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农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策略

2011-08-15 00:43耿广汉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9期
关键词:农科应用型教育

耿广汉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浅谈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农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策略

耿广汉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已成为教育界广泛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农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系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农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旨在为农科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策略支持.

应用型本科高校;农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乃就业之源.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创新型经济和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农业是我国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但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依靠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科学生作为农业高新技术的掌握者和运用者,是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主体,对其实施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能直接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因此,如何科学高效务实做好应用型本科高校农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升农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是我们值得思考与研究的战略课题.

1 应用型本科高校农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重要教育活动,已受到广泛重视和关注,逐渐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农科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弱等原因,目前还未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教育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综合分析应用型本科农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1.1 观念性障碍

创业对学生的素质、学识、能力和实践经验要求很高,相对于就业,其难度高、挑战大、成功率低.基于趋利避害心理,大多学生认为创业“可望不可及”,转而把更多精力付诸于就业上,对待创新创业教育认为是完成学业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敷衍应付.对高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投入大,收效慢.基于办学效益的考虑,高校更多地注重短期可预见的经济收益,强调就业导向的办学理念,突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追求学生就业率和就业层次,往往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深,投入不足,重视不够.

1.2 资源性障碍

创业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区别于其他课程,这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更多地是调动学生所有的相关知识、技能、心理品质去解决一个创业课题.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创业原则、创业方法以及应对风险的策略,其内容涉及面广,对师资、教材、资金和场地等要求较高.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农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优质教材缺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滞后、专项资金短缺、实践环节缺失等突出问题.

1.3 制度性障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新生事物,其健康发展必须通过制度章程、体制机制予以规范和保证.基于制度的缺失,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处于尴尬境地,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地位不高,被认为可有可无,远低于专业课程教学;创新创业研究立项少,资助金额小;课程设置随意,教材征订杂乱;教学内容陈旧,考核形式单一;实践内容固化,创业体验缺失等.解决问题的关键靠制度.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地位的确立、创新创业研究领域的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规范设置、创新创业专项资金的合理配置、创新创业激励约束机制的有效运行,只有依靠健全的制度才能得以实现.

2 应用型本科高校农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系统工程,可从创新创业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文化熏陶、师资支撑、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着手,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农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

2.1 贯通“三段衔接”的知识传授平台,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学框架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素质教育,是造就高素质农科创新创业人才的必要途径,必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思想认识层面,应用型本科高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要从深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切实把创新创业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予以重视与扶持.在课程体系层面,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将农科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与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相协调的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强化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的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在教材建设上,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组织优秀教师,并吸收行业、企业人士共同编写体现行业特点、企业实际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的优秀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任课教师要不断优化结构、更新知识、突出应用、强化实践、体现创新,精炼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应用性、创新性教学内容.在教学计划执行上,重点实施“三段衔接”的教学活动.针对农科学生的实际,应用型本科高校可将创新创业教育分为有机衔接的三个阶段,逐步提升,贯通四年.第一阶段主要针对大一学生,以创新创业启蒙教育为主,通过形势政策教育、校史校情教育、创新创业讲座、创业典型报告会等途径,启发学生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创新创业精神.第二阶段主要针对二、三年级学生,以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为主,通过《大学生创业教育》、《创造力理论与创新思维》等课程教学及SYB、KAB创业培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理论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造思维,奠定学生坚实的创新创业理论基础.第三阶段主要针对高年级学生,以创新创业观摩、创新创业体验、企业文化教育为主,通过参观创业基地、创业企业以及进行创新创业模拟竞赛等,通过现场感受创业、亲身体验创业,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认识.

2.2 搭建“三环互促”的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农科是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农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前提.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强化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环节,扎实抓好“专业实践、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相互促进的重要环节,通过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专业实践方面,高校应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构建符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的、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形成多个具有企业实景,兼有专业实习、科技示范、创业指导功能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若干个校企共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全面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激发农科学生的创新创业灵感.在科研实践方面,高校通过设立大学生创新科研基金,鼓励学生申报创新科研课题,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工作,培养学生科研意识、科研技能和研究能力,促使学生思维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知识简单型向能力创新型转化.在社会实践方面,高校应支持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田间地头,广泛开展“三下乡”活动,充分发挥农科学生在服务“三农”中的生力军作用,直接为农民朋友提供科技支农服务,提增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同时持续有序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农科学生深入了解农村真实现状和农民实际需求,可帮助农科学生增强专业学习的针对性和未来创业的方向性.

2.3 拓展“三位一体”的交流平台,浓厚学生创新创业氛围

健康向上、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文化,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从三个方面着手,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一是搭建创业类交流平台;借助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通过举办创业知识讲座、创业先进事迹报告会、创新创业论坛、成功创业讲堂等形式,讲授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宣讲国家和地方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宣传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树立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激发农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农科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就业观、成才观.二是组织创新创业类竞赛;通过创业计划大赛、科普创意大赛、创意设计大赛、企业沙盘大赛、营销案例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在模拟状态下,进行产品研发、质量管理、营销渠道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筹资投资等设计活动,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开展创新创业类体验;高校要扶持建立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创新科技园、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组织农科学生通过在校内创新创业园的项目孵化体验、在学生创业工作室的专业技能体验、在创业学生训练营的团队训练体验、在大学生商贸一条街的创业探索体验等,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业过程体验,促进学生在“全真环境”中锻炼成长.

2.4 构筑“三轮驱动”的师资平台,引领学生创新创业进程

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其质量和数量直接决定着农科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涉及学科多、实践性强,对师资要求较高.任课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又通晓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从应用型本科高校目前师资水平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内部培养,针对现有教师,通过基层锻炼、企业挂职、专门培训等形式,加强授课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锤炼,促使教师具备创业教育的知识,了解行业发展的动态,熟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把握市场前沿的需求动态.二是外部引进,即针对创新创业教学需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企业家或创业成功人士,定期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介绍创业经验,传授创业技能,解答创业疑惑,激励创业信心,以此来弥补校内师资实践经验的欠缺.“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旨在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专兼结合、能力突出、覆盖面广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2.5 架设“三管齐下”的保障平台,确保创新创业顺利实施

有效的保障机制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有序深入推进的根本保证.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从政策制度、管理服务、硬件建设等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加以扶持.在政策制度层面上,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制定大学生创新学分的认定办法及支持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奖励办法,配套出台保障创新创业教育顺利运行的的教学运行机制、质量评价机制、监督反馈机制,进一步完善鼓励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学研究、指导服务的激励政策,最大程度地调动教师与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在管理服务层面上,高校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农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要组建相应的教研室具体负责农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要实行灵活的弹性学制并允许创业学生休学创业,要建立专业的创业指导团队为创业实践和到基层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创业项目论证、业务咨询和决策参考等服务,要完善帮扶机制,帮助创业大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并为创业学生提供相关政策、校友创业信息、市场行情等综合信息服务.在硬件建设层面上,高校要建立灵活的筹资渠道,设立创业专项基金,实行专款专用,要开辟集中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心,配备必要的公共设施和办公设备,要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和建立项目孵化基地,实行学生自主管理,鼓励学生开展创业体验.

〔1〕柯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9(4):85-88.

〔2〕王彦勋,任素梅,王华彪.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8(15):48-49.

〔3〕李洪磊,韩放.大学生创业教育[J].企业导报,2009(11):245—246.

G710

A

1673-260X(2011)09-0228-03

猜你喜欢
农科应用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题解教育『三问』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