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龙 朱胜甲
(1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系,安徽 池州 247000)
(2安庆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设计文脉中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共生关系
朱小龙1朱胜甲2
(1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系,安徽 池州 247000)
(2安庆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在共生观念中,传统与现代是一脉相承的,传统与现代的实质就是继承与创新,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设计师只有在共生观的指引下,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多借鉴他人经验,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从多方面进行艺术创造,才能不断设计出符合人的时尚追求,适应人们审美文化需求的设计作品。
设计;文脉;共生;继承;创新
文脉,即英文单词Context,指的是“上下文、语境”等意思。在语言学中被称作“语境”,就是指使用语言的此情此景与前言后语。在广义上,被引申为一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与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在设计中所称的“文脉”,更多的应该理解为文化上的脉络和文化的传承关系。
从二十世纪初以来,很多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一直在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确定文化的概念。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简单来说,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当然,这其中还包括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性东西的总和,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
文化,一般来说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稳定性,如:道德、伦理等就在一定的时间内相对稳定;同时,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并且,文化还具有民族性,每一个民族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会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最后,文化还具有传播性和延续性,各种文化之间是互相传播、影响,交流、融合、相互吸收的。有着各自发展的延续脉络。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各自的文化精髓。只有通过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吸收精华,祛除糟粕,互相吸收对方文化珍品,从而才能提高和完善自己文化的精髓内涵。
设计始终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改革与发展,小到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这里所提到的设计,既包括艺术的感性活动;也包括科学的理性活动。“设计也是一种文化”,设计是以文化为基础的,是要从文化中汲取营养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东方还是西方,设计始终是要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的,设计与文化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的。我们人类就是生活在一个经过设计并被不断被设计着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中,设计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方式。我们的设计师们所设计的作品,不再仅仅是一件产品、一个标志、一套包装、一张招贴或一幢建筑物,而是在设计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新的文化。是文化的体现、扩展和延续,其本身就在创造着文化。
“设计文化是现代工商业社会发展的产物,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盛发达的标志。设计运动的出现是19纪末20世纪初的一种艺术和科学的现象,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亦符合人们生活水平对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具体要求,也可以说,设计文化是弥补和消化现代化工商业社会的某些不尽人性的规范的一种有效手段。设计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标志着从沿海到内陆的文化渗入和影响。从时间上看,可分为80年代前和80年代后。”[1]它表达的是空间和时间的价值观念。因而,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动作往往带来问题,要在另一种文化中成功当然需要极大的敏感性。纯粹的商品意识与价值观念不是设计师追求的终极目标,引导和提升社会大众的文化品味是设计师的责任和义务。[2]
“共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指: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依生存,对彼此都有利,这种生活方式叫做共生。“共生”最初是关于生物的名词。但共生一词的适用面,在今天却早已经超出它本身的层面,更多的包含了社会、伦理、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含义。
人类设计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这种认识是一种持续的思考与实践,人类不能在缺失对传统认识的状态下进行这种思考。没有了对传统的继承,现代人便失去了感受当代设计文化的触觉。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与现代实质上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3]
张道一老先生在解释“传统”时指出:“‘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总的说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由历史沿传来的思想、道德、人伦、风格、艺术、制度等,概括起来主要是表现在文化方面。”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灿烂文明历史的古国,积淀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传统的文化艺术更显示出无限的审美内涵。传统绘画艺术作品和民间美术作品,无不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情结。这一切都成为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是现代设计灵感的源泉和基础。
传统文化对现代科技与艺术的发展,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共生美学观认为传统是一脉相承的系统,包括民族的思想、道德、文化、风俗等。传统往往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地理条件、自然气候和人文环境下生活习惯、道德观念等的总和。传统是一种抽象的意识,它必须通过物化来得以体现,这种物化特征最为明显之处当属建筑与产品。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就是典型地包含了自然、材料、技术、哲学、艺术等综合信息的沉淀与积聚。[3]
当代中国的设计在其发展过程中,应该从文脉上注重对传统的继承性,因为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历史连续性。对传统的继承一方面是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继承和接受;另一方面还表现为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借鉴;并且,在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还要有突出的延续性表现。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创新变化。我们在继承传统的时候,也要看到传统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需求与价值观,即使在同一时代中,不同年龄段的人,他们的需求与价值观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我们的设计作品,要能够反映特定时期物质功能与精神需求等要素的融合,是发展中的生产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设计必须迎合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与价值观。当人的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处在发展状态之中,设计更没有理由不改变、不创新。而这种改变和创新的依据,正是基于对过去传统的回顾和对于未来发展的展望。
传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传统是发展的。格罗庇乌斯曾说过:“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日本设计理论家佐口七郎认为:“继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不是融于古物之中,而在于继承保全作为传统精神的创作者的理念,即创造。”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在这其间,继承与创新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没有继承,便不会有创新;没有创新,继承只能是一句空话。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为了创新,就必须批判地继承前人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闭门造车谈不上创新,只有走向社会、走进市场,在比较中创新,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要多思,多思多想,出新意,出灵感,出新的表现手法。
我们设计师不能只满足于从传统中套用文化符号,不能把文化传统当作是提高产品身价的装饰,而应该立足于更高的层面上,来理解前人的设计与创造,这就需要我们对本民族的文化作深层的解读(包括哲学、文学、艺术、民俗等等),将其内涵化为修养,然后在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来。在设计中对本土化肯定的同时,还要不囿于传统的樊篱,多借鉴国内外一些精妙设计的内涵,多留心国际审美时尚,多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从形式上升华。从文脉上发展创新,做到汇中外,融古今。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物我不分”和“因势就成”。其思想发源于先秦的道家,儒家以及禅宗理念,是原始朴质的混沌思维方法论的基本核心。现代科学理论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思维方法,与中国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注重整体、和谐、相对、转化的传统思想方式相当吻合。传统的绘画理论和设计原理与这种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古代太极图中的阴阳回转,青铜器纹饰的抽象多义,国画中大写意虚实相生,无不透出这种思维方式的精髓。我们知道传统思维方式转化到设计上,往往会促成一个具有现代审美追求的新创意产生。[2]
创意是指点子、构思、立意,是设计的生命所在,是艺术性、创造性传达信息的工具。我们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能够把作品的创作思维糅合到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哲学、思维方式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在设计中,好的思维意念的生成,是能够超越任何阻碍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因素,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让人类彼此之间更加了解,增进沟通,达到更高层次的彼此交流。[2]
不论在传统艺术或是现代设计作品中,色彩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设计师除了要知道色彩的基本原理和运用技巧外,还要知道不同年龄段的人,不同性别的人对色彩喜好的差异。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戏剧、脸谱、民间木版年画等的色彩以及本民族审美观的影响,在现代设计中,我们的用色大多使用暖色系列中的红色、橙色、黄色等纯色。而纯色系列从远古时代起就是我国本民族的传统用色,是任何时代的物品上所最常用的颜色。人们喜爱红色,红色热情奔放,象征喜庆、幸福、吉祥。比如我国的五星红旗,结婚时用的红色喜字等,红色已经成为中国的另一个代名词,被热情地称做“中国红”。在现代包装中红布、红绸、红纸、黄色绳带也随处可见。因为现代与传统是一脉相同的,稳定而持久。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就是采用的红色,象征中国人民喜迎奥运的热切心情。受到了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接受。纯色的使用也是和现代追求清洁环保,追求自然健康有着内在联系的。
文字是我们祖先为了记录语言、事物和交流情感而发明的视觉文化符号。文字的形态,受书写工具和材料的影响而不尽相同,同一文字,字形各异。不论传统艺术或现代设计作品都离不开文字,当今的文字被大量应用于视觉传达领域,所传递的信息需要迅速、清晰、直观。文字的醒目、生动是抓住消费者视线的重要手段,因此字体设计在现代设计中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在现代设计中的大量运用,也使得传统的字体本身在设计上得以重生,延续了设计的文脉。使字体本身形式更加现代化,更有时尚魅力。更有亲和力,因而利于人们对设计作品的认可接受。
当今一些设计作品,在文字的设计上更加注重“形”和“意”的结合,在现代汉字艺术设计中,通过运用形与意的互相借用进行转化的方法,就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设计作品。这已成为一种流行的现代设计方式。比如,将“商”字中的“口”转换为现代商业产品上使用的条形码;汉字“家”的设计,“家”字右下主体部分外形与中国东南沿海轮廓相吻合,而“家”字最后一捺其位置与形状与台湾地形轮廓相替换;把汉字“喜”与香港的英文单词“HONGKONG”结合设计的作品。通过借用较具象的图形,形成以形表意的精神内涵。今年上海世博会的会徽,就是以传统元素的汉字“世”为基础设计的,其中暗含三人合臂相拥的图形,象征着“你、我、他”和全人类,传达着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现代理念,洋溢着崇尚和谐、发展的现代追求。
图像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描绘自然的一种方式。人类是通过图像来识别自己周边的事物,同时也通过图象来传达自己对美的向往。视觉传达离不开图形,图形是最基本的工具。由于图形具有形、色的外观视觉形态及本身所包含的具体实际意义,对人的感知与逻辑思维产生刺激,从而更具有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使人们留下持久的记忆。图像的唤起能力也优于语言,具有唤起各种情感的力量,从而使视觉传播更加有效。[2]
在我国,图形大致可以分为民间和传统两大部分。民间图形包括年画、剪纸、壁画、皮影、民族服饰、脸谱等等;传统图形包括原始岩画、彩陶、青铜、金银错、画像石、敦煌壁画、秦俑、瓦当和书法等等。我国的传统图形是历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结晶,其创意独特,技艺精湛,形式丰富多样。今天有很多的设计作品,就运用了具有鲜明地方传统风格的中国民间艺术图形。是从设计文脉上继承了传统元素。一些成功运用了民间艺术元素的设计作品,使中国老百姓体会到一种亲切,使外国人感到一种新奇。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就是既有国际化的现代感,又有民族内涵的经典图形。体现着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共生。一个舞着的人形,跳跃着进入了全世界人们的眼帘。印章的形式、文字图形化、书法汉字,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图地反转形式的融合运用是成功的,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著名汽车设计大师乔治·亚罗曾说过:“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设计文脉中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不应该仅仅体现在设计作品的外表上,而应该体现在整个设计、生产、制造、消费以及使用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的就是经验的积累,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主题透彻的理解和新颖独特的思维角度。[4]
正如靳埭强先生所说的,“中国设计师偏好用中国的形式符号,这本身没有问题,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我希望这不应是一种表面上的搬用与模仿,而是要有真正的思考。这些元素应该在你的思考之下有所变化,变成你自己的语言。”在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共生关系的指导下,我们从设计文脉的角度,对传统元素的借鉴和运用,不能是生搬硬套、直接运用,而是要把握住本民族现时代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心理,站在时代的高峰上,展望时代的流行趋势。运用现代设计原理和形式对传统和现代进行重新分解组合。要从设计文脉的角度对传统和现代进行再认识、再理解,从而提高现代设计者的设计思维和创意能力、表现能力。
一位优秀的设计师是离不开对传统元素的继承和借鉴,对现代的把握和展望的。如果我们的设计失去了传统文化元素,那么我们的设计作品就会失去内涵和根基。如果我们的设计缺失了现代文化元素,那么我们的设计作品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缺一不可。
[1]赵农.设计与当代中国社会——中国现代设计历史进程的思考[J].装饰.1999,(4):66-68.
[2]叶佑天,漆晚霞.在传统中探寻当代海报的本土设计[J].艺术与设计,2007,(88):36-38.
[3]吴国强.论共生美学观下的传承与创新[J].装饰,2006,(3):112-113.
[4]史建海的BLOG.中国传统元素对现代设计艺术的启示,http://blog.sina.com.cn/jianhai8336.2009.
DESIGN CONTEXT OF THE TRADITIONAL ELEMENTS AND MODERN ELEMENTS OF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ZHU Xiao-long1ZHU Sheng-jia2
(1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Art,Ch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hizhou Anhui 247000)(2 Academy of Fine Arts&Desiqn,Anqing Teachers College, Anqing Anhui 246133)
In the symbiosis concept,traditional and modern is the same strain,the traditional and the modern essence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inheritance is a means and innovation is the goal.Only in the symbiotic view designer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depth research,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others over the use of advanced technology,multi-dimensional artistic creation in order to continuously meet the people of the fashion design to pursue,to adapt to people's aesthetic cultural needs of the design work.
design; context; symbiosis; inheritance; innovation
J01
:A
:1672-2868(2011)01-0074-04
责任编辑:宏 彬
2010-07-18
朱小龙(1977-),男,安徽六安人。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系,讲师,艺术硕士,研究方向:平面设计、设计软件教学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