科课程则以分科课程为主,每门学科都有着自己特殊的知识逻辑与体系,即使有学科间的融合,也是针对本学科的问题展开的,锻炼的是学生某一项知识和能力。例如,即使像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也主要只是为了解决本学科的问题。它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相距甚远。“综合性”与“单一性”的分野,是我们进行课程价值分析的第一个维度。

1.2 从“实践性”与“认知性”的维度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实践取向,传统学科课程则偏重认知取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而非在传统学科知识的已有的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的“认知性”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呆板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获得为根本目的的学习活动。“纸上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具体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主题必须来源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真实世界,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需带着问题深入实际生活、深入社会中去进行,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也需要走进社区图书馆、养老院、居民区,走进科技馆、气象台,走到马路、地铁、山间、田野进行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从而学会做事——能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并能够获得适应未来未知工作的能力。[5]与此相比,学科课程主要是在校内或课内进行的,学生即使进行实践性学习也多是在课内面对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来展开的,其直接目的还是为了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否具有“实践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传统学科课程最根本的标志。

1.3 从“生成性”与“固定性”的维度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具有内在规律。课程设置中需要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关系。“预设与生成相反相成,各有其客观依据和重要意义……对于教学有效的目标导向来说,无论预设还是生成都只是实现教学有效——优质高效的手段。”[6]相对传统课程的较强的 “固定性”——稳定性和预设性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体现了“生成性”特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在活动开始前一般都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学校与社区的资源、自然条件等情况来确定要研究的课题,并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其本身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也就是说没有预先设定好的课程内容。在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和老师以及同学虽然对活动进行周密部署,然而在活动探究的过程中,很有可能调整课题甚至重新选题。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随着学生认识和体验的不断加深,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问题不断生成,原有的计划好的目标、内容、程序等也相应要进行更新和完善。与此不同,学科课程有课程标准与教科书,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都是预先计划好的、规范好的。在一定时期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也是相对固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成性”是权宜应变实践智慧的内在要求。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任何课程,其实质都是社会历史文化选择中的教育化设置,为一定的培养目标服务。应该说,在本论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也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正因为如此,尽管两者体现了不同的课程观,尽管在实施过程中它们在内容上可能出现相互碰撞,但这并不妨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有价值。只要是师生想探究的主题,即使同学科内容出现交叉重叠,我们应该也能够有效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并举的同时,不断促进学生的学校知识与生活知识的统整。具体说来,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7]这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实现整合的基本涵义。

2.1 整合路径之一: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

识者周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对的常常是一些现实的综合性问题,难以凭一项单一知识或技能所能开展,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支撑。对现实问题进行探究时,学生需要直接接触自然、社会、文化等环境,作出选择和行动,驱动五官以真情实感把握事物,以取得必要的直接经验,并利用以往的直接经验和学科教学中习得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调查和实验,求得问题的解决。例如,“水资源的节约”,“矿物质对人体的作用”,“小蝌蚪的成长”等类似选题中,不同程度地需要两个甚至好几个学科知识的参与,才能全面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尤其重要的是,借助当前现实问题的解决,以往的生活知识和在学科教学中习得的知识得以重建,由此也使学生学科知识能够加深理解和整合,提高了他们对知识的灵活应用并增加了新的内容。我们甚至可以说,只有自觉的应用了学科知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具有教育内涵且持久而有力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是两类课程实现整合的必由之路。

2.2 整合路径之二:将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和问题引入学科课程

近代以来,随着知识爆炸和学科分化的加速,基础教育课程越来越远离现实,过于关注“书本世界”和“知识世界”——学习的内容以传统的学术成果为中心,每个学科关注的也只是本学科内的问题,难以同当代的信息、国际、环境之类的现代主题相适应。学科内容要更新,要与不断发展的科技、文化、社会相适应,必然要把现代社会发展的成果(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引入学科课程。首先,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主要是来源学生来源生活的综合性课题,在其探究的进程中会不断收获大大小小探究成果,既有内容的也有学习方式的。这些收获与学科内容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甚至是学生在学习学科课程中晦涩难懂的或无法回避的困扰,这些成果有利于学生对学科背景和关键概念的理解。其次,综合实践活动中并不是一定一次性就可以解决所要探究的所有问题,而且在探究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许多衍生的新问题,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反思,试图在学科知识中寻找答案,激发对学科课程学习的兴趣,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充满生活乐趣、情景化和探询性的学习过程。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相得益彰的。

2.3 整合路径之三: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理念渗透于学科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传统学科课程的最大不同表现在教学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问题中心”的探究中心教学,学科课程倚重的是传统的“知识中心”的传递中心教学。其实,这两种教学方式不是二元对立的,各有其自身独有的价值;在实际教学中也是互相渗透、互相支撑的,要依据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问题在于,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灌输中心教学”占据了绝对的地位。以往学科课程仅仅遵循学科本身的逻辑进行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这样的教学必然是封闭的和无活力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超越原有的传递性教学,走向研究性教学。[8]研究性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反思,通过反思加深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从而持续地提高教学实践水平。教学即研究,教师教学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成为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研究的过程,而不是传递现成的知识技能。学习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意义的建构,当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张多元的学习活动,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应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置为核心,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开放且充满活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合作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彼此沟通、相互切磋、获得启发和共识,培养了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的网络。学生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到的学习方式、探究精神以及积极的态度等完全可以迁移到学科课程的学习中。[8]可以相信,如果学科课程能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那样具有探究性、开发性、个性化,学生的个性发展尤其是创新素质将得到极大提升。

“课程改革既然是一种教育思想和课程范式转型的过程,一场破旧立新的运动,我们不仅需要有强劲的专业话语的声音,也需要有一个积极推进新课程实施的社会舆论环境。”[9]倘能如此整合,本轮课改独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也就算达到了。

3 防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另一门学科课程

如上所述,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各自具有迥异的课程价值观。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打破传统学习观的二元对立,实现 “具体与抽象”、“经验与概念”、“实践与理论”等价值的“兼容兼顾”。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学习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从而实现“知识”与“经验”的统一。但是,这种“兼容兼顾”回到现实的课程实施中,却发现它存在着传统学科课程的影响,实际操作中存在种种误区,具有明显的学科化倾向。这些误区和倾向体现在诸多方面,需要我们及时研究,努力认识,有效地加以预防。

3.1 认识和防止课程目标的僵硬化

课程实施需要计划,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切都要在预设的因果框架之中展开。于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应按照学科课程进行设计、控制,无论是课程实施过程还是课程目标都应该纳入严格的逻辑体系,都应是稳定的、清晰的、可测量的,任何的混沌、转化、不确定都可能让人难以适应。其结果是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一样,应具有明确的细化的课程目标,仍然是以知识为本位,过分看重学生得到了多少知识,得出多少结论,以进行量化并给予考核和评价。以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注重的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等这些主观意向的、非确定的目标常被挤到边缘,遭到冷漠甚至扼杀。如何表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仍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2 认识和防止课程内容的教材化

课程内容及其代表是许多争议的焦点。由于对“预设性教材”的依赖性,教师对教材的过分依赖和渴求,导致大家漠视国家对该课程只规定大纲而没有具体规定课程内容,期待各地方根据各学校的自身情况创造性的形成自身特色的用心。一些教研部门或研究机构组织人员竞相编写大纲、教材,与学科教材别无两类,有些地方甚至通过行政命令强行推行统一的教材,难以走出传统的“教材为中心”的怪圈。一些调查表明,有将近一半的教师主要是围绕着这些教材在教室里“讲”或“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显然,如何理解和呈现课程内容还需要在当代知识观的基础上统一认识。

3.3 认识和防止课程结构的分割化

根据《纲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除上述指定领域外,还有非指定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即包括指定领域,又涉及非指定领域,还与学科领域“存在紧密联系”,它是这3方面内容的高度整合。[10]但是目前许多学校把这四门课程分别开设,厚此薄彼,研究性学习尤其受青睐,为数不少的学校认为所开设的研究性学习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有些地方教育部门为了自己好把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指定领域人为地割裂成彼此孤立、毫不相干的四个板块,由相近的学科教师分块实施,这些做法从根本上背离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初衷。可见,课程结构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决定了课程的功能。

3.4 认识和防止课程环境的封闭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环境”有较高的和独特的要求。体验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的基本方式,它的内容的广泛性特点决定了其学习环境开放性的特征。它要求在广阔的、开放的校内外空间范围内,通过交流与活动,进行展开。这就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突破课堂与书本的局限,但有些学校顾虑到校外的安全问题和课程便于管理,在学习空间上: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战场放在校园内和教室,即使有校外活动也是实施全过程管理,有意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的自由选择权和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学习时间上:要么整齐划一;要么也只是体现在课程表上,实际情况却成了学生自己的业余爱好,放任自流。以上情况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其根本原因还是学科中心主义在作祟,看不到综合实践课程独有的价值;因此要认识和防止课程环境的封闭化。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厘清认识,有物质资源的保证,还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证;而课程改革的效果,不仅在于课程的静态性质分析即目标设置,更为重要的是重视动态性质运作即过程控制。作为一门“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课程尤其是学科课程的关系还在“磨合”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传统学科课程,它们各有其独特地位价值,关键是在“分”与“合”中体现整体思维,努力使二者有机整合——“分”中有“合”,“合”中有“分”,从而在互动共生中相得益彰,共同彰显新课程改革的功能和效益。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案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编.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陈蕾,安桂清.垃圾的分类与处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案例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2,(2):36.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6]吴玲,吴支奎.有效生成植根于精心预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7,(7):13.

[7]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再探.更新时间:2006-10-8.引用时间:2010-8-16.http://ipac.cersp.com/LLDH/KCZC/200610/1139.html

[9]钟启泉.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22.

[10]刘丽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5,(12):27.

THE"DISTINCTION"AND"INTEGRATION"OF INTEGRATED CURRICULUM OF PRACTICAL ACTIVITY AND TRADITIONAL SUBJECT CURRICULUM

ZHANG En-mao WU ling
( Educational Colleg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0)

In new curriculum for basic education system,the Integrated Practice Course has a unique position and value.However,in real life,as a"new"curriculum,Integrated Curriculum of Practical Activity and other curriculum,especially the relationship with Traditional Subject Curriculum is still"running in".How to prevent bias and misunderstanding,and how to realize"distinction"in the"integration"and"integration"in the"distinction"and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two,in the interaction promote coexist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is a pressing urgent solution subject of the current curriculum reform.

Integrated Curriculum of Practical Activity;Traditional Subject Curriculum;distinction;integration

G622.3

:A

:1672-2868(2011)01-0115-05

责任编辑:陈 凤

2010-10-11

张恩茂(1981-),男,安徽铜陵人。安徽师范大学教科院20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学科活动课程
【学科新书导览】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