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潇倩
(长治学院 美术系,山西 长治 046011)
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初探
于潇倩
(长治学院 美术系,山西 长治 046011)
“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从构成要素看是一个由农业生产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和可供游人观赏的旅游景观共同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在价值取向上,“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必须要具备旅游价值,既要展示独具乡村特色的审美价值,更要注重生态平衡、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因此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贯彻生态性、经济性、参与性、特色性、文化性和多样性原则。
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
“乡村生态旅游景观”,目前学界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和界定,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景观,“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必须要具备旅游价值,这种旅游价值最终指向了经济价值;其次,这种旅游景观要凸显乡村特色,与城市景观形成鲜明对比,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再次,这种旅游景观不仅仅要展示乡村特色,而且要展示乡村景观的精髓,这种精髓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注重生态平衡,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由此可见,“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从构成要素看是一个由农业生产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和可供游人观赏的旅游景观共同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从特征看,乡村生态旅游景观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具有深远性和宽广性。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包括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在价值取向上,“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必须要具备旅游价值,不仅仅要展示独具乡村特色的审美价值,而且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生态平衡,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2002年,刘滨谊先生在其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与旅游规划三元论体系化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AVC”理论,并且在随后的相关实践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该理论的核心是“三力”,即一个旅游地的吸引力(Attraction)、生命力(Validity)和承载力(Capacity),简称 AVC。
乡村景观的吸引力的吸引效应正如霍华德在《明日的花园城市》中的比喻,如磁铁的磁力一般,他认为城市和乡村都是磁铁,而人则是容易受到磁铁吸引的磁针,“不论过去和现在使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原因是什么,一切原因都可以归纳为引力,只有找到一种方法能构成引力大于现有城市的磁铁,才能有效、自然、健康的重新分布人口。”这指明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在工业化不断深入的今天,世界人口呈现出向城市大量流动的趋势,城镇化、城市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发展中的中国同样如此。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在城市化进程加剧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对城市人口的吸引力也得到了展示。乡村景观吸引力是指乡村景观对有利于乡村各项事业发展的人和物的吸引能力。这种吸引力针对乡村景观资源的分析评价而言,不但表现为乡村对城市的吸引力,也表现为乡村之间的相互吸引。
乡村景观生命力是指乡村景观不断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壮大的能力。生命力乃是针对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言,对于乡村景观而言,其最大价值就在于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经济的发展可以通过“输血”和“造血”两种方式加以推动,前者主要依靠乡村外部经济的投入来发展农村经济,可以获得短期经济效益,但是不能兼顾长远,而且往往会给当地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相反,“造血”式发展乡村经济则可以为乡村经济提供长足的发展动力,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发展方式着眼于乡村自身具备的优势资源,比如其具有其他区域所不具备的美好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便可以取得长期的经济效益。“乡村景观生命力强调这种造血式的乡村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充分利用乡村景观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具有目标明确、项目清晰、收益见效快、受益面广、受益期长等特点。”
乡村景观承载力是指乡村景观资源对于人类活动干扰的承受能力。承载力针对乡村景观资源的保护与管理而言。自古以来,乡村环境的形成与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得以维持,在生态学上,这是一种良性的干扰过程;然而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农村长期贫困落后的面貌促使农村的发展走上了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乡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突出地表现为耕地面积的急剧减少,土壤侵蚀和荒漠化的速度加快,水资源严重匮乏,环境污染威胁日益严重,生物物种大量灭绝,景观的多样性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今天的新农村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可持续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维护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对其进行规划设计,就是要有效利用乡村景观资源,并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营造出一个空间结构和谐、生态稳定和社会经济效益理想的乡村景观生态系统。
“AVC三力”理论认为进行旅游区的规划设计要对三力的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并以三力的构建、强化和规划作为旅游区规划的核心,对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生活、生产和生态是居于核心的三个层面,而这三者依次对应着乡村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社会方面主要涉及乡村与城市的相互关系问题,对应着乡村景观的吸引力,其核心是要对乡村景观资源的吸引力进行分析和评价,认识其发展旅游产业的潜力;经济方面即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应着乡村景观的生命力,其核心是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焦点在于人们对于乡村景观资源潜力进行挖掘的能力;环境方面对应着乡村地区整体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应于乡村景观承载力,其核心是乡村景观资源的维护与管理,重点在保持乡村景观的开发潜力,对景观开发潜力及其开发年限有所预期。[7]
在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需要应用多学科的理论,对乡村中的各种景观要素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不仅要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文化特色,而且要营造良好的乡村人居环境,挖掘乡村景观的经济价值,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实现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即促进乡村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综合规划,这种规划成功与否,可以依据基于景观生态学基础建构的“AVC”综合评价体系加以衡量,这一评价体系兼顾了乡村景观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紧密结合农村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方面,而且适合中国国情,在乡村生态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来为人们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乡村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其根本目标是创造一个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化和美化的乡村生态系统。在乡村规划中对其景观规划的目标体现了要从自然、经济和社会三方面去创造一种融社会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以维持景观生态平衡和满足人们身心的健康发展。确保人们生活、生产和旅游的方便。[8]所以进行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实践应当贯彻以下原则:
旅游势必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要绿色、低碳、环保,尽可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尽量减少污染,重视环境的治理,不要对自身和周边产生不良的影响。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原则是以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和旅游环境为目标,是提高园区景观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
开展旅游观光和进行园林的改造是为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规划设计当中要把经济生产融合到园区建设中来。尤其对于各类采摘园来说,采摘的经济效益很高,规划设计要能够使采摘进行得更好,同时注重在非采摘季节吸引游人,更好地提高经济效益。景观规划设计的经济性原则是要保证园区的生产经济和旅游经济双重经济效益最大化。
游客亲身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当前的旅游时尚。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空间广阔,内容丰富,极富有参与性特点。城市游客只有广泛参与到园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从更多层面体验到农产品采摘及农村生活的情趣,才能使游客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和农业文化氛围。
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之所在,园区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愈强,景观规划设计的特色性原则就是要充分挖掘园区在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特点,从园区的实际出发,选准突破口,使整个园区别具一格,具有更加鲜明的特色,使园区更具有旅游吸引力。
通常我们谈及农业,首先想到的是其生产功能,很少想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容易忽视农业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所以景观规划设计的文化性原则就是深入挖掘出园区内在的文化资源,如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名人典故等等,通过陈列展览、模仿表演等形式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不论是观光旅游还是专题旅游,不论是团队旅游还是散客旅游,都要为旅游者提供多种自由选择的机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多样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旅游产品开发、线路设计、游览方式、时间选择、消费水平等方面必须有多种方案,为游客提供多种选择;同时要求园区品种组合、区内微小区域的布局和景观资源配置突出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
[1]肖笃宁,李秀珍.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1997,(3):27-30.
[2]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3]张惠远.景观规划 - 概念、起源与发展[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89-90.
[4]吴必虎,刘筱娟.中华文化通志·艺文典·景观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J198
A
1673-2014(2011)06-0025-03
2011—09—24
于潇倩(1985— ),女,山西阳城人,硕士,主要从事城市设计与美术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 柴广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