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艳
慢性结肠炎为临床常见的疑难杂症之一。笔者近年来采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慢性结肠炎56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共56例,其中住院19例,门诊37例;男30例,女26例;年龄17~39岁,平均35.8岁;病程6个月 ~12年,平均4.5年。均为慢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患者。
2.诊断标准:依据2007年济南全国消化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56例患者均有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腹泻、便下粘液和/或脓血病史。急性发作期大便均在每天3~4次以上,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并可见排便不畅或里急后重症状。腹部尤其左下腹有不同程度的压痛,肠鸣音亢进。每当精神刺激,情绪紧张而症状加重,舌苔多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符合中医气滞湿阻肠适之症。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对56例患者治疗前均查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电子结肠镜检。①便常规均检出粘液和/或脓球(+~+++),镜检红、白细胞多少不等。②粪便培养均未见细菌生长。③结肠镜检:56例均有结肠粘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清,兼有粘膜糜烂者14例,粘膜溃疡者11例。
痛泻要方加味方药组成:炒白术、茯苓、葛根各30 g,赤、白芍各 l20 g,陈皮 12 g,防风 15 g,黄连 12 g,炒槐花 12 g、木香 9 g,槟榔 l10 g,焦山楂 30 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0天为1疗程,1疗程后复查大便常规,3个疗程后复查结肠镜。
加减:腹痛不止加醋元胡30 g、香附12 g;腹痛甚者倍白芍,加白芷12 g;热毒甚者加白头翁、秦皮;湿重者加藿香12 g、粉砂仁9 g;气虚甚者加党参、山药各30 g。
1.疗效标准:采用2007年济南全国消化疾病会议疗效标准[1]。①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结肠镜检粘膜基本正常。②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粘膜糜烂或溃疡消失。③无效: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粘膜无明显变化。
2.治疗结果 治愈24例,好转3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4%。
慢性结肠炎是由于肠道血管神经功能紊乱而出现的肠道功能亢进,肠血管平滑肌痉孪收缩,组织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结肠粘膜的炎症、糜烂及溃疡的病症[2]。本病属于中医学久痢、泄泻的范畴,多由素体脾胃虚弱或因饮食、起居失调或忧思恼怒,导致脾胃损伤,肝木克土,郁久化生湿热,蕴结肠中,阻滞脉络,血腐肉败而成脓血[3]。笔者认为脾虚湿滞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气滞血瘀贯穿于本病的整个过程之中。因此在治疗上宜以调理脾胃为主,调畅气机贯彻始终。
痛泻要方加味方中白术、茯苓健脾燥湿,白芍敛肝缓急止痛,共为主药;配伍芳香之陈皮和中化湿,助白术健脾祛湿,用归肝入脾之防风,助白芍、白术以舒肝理脾,葛根升发清阳,鼓舞胃气以止泻共为辅药;木香、槟榔行肠胃气滞,黄连、槐花清热解毒而凉血止血,赤芍、山楂活血祛瘀通络理肠,共为佐使药[4]。方中寒温并用,消补同施,诸药合用,收到理肝脾、祛湿滞、清肠热的功效。另外,针对本病病势日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在缓解期当着重调补脾胃,提高抵抗力,并调整饮食结构;少食或不食辛辣及生冷食品,是防止病情反复发作的重要环节。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2):153 -154.
2 矫玉成.慢性结肠炎的诊断及治疗技术[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8):24 -25.
3 孙晓光,野运卓.中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方法与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9):111 -112.
4 梁开发.加味痛泻要方治疗慢性结肠炎[J].山西中医,2005,21(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