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元君
(中北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韩元君
(中北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重大命题。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仅恢复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命题,而且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胡锦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发展观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发新的经验,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就是要在中国的具体时空背景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理论形态、理论生长点和理论实践力量的中国化,使之在中国获得新的发展,成为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民族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准确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就要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马克思中国化是历史、现实、未来的“三位一体”。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脱离毛泽东提出这一命题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也不能局限于在具体历史条件下所做的论述。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是如何“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化”不仅是一个过程与方式的问题,还是一个结果与程度的问题。
自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始终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方法入手,把立足点放在中国的实践领域上,经过努力做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不断实现着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纵深方向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
自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首次提出和论述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概念就频繁出现在当时中央领导人的文章和报告当中,并且在中央主要领导人之间达成了广泛的共识。但是在七大以后,党的文献以及中央主要领导人报告和文章中却再也没有使用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直到改革开放后,在学术理论研究过程中,这一概念才被理论界重新使用,并得到理论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过了半个多世纪,新一代领导人胡锦涛在许多重要讲话中,恢复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的理论命题,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
胡锦涛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命题,内涵深刻,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澄清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的各种误解,如“取消论”,“民族论”和“倒退论”,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胡锦涛重提和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非偶然,而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胡锦涛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恢复使用和论述,对于肯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消除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种误解和怀疑,继续坚持和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中国化,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第二,科学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重大问题。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85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85年”。之后,《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又说:“一部包括红军长征在内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的新论断,不仅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的“中国化”规律,而且告诉我们,建设党最根本的就是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党建设成为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和指导的党。
第三,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的新任务,指明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和方向。他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实践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做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步要求和人民群众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概括,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特色;要扎根于中国的土壤,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准确反映时代要求,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而更好地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这里指出的“三个更加”和“三个特色”,正是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和着力追求的目标方向。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科学分析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理论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作了系统概括,他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体现。
在2004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命题,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在2007年6月25日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把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概括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坚定不移”的重要内容,他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2006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2月14日,中共中央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胡锦涛同志在开班仪式上作了重要讲话,系统论述了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勾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这个总要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又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统一的发展要求。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惠及亿万人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举措。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强调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崇尚和谐价值、培育和谐精神,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标志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胡锦涛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始终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十分突出、十分鲜明地提到全党面前,深刻论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强调“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2005年1月14日,在中共中央举行的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胡锦涛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性建设。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联系、力量所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而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它既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保障。
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在科学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全面判断我国战略需求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战略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发展科学技术,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才能不断催生发展动力,激发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后劲,能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建设创新型国家,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动力和发展途径的基本要求,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理性思考、丰富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胡锦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时代内涵,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历史和逻辑在这里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1]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挂,2006.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D6
A
1673-2014(2011)03-0009-03
2011—01—23
韩元君(1986— ),男,山西屯留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
(责任编辑 卫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