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具与儿童玩具的关系研究

2011-08-15 00:50钱愿秋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蒙氏蒙台梭儿童玩具

钱愿秋

(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

□教育学

蒙氏教具与儿童玩具的关系研究

钱愿秋

(西南大学 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

蒙氏教具是蒙台梭利经过大量的观察、实验,为“儿童之家”的孩子专门制做的一套主要以进行感官训练为目的,儿童在“工作”中反复操作实现自我教育的活动材料。其出发点是希望儿童在自主操作教具的过程中,在身心愉悦的前提下获得无意识的发展。蒙氏教具与儿童玩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二者又存在相异之处。蒙氏教具属教育性玩具,但其教育功能窄化。

蒙氏教具;儿童玩具;特征;关系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第一位医学女博士,也是欧洲新教育运动声誉卓著的教育家。被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后不久,罗马大学医学院聘她为精神病诊所的助理医生。期间,她潜心研究变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1907年,她创办了第一所新型的幼儿学校——“儿童之家”,将教育变态儿童的方法用以教育普通儿童。蒙台梭利把教育看作是促进儿童内在生命力自我发展的过程,强调让儿童自由自主地学习。在不断观察儿童、向儿童学习的过程中,她设计开发出一系列教具,这些教具在蒙氏教育的发展壮大中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

丰富而系统的教具是蒙氏教育的一大特点,儿童在“工作”中,利用这些教具自由、愉快、无意识地获得发展。这不禁使人把蒙氏教具与儿童玩具联系起来,因为玩具也是用以使儿童在愉快的体验中获得无意识发展的工具。究竟此二者有何关系呢。

一 蒙氏教具的内涵和特征

(一)教具和蒙氏教具

人类传承和创造文明依靠教育,教育的实施使教具应运而生。“古代的教具多为生产生活用具,也有少量专门制作的教具。辞书记载,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医学家王帷一铸造铜人模型,刻上经脉穴位,绘制十二经图,以诲后学。”[1]而为学校专门设计制造教具源于欧洲,工业革命使新式学校里出现了许多讲解自然科学原理和生产技术原理的教具。经过不断地发展完善,教具逐渐变得丰富而具有体系。

教具是什么呢?《辞海》对教具进行了简单的解释:“教具,教学上的用具。如挂图、地图、标本、模型、仪器和绘图工具。”[2]而笔者认为,教具即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受教育者提供感知材料的实物、模型、仪器等。

蒙氏教具又被蒙台梭利本人称为“工作材料”、“教材”,是蒙氏教育的一大特色。李淑英认为:“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物化的具体体现是丰富的教具,……说它是教材,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确切的说是儿童工作的材料,儿童通过由浅入深反复地操作,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3]田景正也说到:“这种‘材料’是把传统的知识教学内容的物质化为具体的、儿童可操作的实物教具或活动材料。”[4]笔者认为,蒙氏教具是蒙台梭利经过大量的观察、实验,为“儿童之家”的孩子专门制定的一套主要以进行感官训练为目的的、儿童在“工作”中反复操作以实现自我教育的活动材料。这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具是迥异的。

(二)蒙氏教具的特征

传统的教具须具备形象性、直观性、可操作性和高效性等基本特征。蒙氏教具在一百年后之所以能得以如此推崇,不仅因为它具备以上特征,还由于它兼有自身的特殊性质。

1.自我教育性。蒙氏教育,尤其在其感官教育中的最大特点即是幼儿的“自我教育”。蒙台梭利巧妙地通过采用对应、排序、比较、分类等方式,将错误控制设计到教具中,使儿童在“工作”中自己发现错误,通过教具提供的反馈调整“工作”程序,直至纠正错误。她说:“我们是让孩子自己工作,自动纠正错误,自我进行教育”[5],“当孩子自己做练习,而且教具本身会使孩子检查出并纠正错误的时候,教师除观察外,什么也不必做。”[6]因此,“儿童之家”的孩子在操作教具的过程中,可以完全不需要帮助而自己纠正错误,实现自我教育,教师更多的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孩子的自我发现和发展。

2.生活预备性。蒙台梭利的教育目的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这种准备练习所依赖的教具都是以儿童实际生活经验中的原型为基础而设计的。如日常生活教育中练习扣纽扣、拉拉链、系衣带的教具是为儿童将来的独立生活做准备;自然教育中的动植物培育是为儿童将来的工作、劳动做准备;陶土工艺和房屋建筑可以让儿童在美的熏陶中大致了解“人类从游牧生活转变为定居生活的主要劳动:向土地索取果实,建造栖身场所,制造陶器用以煮熟从沃土生产出的食物。”[7]

3.“单一性”。蒙氏教具的“单一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数量上的“单一”。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提供的教具(若有三四十名儿童)不会超过一整套,通常每一种教具只有一件。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希望以此来发展儿童忍耐和尊重的美德。第二,是功能上的“单一”。每一项蒙氏教具都突出一个感觉点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只训练一种感知能力,让儿童排除干扰,得到清晰、明确的感觉,由此使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和判断力得到提高和完善。

4.系统性和有序性。蒙台梭利说过:“我们的教具使进行自我教育成为可能,允许进行系统的感觉训练。这种教育不是依靠教师的能力,而是依靠教具的系统性。第一,教具提供能吸引孩子自发注意力的实物;第二,实物包含合理的刺激等级。”[8]蒙台梭利在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日常生活教育五大领域中都设计了适宜儿童身心发展的一整套教具,颇具系统性。而且儿童在“工作”过程中,从最初的准备,到“工作”,到最后的整理教具都体现出操作的井然有序。“儿童之家”的孩子在指导员操作示范或指导后,都能按照操作的顺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有序地完成。这不仅能使他们清晰地了解操作步骤,也是对他们秩序感的尊重和发展,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内在的纪律。

二 儿童玩具的内涵和特征

(一)儿童玩具的内涵

“玩具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的出现,既与人类生产劳动有关,也与人类对自然界(包括自身)的认识和由此形成的信仰、社会生活习俗有关。”[9]玩具作为实际生活的模拟物,它的出现与社会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俄国思想家和美学理论家普列汉诺夫曾提出过“游戏是劳动的产儿,劳动在时间上必然是先于游戏的”的著名论断。当时的玩具是成人发明的微型生产工具以帮助儿童练习和掌握使用工具的基本技能。但工业革命改变了玩具的生产方式,为玩具打上了机器制造的烙印,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关于玩具的观念。

玩具从广义上讲,“任何可以拿来玩耍的物品都可以成为玩具”[10];而狭义的玩具是指:“作为产品的玩具,即工业化批量生产并投入大众消费市场中的玩具”[11]。我们在此讨论的是狭义上的玩具。而“儿童玩具”即是指专供儿童玩耍的玩具产品。

(二)儿童玩具的基本特征

1.模拟性。玩具在古代是对生产工具的模拟,使儿童在游戏中练习和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在现代也是对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事物的模拟。如对人的模拟,人偶玩具即是对不同种族、年龄和性别的人的模拟,典型的有“洋娃娃”、“芭比”等;对自然的模拟,如动物型、植物型的毛绒玩具;对环境的模拟,如房屋、商店、农场等模型;对社会的模拟,如汽车模型、家具模型等。玩具虽往往被看作是微不足道的东西,但透过玩具,我们能够了解社会、时代风俗、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特点和发展水平,它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广阔而美丽的世界。

2.消费品特性。以消费带动生产是现代社会的特点,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机器和工厂使玩具生产告别了手工作坊而走向产业化,“玩具产业在获取巨大利润的同时不断引导人们、主要是儿童的消费,影响和塑造着儿童的消费习惯。商品化的玩具使儿童成为玩具的消费者,玩具变成了儿童所拥有的第一种个人财产。”[12]

3.娱乐性与教育性兼具。玩具对于儿童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就是由于它的娱乐性。玩具的色彩、造型、功能、趣味无疑都吸引着儿童的眼球,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玩具对于儿童的功能并非只有娱乐,教育也是玩具肩负的重要职责之一。尤其在这个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成人总希望儿童的玩具能起到益智的作用,为刺激儿童学习专门制作的教育性玩具就应运而生了。因此玩具是兼具娱乐和教育两大功能和特性的。

三 蒙氏教具与儿童玩具的关系

(一)蒙氏教具属教育性玩具

蒙台梭利将这一整套材料称作“教具”是针对儿童的“工作”而言的,而玩具似乎是针对游戏而言的。事实上,“工作”在蒙氏教育中,并非类似成人工作一样的严肃,而是儿童在愉快的情绪中自主地选择自己操作的对象并进行操作的过程。因而,从某种层面上讲,这种“工作”与游戏是同质的。也许有人会说:“蒙台梭利不是反对游戏的吗?”其实不然,她反对的只是把孩子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的游戏。她曾说过:“因为儿童既有身体,也有心灵。所以,我们必须给儿童开设游戏课程,以免忽略了儿童身心的任何一部分。”[13]而且她本人把儿童操作教具的一些活动称为游戏,也为儿童的各方面发展设计了很多游戏。

何为“教育性玩具”呢?广义的理解认为:“从玩具的文化传承功能出发把所有的玩具都看作是‘教育性’的”[14]。而狭义的“教育性玩具”则是指“人们专门设计用以刺激和促进幼儿学习某种概念或技能(例如颜色、大小、形状、分类、序列、推理、数字、计算、社会角色等等)的玩具”[15]。笔者之所以认为蒙氏教具属于教育性玩具,有以下原因:

1.蒙氏教具具备儿童玩具的基本特征。模拟性、消费品特性、娱乐性以及教育性是玩具的基本特性,而蒙氏教具都具备这些基本特性。首先,从模拟性方面看,蒙氏教具的生活预备性能予以充分证明。蒙台梭利是以实际生活为原型为儿童提供能为他们的未来做好准备的材料。其次,从消费品特性上看,虽然蒙台梭利的初衷并非用她设计的这一整套活动材料来获取商业利润,但随着蒙氏教育的发展,这些材料将蒙氏教育不断推向商业化,因而蒙氏教具也成为消费品之一,而且是比较奢侈的消费品。当然,蒙氏教具的娱乐性和教育性那就毋庸置疑了。“儿童之家”的孩子都是快乐地操作着这些材料,并从中获得了发展。

2.蒙氏教具符合对“教育性玩具”的理解。蒙氏教具不仅帮助儿童学习和掌握了凝结在其中的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经验,而且也传递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如尊重、礼貌、纪律等。因此它具有文化传承功能,符合对“教育性玩具”的广义理解。而蒙氏教具实际上就是蒙台梭利专门设计用以刺激和促进幼儿对颜色、大小、形状、分类、序列、数字等概念和技能的学习,以使儿童的感官、数学、语言等多方面得以发展的玩具。这就是狭义的“教育性玩具”。

(二)蒙氏教具的教育功能窄化

1.蒙氏教具影响儿童创造性的发挥。在蒙氏教育中,指导员在指导和示范时都严格遵循“三阶段教学法”,即命名→借由名称分辨物品→经由物品记忆名称。而其对教具的操作也具有严格的秩序,无论是指导员还是儿童在操作过程中都严格遵守。如在视觉训练的“三套硬纸片练习”中,指导员“给孩子木制镶块和贴着蓝色的硬纸片。然后把硬纸片在桌上弄乱。孩子们必须按自己的喜好把它们排成一条线,然后把相应形状的木块盖在硬纸片上。在这儿用眼睛进行控制。孩子必须识别形状,并用木块盖上,与硬纸板上的图形完全吻合……除了要覆盖图形,孩子将习惯于触摸纸板上的图形,作为练习的一部分,然后放上木块,再用手去触摸轮廓使上面的木板准确地盖住下面的图形。”[16]其余的“工作”也都是如此,编序固定。在这样的练习中,儿童难免会固守一套操作程序而不知变通,这必然会对儿童创造性的发挥造成一定的影响。

2.蒙氏教具不利于儿童合作学习的开展。前面提到蒙氏教具具有“单一性”,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提供的教具不会超过一整套。儿童也通常是根据自身兴趣自行操作一类教具,互不干扰。而且,在“儿童之家”,对伙伴提供必要的帮助无法得到感谢,反而被认为是对伙伴的不尊重。这些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是独立的,他们之间很少发生冲突,相互之间彬彬有礼,缺乏儿童之间应有的一些合作与交流。这不利于儿童合作学习,长远看来,也会对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

3.蒙氏教具缺乏儿童玩具的与时俱进。儿童玩具从古代到现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不断地更新换代,以适应不同时期儿童的需要。儿童最喜爱游戏,对玩具也从不厌倦。而蒙氏教具从蒙台梭利时代以来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从教具的外形到功能,再到操作的步骤与一百年前差距甚小。蒙台梭利自己也注意到“正常孩子多次重复这种练习,但重复的次数不同。有的孩子完成五六次就厌烦了,有的则饶有兴趣地玩上至少20次”[17]。纵使蒙氏教具设计得再科学合理,但如果让注意力集中相对困难的儿童不停地重复操作,总是会厌烦的。因此,蒙氏教具也应与儿童玩具一样,根据不同时代及儿童的特点做出相应地改变与延伸,保持儿童对它的兴趣才能真正实现教具的意义和价值。

[1]刘济昌.教具的历史与启示[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1,(1).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7分册)[Z].北京:中华书局,1961.

[3]李淑英.了解蒙氏教育,了解蒙氏教育精髓[J].父母必读,2005,(3).

[4]田景正.略论陈鹤琴教学法与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一致性及特色[J].教师教育研究,2008,(1).

[5][6][7][8][13][16][17][意]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9][12][14][15]刘 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10][11]吴树玉.儿童玩具的艺术教育功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

G614

A

1674-3652(2011)06-0047-04

2011-08-30

钱愿秋(1988- ),女,四川宜宾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2010级硕士生,主要从事学前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赵庆来]

猜你喜欢
蒙氏蒙台梭儿童玩具
儿童玩具包装的延伸功能设计分析——以学龄前儿童玩具为例
基于交互体验的学龄前儿童玩具设计
警惕!不要让儿童玩具成为孩子的“安全隐患”
学前蒙氏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分析
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科学化之刍议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下的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设计
蒙台梭利教学法引入中的选择困惑及其运用中的思考*
中国少数民族蒙氏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初探如何将“蒙氏纪律”渗入幼儿常规教育
指南背景下幼儿园蒙氏混龄教育实施的有效策略