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酉
(新疆教育学院体育分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3)
体育教学促进高专学生心理健康的探索与实践
周小酉
(新疆教育学院体育分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3)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全面推行“阳光体育”的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高职高专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特殊团体,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注重挫折教育,加强综合训练,科学引导,集体协作,为高专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体育教学;高专;学生;心理健康
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国家的国民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即心理卫生,是指维护人体正常心理状态,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问题的原则、措施及活动的总称.加强高校专科学生的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成为真正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高职高专学生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青年群体,由于招收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年轻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状态呈现多样化、复杂化趋势,教育难度日益加大.而作为这一群体的学生普遍喜欢体育运动和爱上体育课,由此,加以引导,利用体育教学的独特功能,对这些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为更有效地发展高职高专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所谓自我控制,是指一个人在分析、思考、预测效果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语言、情感和意志行为.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是现阶段高职高专学生非常重要的个性心理品质,积极的情绪和乐观地态度是这个群体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现实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因为专科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尚处于过渡时期,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良心理和不良行为.如在体育教学比赛中,往往为了己方或团队在比分落后情况下,导致情绪失常,态度不端正甚至粗暴行为,从而可能产生不良后果.作为体育教师应及时发现问题,摸清学生的心理状况,有计划的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提高自我认识水平,纠正心理偏差,矫正不良行为,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通过必修教学与选项教学的改革,致使学生有了进行某项运动的兴趣,也就会去寻找合适的伙伴.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交际需要包含情感因素在内,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通过锻炼,不仅增进运动水平,更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机会.这是因为体育运动中所进行的身体活动,具有和人的日常生活活动不同的特点,不必牵涉更多的其它方面的问题及利益,不必借助于更多的语言为媒介进行交往,可以使他们之间少有戒心,彼此容易接近,产生亲近感,使学生逐步摆脱孤独、寂寞的心理,积极交往,并为在生活、学习中产生的压抑、不满情绪提供一个宣泄的场所.如选修健美操或体育舞蹈的学生,在节奏欢快、能调动学生兴奋性的音乐背景下,产生烘托气氛、激发学生情绪的效应,使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把注意力从烦恼的事情上转移开,忘掉失意与压抑,通过热情奔放的动作与音乐的结合,使学生内心受到艺术的熏陶,缓解了学生的精神压力,调节了学习、生活中产生的紧张情绪,极大地改善了心理状态.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学生对老师的影响作用也提出质疑.学生讨厌感情冲动态度粗暴的教师,不喜欢教学手段生硬缺乏交流沟通的老师.这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值得体育教师深思,应立即加以改进.可以说,高校体育教学在增进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消除不良情绪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采取适度的体育锻炼.人在受到某种挫折时,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强刺激,从而引起一个兴奋灶使人陷进痛苦和懊丧之中.如果这时去从事体育运动(最好是两个人以上的运动项目),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中心,运动中枢的兴奋就会抑制痛苦中枢的兴奋性,这时候往往只注意身体的运动,而把烦恼抛到脑后,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有益于大脑活动的调节.因而充分利用和开发体育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如经常进行篮、排、足球等集体项目的锻炼,在对抗比赛的过程中会让人慢慢地改变孤僻的习性,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团结互助,增强集体主义观念.而参加游泳、跆拳道、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而下棋、打太极拳、气功等运动项目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有一定的益处.
因此,体育教师应当从实际出发,将挫折教育贯穿到每一节体育课、每一次训练和每一次比赛中,要教育学生有意识容忍和面对挫折,善于向他人学习.如在上体操跳山羊教学课中,大多数女生都有惧怕心理,教师多加以鼓励、诱导,辅助练习的手段到位,施以恰当的保护与帮助,逐步使学生消除恐惧、害怕心理,在完成跳跃山羊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每一个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都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承受能力,通过各种针对性的体育运动手段,加强安全意识,增强保护与帮助的实效性,从潜意识里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缓解挫折情绪、修复受挫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师生、同学之间相互交往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时间越长、密度越大,越容易产生共同的体验和感受.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相比,其实践性十分明显.由于体育运动以群体的形式进行身体练习,学生之间相互接触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群体教学和练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完成规定的身体练习,不仅需要作体力上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友爱与关心、支持与协助、尊重和信赖、理解与团结.通过不断努力,掌握了动作技术,克服了困难,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从而获得心理和身体上的双丰收.
体育教学中,当教材难度较大和学习器械的练习时,学生往往会产生消极怠慢的心理.教师可用暗示调节法消除和缓解学生过度紧张焦虑的不良心理.如可采用暗示语教学法,还可以采用诸如点头示意的恰当表情动作,运用“胆大者带胆小者练习”等暗示教学法.因此,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课的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改善学生心理状态的环境,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有趣的教学手段,以知激情、以新激情、以趣激情、以表扬激情让学生在体育课中获得深度的愉悦体验,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加强学生间的相互交流,鼓励相互帮助,发挥集体功能,调节活动的竞争节奏等,对学生的心理都有很好的教育和调节作用.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因而必须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然而,现代意义的竞争不是只讲竞争,不讲协作的竞争,而是一个既讲竞争又讲协作的竞争.在所有的竞赛比赛中,由于竞争激烈,不仅要求参赛学生充分发挥身体机能、技术和心理能力,而且还要选手间同心协力、默契配合,相互理解,才能战胜对手.因此,通过竞赛活动可有效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在竞争中善于与人协作共事的团队精神.
事实证明,大多教学生有集体主义观念,关心和爱护集体的荣誉.不管是否上场参加比赛,重要在“参与”,符合体育的精神.在赛场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级乃至不同年级不同班的学生,为了观看或参加比赛,可以抛开平时怨恨、隔阂和距离,一起喜怒哀乐.这种非言语性的间接交流,对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沟通等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体育竞赛的形式,摆脱平日过重的心理负担,平衡心态,促进人际交流.
体育比赛的特点就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观看比赛时,每当运动员不畏敌手,顽强拼搏终于获胜的片刻,许多同学都会呐喊、鼓掌、感动不已,仿佛自己也曾经历了一场激烈的竞争.比赛过程的跌宕,使他们压抑着的评判欲和表现欲得以释放.观看运动员精湛的技艺、顽强的精神,使学生积存的失落,悲观烦闷的内心重新得到前进的光明.观看比赛,可从胜利中体会到成功的价值,同时也从失败中得到了人生的经验,树立必胜的信心,让人获得了实现自我的真谛.通过比赛可以给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得到转移,可消除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而且能培养学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对现实,奋力夺取胜利的良好心理素质,也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形势.
高校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项艰巨性任务,也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学校只有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教育,科学引导,集体协作,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更好地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使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以便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
5.1 针对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的特点,要求学校有必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让每位体育教师认识到身心健康是紧密联系的,只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还不够,应结合体育的特点,给学生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身心受益,做一名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学生.
5.2 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高校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不失时机地在新生入学教育周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他们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使他们有接受现实和幻想冲击的心理准备,认识到产生这些障碍的必然性.让学生掌握抵消心理压力、释放心理能量,及自我心理保健的科学知识和锻炼方法.
5.3 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和运动锻炼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缺陷.因此要求每一位体育教师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多注意学生的心态,并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治疗.
5.4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组织许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5 针对体育竞赛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应把体育竞赛视为一种课余体育文化,有意识地去安排它,并及时给予赛前班级动员、组织观看、赛后总结等形式.
5.6 健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专门负责研究高职高专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制订出衡量专科层次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找出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因和外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1〕兰自力.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报,2002.
〔2〕季浏,李林,汪晓赞.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
〔3〕朱国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
〔4〕张华君.论大学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5.
G807.4
A
1673-260X(2011)01-01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