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学忠 费贤举 庄燕滨
(常州工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计算机实际操作与动手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也是特色所在,因此实践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考试是检验学生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最为有效的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的考试方式一般以卷面考试为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即使有些课程在考试中增加了上机考试,但是,由于上机试题随意性较大,仍然不能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如何健全考试制度,发挥考试的评价和筛选功能,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探索过程中,根据课程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关于考试改革的几点设想,制定了该课程的考试方法和方式,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初步实施和完善。
以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结束时采用闭卷考试,难以体现该课程注重动手能力的特点,考核学生的多为记忆性的基本知识。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考前临时突击,纯粹是为了考试过关,这种考试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试卷中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等较多,编程题比较少。不少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考试之前依赖老师的复习重点,抄写课堂笔记,背诵作业答案。考试靠死记硬背,缺少灵活性,且容易滋生作弊现象。
计算机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技能操作和编程等实践能力考核必不可少。过去的做法只是简单地做一些实验验证,编写实验报告,远远不能满足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训练要求。
平时成绩所占比重较少,往往以一次考试成绩确定学习效果优劣,致使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之前临阵磨枪,因此,考试成绩很难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
针对上述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5级、2006级“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考试进行了初步的改革,主要思路如下:
教学大纲反映了一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它是制定考试大纲和命题的依据。考试大纲和命题要科学合理,严格遵照教学大纲各知识点的要求,确定教学和考试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同时,在考试之后根据结果按考试大纲的要求及时修订考试内容,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试验研究。
为了使考试改革方案通用可行,保证考试和评价的程序及方法简单、易行,使之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考试不仅要能反映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考试方式上给学生更多的选择,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真正发挥考试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综合的测试。
突出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加强平时考核。不再简单地以一次考试或平时作业作为成绩依据,而是在课程的每一个章节都安排一次小测试,同时结合每章的内容布置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作业,对学生的作业、测试和课堂表现打分,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从而将学习过程和考核同步进行,充分合理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
与其他理论性课程不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提高学生面向对象编程能力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验分为12个主题进行,对每项实验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记录评分,最后给出综合成绩。
实际操作中,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成绩评定如下:平时成绩比例为10%,实验成绩比例为30%,期末考试成绩比例为60%。期末考试采用上机考试,题型为选择题(30%)和编程题(70%)。选择题考核基本理论,编程题考核每个学生实际编程能力,侧重某一项技能。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由平时的实验和平时的测验或大作业构成。这样,编程能力在整个考核中比重较大,促使学生重视编程能力,提高训练的积极性。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是计算机专业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因此,统一考核标准,建立联合考试制度是可行的。通过对课程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有利于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考试质量有积极作用。另外,通过联合考试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一方面刺激学生努力学习;另一方面,也带动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调整2007级、2008级课程教学大纲与实验教学大纲,重新细化知识点、能力点,突出实践与应用能力在整个课程教学与考核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编写了详细的能力点与知识点,并发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所应掌握的技能与掌握这些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用途。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教学实际,编写《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由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年第1次出版,2008年修订,已经发行了近2万册,并获得常州工学院颁发的精品教材优秀奖。同时配套编写了《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学习指导书》,由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年出版。编写并修改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书》,分解并强化能力点在实验中的具体训练方法。
组织3位开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师,讨论并编写了具有理论与上机两部分内容的试卷库,共15份,已经通过验收。
2008年6月,申请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进行了课程与教学方法建设与改革,开发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学习网站。2010年,由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庄燕滨教授牵头申请了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获得通过,目前正在建设中。
改革在常州工学院2006级06计一、二班首次试行,从总体成绩上看,不够理想,大多数学生不太适应这种考试模式,试题难度也稍微偏大,但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能力来看,学生实际编程能力比以往提高了一大步。后在07计一班、07计Y班实行时,大部分学生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实验室,整体情况较前有所改善。2010—2011(1)在08计Y1、Y2班以及08计一、二班再次实行上机考试,整体情况比以前有了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动手兴趣得到很大的提高,实际操作与编程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其中,08计Y2班有1位同学期末考试不及格,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寒假自己上机不断练习,补考成绩提升到90多分,能够熟练地进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相关操作与运用。
通过改革的探索和研究,在教和学两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一方面,任课教师的责任感有所增强,平时的课堂教学更加认真、细致;另一方面,学生普遍比以往更加重视实践,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大为提高,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考试改革,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需要改革和试验的工作要做。为了更好地实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促进改革的不断深化,采取具体措施如下:
在现有考试形式的基础上,加入案例讨论和论文答辩,不再单纯地以考试作为唯一评价形式,而是从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程序设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建立一套合理的机制,有效发挥考试的评价和筛选功能,真正实现教学的主导思想。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的。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不“唯分数论”。通过对教育规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带动课程改革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除了教材之外,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也应该纳入考核的范畴,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这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不断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也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调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内容和方式必须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手段等教学改革同步进行。通过考试改革教学,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为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费贤举,胡智喜.基于模块化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现[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4):77-81.
[2]马金祥,陈伦琼.“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2):77-79.
[3]麦青,阎文海.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方法探讨[J].新课程(教师),2008(3):60.
[4]符蕴芳,赵英豪.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89-90.
[5]于长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J].科技信息,2010(18):111.
[6]彭红星,张忠华,宋鸿陟,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2009(5):88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